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初四艾
初四艾,即指插艾(蒿):将艾蒿插于门眉上。艾,又名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可见,古人插艾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据说也是最早的“卫生节”。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端午初五面
初五扒,是五日节最热闹的,这一日称为“正日”,初五日天未亮,里民用麦秆点燃把屋里的蚊子引送田野,寓为夏天免受蚊虫骚扰。与此同时,家家户户清扫室内外环境卫生或点燃蚊香,喷洒雄黄酒水,清毒驱邪,以示消灾,祈保家人平安。初五中午里民以红苋菜炒面当午饭
端午午时蛋
饭后大人小孩均要洗澡,换除冬服,穿上新夏装。洗澡水须用午时正的井水,加上金银花、铁芒箕、番石榴叶、兰草、豆秆等的“午时草”烧开水(俗称午时水),烧水时亦把鸡(鸭)蛋放入共煮。用午时草把鸭蛋煮得黄黄的全家老幼均食一双蛋,说是吃了午时蛋西北雨淋不伤。一些老人家还会用五色线编成小网袋装上几个“午时蛋”挂在孩子脖子上,小孩常常会互相比对谁的“蛋袋”更为漂亮,谁“蛋袋”里装的蛋更多。小孩还会经常拿“午时蛋”对敲,比比看谁的蛋壳更为坚硬。初五下午枫亭霞桥举行“扒龙船”竞赛活动,场面热闹非常,蔚为壮观。以此同时枫亭的兰友、学士两个社区还组织具有地方特色的龙鼓游唱队。午后,游唱队举着牌灯,敲打鼓点,行进在大街小巷,边游边唱《龙船诗》,以慰屈原游魂,祈求家人合家平安,福寿安康
七夕炒豆
农历七月初七,传说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或称是“长生节”。织女会牛郎,要替牛郎洗三百六十五碗,夫妻分别时难解难分,有时天上下小雨,说是他们流下的眼泪。七月初七,炒豆拜公婆,祖父母或父母新丧的,不敢炒豆,怕弹瞎公婆的眼睛,所以,亲戚朋友要在六月底送炒豆去(现在多用大豆或米粉代替),主人应回筷子一副,白粬、红枣、龙眼干、花生(这是明朝万历以后才有的)和五谷种等礼物。在枫亭地区,这日是七娘生,拜拜她,祈求婴儿平安
重阳节,咸干饭
枫亭地区过重阳节的习俗,除了登高外,也将这一日作为杀鸡、宰鸭、割羊肉进补的日子,但沧溪民族村却与众不同,重阳节这一天所有的郭氏子孙也禁止食用猪肉。郭氏宗祠祭祖时所准备的祭品咸干饭(配料可以多种,但不可以用猪肉)
立冬,羊肉汤
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有句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立冬人们爱吃些鸡鸭鱼羊肉来补充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