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新闻的时候,总会时常看到哪个地方小孩又被拐卖了,父母撕心裂肺千里迢迢想方设法寻子;哪个地方骨肉分离几十年终于团聚了,相认场面亲人泣不成声;总会感慨万千。
身边也有这样的事。但情况似乎跟我想的不太一样。莆田早期的时候,特别是80、90年代的时候,农村特别盛行抱养童养媳。像我们老家这样的小城,基本有40-50%户人家会抱养童养媳。之前我很好奇,不是每家每户都很穷吗?为什么还要抱养呢?后来长辈告诉我,一方面是那时候国家刚好实行计划生育,计生抓的严;另一方面,确实因为是穷,穷的都娶不起媳妇了,而童养媳就免了这种担忧。
说一个我们村抱养的事,可能大部分被抱养的人长大后都像下面这位女孩一样,照旧过着生活。邻居家有一个女孩(暂时叫她阿丽),也是童养媳,差不多现在也有30岁出头了。据说很小的时候就被人从外省抱养过来的,具体哪个省不清楚,具体对小时候的印象,也一点都没有。邻居有两个儿子,本来抱养阿丽初衷是给大儿子当媳妇。但后来阿丽读到初中了,她不愿意嫁给一字不识的大哥。但还有一个二儿子,阿丽很是愿意嫁,结果二儿子不愿意娶。邻居那时硬逼他们同房成婚,结果那二儿子好说歹说也只把阿丽当妹妹看。闹的也是挺尴尬的。邻居也是无奈。后面阿丽就嫁出去了,生了一男一女。阿丽的养父母对她也很好,把她当亲女儿待,阿丽也始终把那里当家,现在也有自己的家庭了。但跟她接触过程中,感觉她没有任何寻亲的想法。
另一户人家抱养的女孩吓霞,情况差不多相似,也是懵懂无知的时候被抱养,哪里抱养的不得而知,只是她是小学没读完就辍学了,跟着村里一些打工的人去了鞋厂打工。刚开始几年也会把打工的钱给养父母。后来渐渐的就不常回家了,在后来在渐渐的连过年都没有回家了。前年的时候,听说跟一个外地的男孩双宿双飞了,没有征得养父母同意,也再没有回来过,差不多断了跟这边的联系。
有的时候我就在想,是不是对她们来说,在没有一丝丝记忆和感情的情况下,去寻找原来的家是不是太难了?但似乎更多的因素是觉得那些过去已经变成空白了,不重要了。这或许大部分被抱养的人都习惯的思维和方式了。血浓于水,也要建立在有感情和温暖的基础上吧?
之前看了刘德华拍的的电影《失孤》,剧中苦苦寻子15年还在坚持寻找的雷泽宽那种失落和悲凉,让人难以忘记。有时候我就在想,说不定阿丽或者阿霞的生父生母也像电影里雷泽宽一样苦苦寻觅失散的骨肉。骨肉失散几十年,对于从小就有养父养母疼爱的孩子来说,可能没有多少感觉,她们对于失散亲情的期待更多来自凭其自然。更但对于她生父母来说,可能每一天都是煎熬过来的,每一天都在守着渺茫的希望期待着重逢,而每一次的回忆和回报都是切肤之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