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始建于唐代,宋大观初重修,明代重建,清代重修、增建。坐东朝西,处于三叉道路中心点。平面呈梯形,由前殿、拜亭、正殿和正殿右偏殿组成。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土木构架,基本保持明代风格。保存有石经幢、“嘉庆丁卯重修”古井、古匾。为研究莆田城区明、清里社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 东、南、北三面至外墙滴水各外延1米,西至前殿滴水外延2米。 |
| | | | 始建于南宋末,明代重建,清嘉庆年间(1796~1820)重修。坐北朝南。通面阔15米,通进深22.7米,建筑面积340.5平方米。为单进合院式建筑,由砖埕、下厅、天井、上厅组成。上厅面阔五间,进深三柱带前廊。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土木构架。大门两侧有明代翼墙,保存有清嘉庆五年(1800)“遵例保禋”碑1通。为研究莆田明、清宗祠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 东、西、北三面至外墙滴水各外延1米,南至围墙外延2米。 |
| | | | 始建年代不详,明天顺七年(1463)和清光绪十五年(1889)两次重建,1961年重修,近年再修。三孔两墩石梁桥,南北走向,跨于北大溪上。长17.3米,宽3.56米。二座舟形墩,桥面施石栏杆。为研究莆田明、清桥梁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 |
| | | | 始建于宋元祐六年(1091),进士余万创建,明崇祯十三年(1640)宣城知县余飏重建,近代重修。坐西朝东。通面阔17.5米,通进深47.6米,建筑面积833平方米。为二进廊院式建筑,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厢庑等组成。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二柱,歇山顶,穿斗式土木构架。为研究莆田明代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 东至山门外墙滴水外延2米,西、南、北三面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 |
| | | | 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清代重修,近代再修。坐北朝南。通面阔15.9米,通进深26.1米,建筑面积415平方米。为单进廊院式建筑,由围墙、埕、门厅、天井、正厅组成。正厅面阔五间,进深二柱,悬山顶,明间抬梁减中柱土木构架。保存有明代“按察使林公祠”大门匾额,落款“赐进士出身、通议大夫、贵州按察使致仕,朴菴林公坦嫡孙溥等重立”“进士出身、四川右布政使致仕,累阶荣禄大夫,八十八翁姻友周瑛书”。为研究莆田明代祠堂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 东、西、北三面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南至围墙外延2米。 |
| | | | 初名沁江宫,清代易名沁安宫。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近代再修。坐北朝南。通面阔6.4米,通进深13.1米,建筑面积约83平方米。单进廊院式建筑,由石埕、前殿、拜亭、主殿组成。主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土木构架。主殿补间铺作二朵,斗拱作二斗三下昂,具宋代做法样式。保存有明、清妈祖神像、神龛和清末张琴书写的匾额等。为研究莆田沿海地区明、清宫**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 东、西、北三面至外墙滴水外延1米,南至石埕沿外延2米。 |
| | | | 又名“宫保尚书祠”。始建于明代,后屡有重修。坐西北朝东南。通面阔五间19.4米,通进深六柱13.9米,建筑面积269.66平方米。单体建筑,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土木构架。2003年因旧城改造异地迁建至现址。为研究莆田明代官宦祠堂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陈经邦,字公望,号肃庵,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累官至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 | 东、西、北三面至外墙滴水各外延3米,南至前部屋檐滴水外延3米。 |
| | | | 旧称“南湾上下洋陂”。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平海军节度使、泉漳观察使陈洪进创建,北宋蔡襄、南宋方廷实先后重修,明正统七年(1442)和清康熙、乾隆及同治年间均复修,**扩建。陂石砌滚水坝头,长342米,高1.5米。陂左侧置进水闸一座,有支渠16条,总长10200米,灌溉面积约2.4万亩,至今仍发挥水利作用。有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重修东来**南安陂记》碑一通,存东来**;同治八年(1869)《重修南安陂记》碑一通,存东岳观。为研究莆田古代水利设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 |
| | | | 始建于清雍正七年(1729)。坐西朝东偏北。仿木楼阁式石构,四柱三间,通面阔6.42米,明间宽2.64米,次间宽1.11米,四方形石柱,边长0.39米。正面刻“**褒奖”“皇清旌表故邑庠士佘鸣环妻陈氏节孝坊 雍正己酉三春吉旦”字迹,并浮雕双龙戏珠图案。为研究莆田牌坊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 |
| | | | 又名太和陂。宋嘉佑元年(1056)知军刘谬创建,宋绍定年间(1128-1133)知军曾用虎重修,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同知谭维鼎、知县莫天赋修,清代又修,近代再修。西北东南走向。石构,占地面积221平方米,全长85米,略显曲尺形,长曲70米,短曲15米。原灌溉面积约6000亩,**灌溉面积增至2.3万亩,至今仍发挥水利作用。陂右侧(南侧)为渠道,陂左端岸边石上刻:“下圳应份由此起梧塘漏头等记廿余乡用田亩平均修理勒石为誌”。为研究莆田古代水利设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 |
| | | | 始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1780-1815),2021年局部重修。坐东朝西。单进合院式建筑,由砖埕、上下厅组成。通面阔17.13米,通进深34.3米,建筑面积588平方米。上下厅悬山顶,抬梁式土木构架,两侧厢房为搁檩式。整体结构保存完整,保留清代原构。为研究莆田清代祠堂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 东、北至自墙各外延2米,西至围墙外延2米,南至自墙外延1米。 |
| | | | 始建于明万历丙午年(1606),清代重修。坐东朝西。为单进廊院式建筑,由埕、前廊、门厅、回廊、正厅组成。通面阔11.45米,通进深17.57米,建筑面积201平方米。正厅面阔三间,悬山顶,抬梁式土木构架,整体建筑大部分保持原结构。为研究莆田山区明代祠堂建筑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 东、北至自墙外延3米,西至自埕沿外延2米,南至自墙外延2米。 |
| | | | 始建于明代。坐西南朝东北。通面阔2.86米,通进深2.5米,总面积7.15平方米。为四柱石构亭,歇山顶。额刻“师中贞吉”四字,正面横梁浮雕双狮戏球及龙首图案,石柱阴刻对联1幅。中立明万历己未年“去思德政碑记”一通,圆首,碑高2.86米,宽1.05米,厚0.47米,碑额高0.85米,顶部横刻楷书“皇明”,其下竖刻三列篆书“兴化郡二守远心沈侯去思德政碑记”,旁阴刻龙纹、海水纹。碑文竖刻十八列,楷书,落款为“明万历己未中秋吉旦”。为研究明代建筑、抗倭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