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枕琴”是“文十番”主奏乐器“蓁”的改良创新成果。“蓁”形如古琴,状似古筝,犹如早期藤编漆皮的枕头。琴上安9个或11个“人”字形琴马,上张丝弦,五声音阶排列。用芦苇杆抹上松香,一弦一音在弦上磨擦演奏。音量较小,音色深沉含蓄,略带噪音。改良后的琴,音色柔美典雅,保持特色,音域较宽。通过演奏创新,音域可达3个八度以上,音量大于原琴3倍,强弱变化自如,具有十分丰富的表现力。改良后融二胡、提琴、古筝、琵琶等乐器的演奏技巧于一炉,成为一种能拉能弹、可捻可拨的拉弦乐器。
文艺复苏后,在著名民族音乐研究专家王耀华,项阳、刘春曙教授,著名二胡演奏家闵惠芬,著名作曲家郭祖荣、黄文栋先生的帮助和指导下,涵江区文联原主席、莆田县莆仙剧团原音乐工作者黄福安于1979年开始对这一古乐器进行改良和演奏创新,接着在1983年、1985年、1987年、1999年又相继改良,并综其“文十番”“文蓁”“枕头琴”的名称,取名为“文枕琴”。《中国弓弦乐器史》肯定黄福安对文枕琴的改造是卓有成效的(全国有多处对轧筝乐器的改良),认为黄福安对文枕琴的改造“**地丰富和扩展了演奏技巧,终于使文枕琴这件古老的乐器获得了新生”,并把莆田列为20世纪轧筝存在的主要地区之一。1981年起由黄福安用改良后“文枕琴”连续六届在福建省“武夷之春”音乐会、武夷音乐舞蹈节上获奖,先后又获国家文化部、广电部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作曲、表演二等奖,全国第九届“群星奖”音乐大赛作曲、表演铜奖,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节专业组二等奖(其女儿黄丹丹演奏),又培养了继黄丹丹之后的多名新手获国家文化部“蒲公英奖”音乐大赛作曲金奖、辅导表演银奖、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赛二等奖,莆田市首届百花文艺奖授予文枕琴演奏节目“特别荣誉奖”。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等媒介播出,并赴日本、港、澳表演交流。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多次观摩给予高度评价,中外多家报刊、音乐杂志对“文枕琴”都作了详细的报道,并受到省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来源:莆田侨乡时报社新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