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莆田市区一旧巷子里,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店面,它的面积不大,布局却十分拥挤,房屋里面堆满了许多手工艺品。乍一看,全是一些大红大紫,金光闪闪的物品,十分亮眼、红火。仔细一瞧,有门彩、桌布、佛装、锦旗等,这些都是逢年过节,或者各地开展宗教习俗时必不可少的装饰品。
进店最夺眼球的就是墙壁上这种满是精美刺绣的红布,图形各式。老板说这个叫门彩,是挂在大门梁上的,过年家家户户大扫除之时,就会将上一年的更换掉,寓意着来年红红火火,五福临门。上面精美的刺绣全是人工一针一线缝制而成的,针脚细腻,十分小巧。
除此之外,这个小店还制作戏服、戏帽等,每一顶帽子样式都颇为华丽。据了解,这些帽子通常是由铁线、铝板、塑料制成的,先勾勒出一个大框架,然后人为搭配绒球、珠子等装饰品加以修饰。整个过程比较繁琐,需要经过样品设计、定制磨具、定制零件串珠、而后组装等多道工序,大概要花费3天左右才能完成一顶帽子的设计。创造者的超高技艺从中显现而出。
各种鲜艳的衣服悬挂在屋内的各个角落,也十分惹人注目。这些定制的衣服通常用于民间的各种习俗活动,“人靠衣装,佛靠金装”,有专门给神明穿戴的,也有给巡游的人穿的,十分讲究。
目之所见的物品都是人为制作的,全靠手工匠人的双手精心制作而成,马虎不得。其实最近几年市场并不景气,也存在着低落期。临近新年,处于高峰期,因此店里的订单便接踵而来,他们兢兢业业,埋头赶工。这个小店虽然是开在市区,但是主要的订单来源是在乡下,有需要的人会提前来预定,还有不少华侨特地慕名而来,从很远的地方驱车前来下单。
在店里和老板娘闲聊的时候,她说自己嫁过来三十几年了,学习并从事这项技术也有三十几年,祖传的手艺全由他们日复一日地坚持着。这项手艺略为枯燥,手工活又要十分细腻,十年磨一剑,下一代已经不愿意从事这种辛苦又不赚钱的行业,因此面临着失传的窘境。谈起这个话题,老板娘的言语中满是惋惜。
在现代化社会和机器的冲击下,技艺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而,如何让匠人精神继续在岁月的长河中发光发热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