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有独特的味道,而建筑是通过这座城市的水土、文化对它的润养,形塑出了城市的表情,也折射了当地人民多元的文化与生活。读懂了这些建筑上的一砖一瓦,你就读懂了一座城市的表情与那颗饱含热情的心。 走在千年古镇涵江, 最赏心悦目的不是屹立在塘北的高挑楼宇,而是那些散落在城镇、乡村或平原的红砖古厝。随着旧城镇陆续拆迁改造,这些被留住的传统老建筑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独有的院落天井,铭刻文书的门楼坊第,铺陈图案的青石地坪,屋角还斜飞着俏丽别致的燕尾,一眼望去无不透着一种令人震撼的美感。 莆田的红砖古厝,建筑平面规整,均采用中轴对称布局,以三间张双落大厝最为典型,罕见五开间的大厝,规模大的院落还加护厝于左右。高大开敞的厅堂是大厝的主体,它的主要功能是敬神祭祖、举行婚丧礼仪和接待宾客。相对来说,简朴的居室则比较狭小、封闭。而天井院落则成为一个宽敞、舒适的灰空间。所谓“灰空间”,就是一种既非室内又非室外,内外交替、明暗交接的过渡性半开敞的空间。户主通常喜欢在天井里养花、养鱼,摆上几盆盆景,以求在宁静之中赏心悦目。 “红砖厝”既有中国传统民居对称、严整、密闭的特点,又具有华丽活泼、夸张缀饰的地方特性,是特定历史背景下,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相互结合、碰撞后,形成绝无仅有的地方建筑类型。 红砖建筑的出现,与当时对外贸易发达,官商云集,财富大量积累不无关系,使得一座座外形富丽堂皇的红砖大厝拔地而起。涵江红砖建筑起源于何时,尚无考证。但在涵江新县,有一座宋代妈祖宫巩溪宫,它的外埕有阴刻图案的青砖,由此可见宋代时流行的是青砖。从涵江至今保存较好的一些明代建筑来看,可以肯定红砖建筑在明代已盛行。明朝诗人王伟有诗云:“涵江自昔繁华地,桑柘连荫百余里。笙歌摇曳树底闻,甲第巍峨空中起。”这个“甲第巍峨”,说的就是涵江红砖厝的红砖红瓦。 自古涵江靠海,有一个优良港口“三江口港”,自宋代起就成为名镇。在清代已名列福建沿海四大名镇之首,是闽中工商业中心和物资集散地,此时靠航海起家与商贾致富的人极多,长埕头的徐家、宫下的吕家都是从航海发家盖起大面积的红大厝。 清光绪二十二年,涵江成为闽中主要通商口岸。涵江商人把莆田的桂圆、砂糖运往宁波、上海等地销售,发家致富,他们在涵江建起红砖大厝,如梧塘九峰的庄喜宅、江口的林植亭大宅,就是在外经营桂圆生意致富盖起的大宅。 红色是喜庆、吉祥、富贵的象征。红砖不仅大量用于砌墙,而且广泛地用于铺设室内地板,形成室内室外无处不见“红”,无比温馨,这又是红砖厝的一大特色。 庭院深深,高墙兀立,透过每一块红砖,历史深处的繁华仿佛依然在飘荡,隐约可见。在莆田,“红砖厝”是古建筑中的奇葩,自成一派风韵,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年年都有众多海外华侨华人千里迢迢回乡看望老宅旧厝,这些古物,如一杯茶,弥散芳香,如一份真心,守候在侧。就算是在岁月萧萧地剥蚀下,仍然无法遗忘于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