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岸开发区位于忠门半岛,改革开放之初,就有大批“一挑蒸笼走天下”的忠门人,他们素有手工制作蒸笼的传统。近日,笔者走进北岸乡村,探访传统手工技艺——市级非遗项目蒸笼的传承和保护。
家住东埔镇度下村的黄进泉是北岸远近闻名的蒸笼手艺人,在他家老屋,摆放着编织蒸笼的柳杉原料和待加工的竹篾,角落里有序置放蒸笼、花篮、盘担、篮裢、果盘等成品,木椅上陈列十几种看似普通的蒸笼制作工具,曾是老一辈北岸人赖以谋生的“伙计”。
“这个蒸笼是我们柳杉做的,这个会吸水,蒸的馒头,包子也好,上面的皮蒸出来是干的,铝的,不锈钢蒸出来是湿的,这个做出来有味道。还有耐保存时间长,如果保存好了,五六十年都没问题。”
制作蒸笼看起来简单,实则繁难,要使蒸笼美观耐用,绝非易事。以制作一屉直径2尺的蒸笼为例,先后要经过盘制腰箍、编织底座、绑接竹篾、钻孔等30多道工序,已过花甲之年的黄进泉需要五六天时间才能制作一只上好的蒸笼。
据黄进泉介绍,自己从小就跟着父辈学习蒸笼制作技艺外出闯荡。5年前,他“退休”回到家乡,心里始终惦念蒸笼制作这门传统技艺,但是如今上了年纪,体力不胜从前,许多老手艺濒临失传。
“从大爷爷开始传下来,我们干这个快40年,现在没人干,今天这个东西要快断绝。”
据了解,近年来,北岸文化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民间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保护力度,开展了蒸笼制作技艺的抢救性保护工作,并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安排专项资金筹建蒸笼制作技艺非遗传习所。
同时,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推介,定期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让中小学生在课外能零距离感受北岸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主动参与到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来。
“今天我和我的朋友去观看老师傅做蒸笼和花篮,师傅做工很高超,没想到做一个蒸笼和花篮要花费这么长的时间和那么多的心思。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小花篮,做的很小巧很精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