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有个心愿想去西藏看看,去寻找八角街上那个金黄的房子—玛吉阿米。 这次在八角街上终于见到了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凡的金黄色房子,虽然旺姆一再和我强调说仓央嘉措的爱情故事只是传说,我不愿相信,也不会相信。 我曾经一万遍的想象在300年前的一个月色如水的半夜,星空如蓝幕,急促的脚步伴随着点落在雪地上的脚印仓央嘉措悄悄的从布达拉宫后门溜出来,闪进了拉萨八廓街东南角的一座藏式酒馆,英俊的脸庞伴随着焦急和期待。等待那个深深印刻在他心里的那位像月亮般娇美的少女,他在心里把她叫做玛吉阿米。茫茫月色,杳无音讯。直到被发现软禁在布达拉宫。那些每一个等待的夜晚都显得那样的悲怆而温情,在期待与少女的重逢。思念的痛苦点燃了他赋诗的激情,才给后世留下那样唯美的爱情诗篇。 “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
我的手就在你手里
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
或者
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 相爱
寂静 欢喜。”
随着非2的上映被传颂到今天,仓央嘉措像风一样在浪漫的人心里四处流芳。诗人美名甚至远远盖过他在政治上留下的痕迹,人们习惯叫他“诗人仓央嘉措”,而不是“第六世达赖喇嘛”。 作为西藏文化的传承者旺姆一再强调仓央嘉措的政治和佛教上为西藏做出的贡献,我和佳丽实在接受不了,和旺姆一直在争议这个传奇的人物。我们无法接受这些温情的诗歌不是仓央嘉措的爱情灵感,而是后人杜撰。我相信前者! 我一直在想仓央嘉措到底是一尊迷失菩提的活佛?还是一个至真至纯的情种?是一则饱受争议的传奇?还是一朵凋而不朽的圣莲? 僧曰:多情即堕。佛曰:佛亦多情。
“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自惭多情污梵行,入山又恐误卿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决定了,“宁负如来不付卿”奔向他挚爱的玛吉阿米。却最终失之交臂。他选择了弃佛成全爱,爱人却选择了弃他成全佛。 玛吉阿米她嫁人了,新郎不是他!他企求她不是妈妈的女儿,哪怕是桃树生的!所以她的爱情谢的比桃花还快。
他终于回到了佛身边,但使有情人终成眷属,不辞辛苦作慈巷。他成了佛,他慈悲的看着向他跪拜的众生,默默的祝福。 未知来世相见否?陌相逢却再少年。他期待来世,能够在遇见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少女。 仓央嘉措最终被拉藏王毒杀,尸体扔进理塘。他生前最后一首诗:“白羽的仙鹤,请借我凌空的双翼。我不飞往远处,只到理塘就回。 ”因为他的玛吉阿米就在理塘。 “在那东方高高的山顶,每当一轮明月升起, 那一刻,玛吉阿米的笑脸,冉冉浮现在我心田,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乡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匐甸的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这是他写给玛吉阿米的。每次看着就是湿润了眼眶,为痴情的男人,亦为被幸福惦记的玛吉阿米。 我不管这个神话故事虚传的成分有多少。我想玛吉阿米是爱仓央嘉措的,只是人佛疏途。相信玛吉阿米变成已嫁娇娘时心里想的是成全爱人的千世佛缘。相信她那比桃花凋谢的更快的爱情,是一片片收入心底,幻化成泥,幻化成雪地里脚印的痕迹,永生永世匍匐在布达拉宫脚下。 仓央嘉措,红尘中有你千百年来传唱的情诗,也有我和玛吉阿米千百年来皈依不了的情愫!世间曾有如此美好的爱情。即使那只是曾经。现代社会现实有太多的无奈,许多的纯纯的爱情最终被现实给磨灭,借仓央嘉措的信念,给自己一些安慰和幻想,即便是一厢情愿。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知依依留恋卿。奈何你我殊途径,缱绻夜夜泪湿巾。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