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开始,全国开始执行发改委出台的《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也即“一房一价”规定。“一房一价”是指开发商必须“明码标价”,在售楼处张贴每套房产的价格等相关信息,包括基准价、浮动幅度、综合差价(楼层、朝向、环境等)、销售单价、总价等具体情况,公示后不得擅自上调。
一直以来,购房者很多时候扮演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迷失者。由于购房者与开发商之间的信息失衡,给了那些不法开发商私下操作的空间:分批次推货、捂盘惜售、制造抢购假象,借助各种手段拉高公众期望值,牟取暴利。 国家发展改革委5日曝光十余家房企未执行一房一价规定,并表示将予以处罚。认为,如果罚得太轻,对违规者来说影响不大,今后依然会我行我素。另外光靠“罚”还不够,应多部门联动从源头来解决一房一价执行难的问题。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果惩戒力度不够大,开发商违规成本远低于获利,那么一房一价的规定就会形同虚设。”执行一房一价规定后,开发商对项目的报价可能会过高而偏离实际市场价,为其未来价格上涨作前期准备,这样“高报低开”的结果不仅让一房一价的政策变了样,反而会造成房价上涨的预期,让楼市调控难度更大。
目前开发商大都是“少批量多批次”的开盘策略,少批量推盘能营造良好的销售势头,而且开发商借此试水市场。《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明确规定,对取得预售许可或办理现房销售备案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要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公开全部销售房源,严格按照申报价格明码标价对外销售。
这些年房市屡屡被调控,结果却是越调越高。房产市场成了畸形市场,一边是畸高的价格,一边是混乱的交易制度,弊端丛生。《价格法》规定得很明白:明码标价。那边,超市商品刚被允许不用每件都贴价签;这边,房地产还不能做到明码实价吗?
众多消费者要求明码实价,规范市场交易程序,却还有人敢以身试法,这就是在挑战执法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