在华亭镇埔柳村就有这么一间老物件博物馆“乡愁记忆馆”。从村口进去,只要略往里走500米,便能看见它,展馆分为上下两层,共8 个展区,面积近200 平方米。
展馆前身是埔柳村的旧村部,华亭镇发动村民,积极提供家中的“老古董”,收集到了传统的老旧生活用品、老手工制品、老旧农资生产器具等实物,打造极具乡土民情的乡愁记忆馆,供人免费参观。
180 余件征集所得的旧物,抖落身上多年的尘土,裹挟着过往生动而温暖的记忆,静静地卧在展示台上,向人们诉说着那些潜藏已久的故事。
这种石磨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磨出来的豆花都用来招呼客人和自己吃,用这种老石磨磨出来的豆花正宗且美味。
城里很多餐饮店到处收购这种真正的老石磨,价格高达几千甚至上万,放在门口就是招揽生意的活招牌!要是遇到历史久远点的石磨,就更值钱了。
在农村长大的小时候应该骑过这种28大梁自行车,但那会儿因为个儿小,只能歪着跨骑,自行车后座通常是妈妈们的专属,而孩子们只能横坐在大杠上。
上面这个应该超九成的90后都不知道,它是上个世纪做面条的工具。有认识的朋友吗?
这是我们祖祖辈辈吃饭最重要的家当——犁。犁与牛在一起,就叫牛耕。牛耕从西汉开始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从中国这片土地上慢慢消失,延续了2000多年的历史。
墙上的箬笠、蓑衣,是农民雨天劳作时的护具。扛一把锄头,牵一头老牛,慢悠悠地在田埂上行走,真是应了那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八十年代的收录机,八十年代初,年青人穿嗽叭裤,手里提个录音机,玩味不亚于今天开宝马车。
东方红缝纫机,以前在农村,家里拥有一台缝纫机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还记得小时候的哒哒声么?
眠床、夜壶几乎是旧时农村家家户户卧室里的标配,有钱点的还会摆上雕花讲究的衣柜,也会把眠床细细雕刻上漆弄成一件艺术品。
莆仙戏是咱大莆田的特色,哪些戏班子的乐器和戏服现在也都成老物件了,在莆田估计很难找出这些民乐器的手艺人了。
展馆内的墙上还贴有许多老照片,还有很多富有时代标志的证件,脱盲证书、饭票、奖状、毕业证书......
时间是一个不停转动的磨盘,人们常说“岁月无痕”,似乎时间总是匆匆溜走,不留只言片语,只留下是人脑海中以前的回忆,随着社会飞快的发展,很多老物件也在渐渐消失,这些物件你还记得哪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