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壶公山”名称并不是真正原名,被篡改近千年的壶公山的真正原名是“笏板山”,笏板山名称在传统文化上极具内涵。该山的山形山貌很像古代朝廷官员上朝时执持的“笏板”。莆田道教圣殿凌云殿之所以选择建在笏板山,就是因为该山山貌也很像道教法器“朝简”(朝简沿袭于笏板)。
下图为壶公山俯视图。山的左侧、右侧几乎就是斜坡面,山顶不是圆顶或尖顶,而是条状顶,很象瓦房的屋脊;两侧斜坡面上小下大,右侧斜坡面直下山麓,斜坡面很象“笏板”,极具“缙笏朝天”意境,有图有真相,俯视图直接证明了壶公山原名就是笏板山。
古代朝廷官员必须执持笏板才能上朝觐见皇帝。即:执持笏板的人就是朝廷当大官的人,而和平年代的封建社会是靠科举取仕,要想当大官必须先会读书,能考状元、进士。于是笏板除了被赋予“朝廷大官”的寓意外,也被赋予“大学霸”的含义,因而“笏板”本身就被赋予“学而优则仕”之意,故看见笏板山或上山祭拜根本不是看见或祭拜本就不存在、瞎编出来的“壶公”,而是看见了“笏板”,“笏板”映入眼帘便能沾到这座貌似“笏板”的名山仙气,或通过道教凌云殿形似笏板的道士“朝简”祭典作法,在玉皇大帝前表心意,玉皇赋予神力就“聪明花会开”,以保佑自己在学业上能脑洞大开、灵感频出,考场里能旗开得胜、高中状元,仕途上能混得风生水起、步步高升。而“壶公”与“朝廷大官”、“大学霸”并没有什么内在逻辑关系。“笏板山”与“壶公山”在方言语音上相似,所以“笏板山”是真正最初本来山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