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生活费只有150元,却捐出了116万元善款帮助别人。79岁的张国祥三十年如一日扶贫济困,折射出一位老“雷锋”的光辉形象。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祖籍涵江区白塘镇陈桥村的张国祥1934年出生,14岁随父辗转到仙游县谋生。他心灵手巧,2年后就成了度尾农具厂里最出色的木匠,19岁即被推选为厂长;26岁入党,27岁担任镇社办工交企业党支部书记并晋京出席“全国工交系统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1982年退休后,他在度尾镇经营农具和建材铺,由于诚信经营,吃苦耐劳,每年净赚3万元左右。1996年,他关了店门,在子女创办的莆田市万鑫金属制品有限公司帮忙料理后勤。 “子女逢年过节给我的孝顺钱就有2万多元。我自己打工,每年也有近3万元的工资收入。”张国祥感慨地说,“穷人出身的我备尝生活的艰辛,是党让我有了幸福的今天。如今我生活条件好了,要懂得感恩,分担社会责任。” 1982年以来,先后有200多名困难家庭人员和五保户得到张国祥40多万元的资助,少则几十元、数百元,多则上千元。年终岁末,他都要亲自上门给困难户送去年货和慰问金。 度尾镇中岳村有位残疾人名叫阿树,常年靠编织草鞋度生,收入微薄。30年来,张国祥每年都给阿树上千元的资助,阿树称赞他“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2007年5月,张国祥从报上得知秀屿区埭头村50多岁的农民刘庆树家庭贫困,住的是祖宗100多年前留下的土房子, 家中80多岁的老母亲体弱多病,自己也是伤痛缠身多年,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而且妻子又得了癌症晚期无钱医治,2个年少的孩子辍学在家。张国祥立即与刘庆树取得联系,汇去爱心善款,并发动爱心人士伸出援手,帮助这个苦难家庭度过难关。 月工资2000多元,加年底奖金,每年收入3.5万元,3个女儿每年给的孝敬钱有2万多元,加起来6万元,张国祥每年只花1800元,剩下的全部捐给社会弱势群体和公益事业。 再穷也不能穷孩子 “青少年教育,事关中华民族的未来,再穷也不能穷孩子。”每每在报纸上看到、在闲谈中听到困难学生的消息,张国祥都想方设法给予力所能及的资助:湖南省湘潭市贫困生廖湘萍,他每年汇去1800元;秀屿区林珊珊因病辍学,他汇去2300元…… 2005年以来,在爱心老人曾德梅的牵线下,张国祥不断扩大结对助学对象,每年奉献助学款3万多元。30年来,他结对帮扶困难学生60人,累计有100多名贫困学生在张国祥的帮助下得以继续学业。 仙游一中高二学生方君平在张国祥的帮助下重返校园,感激地致信写道:“爷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您,让我有幸重新回到校园,点燃了我们全家的希望之火,我这寸草之心,唯有以优异的成绩才能报答您的三春晖!”。 此外,张国祥对修桥铺路,赈灾救灾等社会公益事业也分外慷慨。莆田华亭、仙游盖尾、园庄等村道建设,仙游后埔新街头大桥、大济三会大桥、溪口大桥等乡村桥梁建设,他先后捐资30多万元。2008年汶川大地震,张国祥第一时间来到县民政局一次性向灾区捐款1000元;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老张以“特殊党费”的方式向县委组织部交纳2000元用于赈灾。 满腔济困热情的张国祥曾被授予“福建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 “‘金秋助学’爱心捐助奖”,2011年入选中央文明委组织评选的“中国好人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