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城厢区霞林社区80岁老人翁穗贤,沿着木兰溪北渠绿道悠闲散步。不远处,一座燕尾脊装配式公厕宽敞洁净,莆田元素十足。
“以前村里旱厕环境脏乱差,现在公厕就像一座小花园。”翁穗贤说,公厕里设备齐全,医疗室里配有常用药品,大家走累了还可以就近休息看报纸。这里位于城乡结合部,随着城市改造的推进,村民们搬进了安置房,行人遇到“三急”总是不方便,绿道旁建起的公厕,解决了行人如厕难问题。
记者看到,公厕内不仅配备了全感应全自动冲水系统,在公厕蹲位、公共盥洗区张贴了温馨标语,门口显眼处还有扫码免费取纸机。女厕内,婴儿护理台、幼儿坐便器等一应俱全。残疾人坐便器旁的墙壁上,一枚醒目的紧急求助按钮直接连通公厕旁的管理房。公厕旁配建有厨房、宿舍,公厕长张福林平日就住在这里,每天早晨6点到晚上10点,不定时巡查,随脏随保、细心清洗。紧邻的“城市驿站”室里,提供着饮水机、微波炉等设备,附近的环卫工人、市政维护人员都可以到此歇息。
“这座公厕结合莆田元素与当地地势量身打造。”城厢区环卫处主任林清飞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区着力打造一批“内外兼修”的城乡公厕,在北渠沿线七八公里,这样的水冲式公厕共有4座。
从城市到农村,一场轰轰烈烈的“厕所革命”,正在莆田持续发力。
昨日,常太镇洋边村保洁员黄国清像往常一样,走进村庄公厕清洗保洁。看着整洁明亮的如厕环境,黄国清感慨道,前几年,由于家里的旱厕简陋脏臭,每逢春节元宵宴请宾客,院子里就会散发出一股臭味,如厕问题成了尴尬事。现在,他们家里建起了洁净的卫生间,烦心事没有了。
被誉为“中国枇杷第一乡”的常太镇,尤其是“明星村”洋边村,因为历史原因,加上种植枇杷施肥需要,几乎每家每户都建有一座旱厕。和其他农村公厕一样,“一个土坑两块砖,三尺土墙围四边”是这里的形象写照。天气一热,蝇蛆成群,臭气熏天。如今,走进洋边村,只见村道整洁,农村院落干净别致。在绿树掩映中,一座座设施齐全的农村公厕成了一道文明风景。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共建美丽乡村,狠抓农村“厕所革命”。市委书记林宝金表示,要把农村“厕所革命”作为一项基础工程、文明工程、民生工程来抓,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早在2015年,我市就已完成全市公厕布点规划一张图,每年将农村公厕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的重要项目;2017年起,又列入党政环保目标责任书考评;2018年4月,出台《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将农村“厕所革命”从局部扩展到全域。
3年来,全市共拆除农村旱厕3.2万座,基本消除农村旱厕,新建改造三格式化粪池7.6万户以及农村公厕889座,完成率居全省第一。“厕所革命”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了流域水质提升。去年10月10日,农业农村部召开农村厕改推进会,莆田市代表福建省就农村“厕所革命”工作作典型发言。
“今年起,全市建立‘公厕长’制,每座有专人保洁,确保建得成、管得好。”市环卫处主任林存华介绍,为推进公厕精细管理,同时实行“网格员”巡查制,将农村公厕卫生保洁列入综治网格和数字城管巡查内容,每天定期巡查,实时解决问题。通过推广“互联网”寻厕图,依托莆田数字城管等平台,推出覆盖全市所有城乡公厕和企事业单位内部厕所的导航地图,让“方便”更方便。同时,将建设“便民化”综合体,拓展农村公厕服务功能,配备母婴坐便器、饮水机等便民设备,提供免费厕纸、应急充电及休息纳凉等便民服务,让公厕更公用。
来源:湄洲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