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房网
  • 二手房
  • 新房
  • 导航
  • 登录
返回列表
123
发新帖
楼主: zmg2011

[市民讨论] 是真品还是赝品?请鉴定

  [复制链接]

124

主题

1539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莆币
246

原创先锋奖论坛活跃奖

发表于 2012-4-3 09:42:21 | 显示全部楼层
zmg2011 发表于 2012-4-2 06:28
天马兄有真迹与我们分享

启功的真迹很早我就已经转让了,
看启功的真迹并不难,
毕竟他刚去世不久,
各个拍卖,北京各个比较好的画店经常能看到!


272

主题

3330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莆币
71

论坛活跃奖

发表于 2012-4-3 09: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愚人节的文物。。。

124

主题

1539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莆币
246

原创先锋奖论坛活跃奖

发表于 2012-4-3 09: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启功的,是启功的好朋友欧阳中石的有关报道,
倒是家里人先看到这个报道,
让我打电话去安慰一下老人家。
----------------------------------------------


书法家欧阳中石家中被盗 盗贼抱走成捆现金字画

北京警方4月1日称,首都师范大学内一居民楼被盗。据此间媒体透露,被盗的居民住宅为中国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的家,所失财物涉及现金、字画约数十万元人民币。

  北京警方介绍,4月1日早晨6时许,北京市海淀区警方接到报警称,在首都师范大学内的一居民楼内发生盗窃案,警方接到报警后立即赶赴现场展开调查。目前,海淀刑警已介入调查,此案正在进一步侦查中。

  据此间媒体报道,今晨,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的家中遭了贼,涉及数十万现金、字画。当时,盗贼将成捆的现金、价值连城的字画从窗子顺到楼下,恰巧让院里邻居撞上。经过一番搏斗,盗贼抱着几捆现金翻越栏杆逃走。

  此次欧阳中石教授家中被盗到底损失多少,北京警方并未透露。此间媒体报道称,当时,百元钞票散落在草丛中,有的是成捆的,有的是散开的单张,铺在地上的面积约有一平方米。一个花色的布包里,掉出几幅卷成轴的字画。

  步入耋耄之年的欧阳中石是中国著名学者、教育家、书法家、书法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5年11月,他为首都师范大学建立了“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及中国大学第一家“书法文化博物馆”。

  欧阳中石著述颇丰,出版了《欧阳中石书沈鹏诗词选》、《中石夜读词钞》、《当代名家楷书谱·朱子家训》等众多作品集,其书法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他于2002年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特别贡献奖;2006年获得“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

124

主题

1539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莆币
246

原创先锋奖论坛活跃奖

发表于 2012-4-3 10: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在北京的时候,经常听到下面的故事-----觉得很逗的!
--------------------


仿启功仿出了忘年交,大师的胸怀令张雪明折服

  从1992年开办,潘家园市场已经有10多年的历史了,真正称得上是古玩的却越卖越少,而收藏者却越来越多,于是,市场上就有了真真假假和虚虚实实。可就在这虚虚实实的市场里,却有人凭着自己的真本事打拼出一片天地来。

  张雪明,是从潘家园走出来的书法家,现在已经很有名气了,很多人都慕名上门求字。、然而仅仅在6年前,却是他写了字,四处上门去求别人买。当年的经历,张雪明至今记忆犹新。
  张雪明自幼喜欢书法,当他发现潘家园市场上的字画与自己的水平相差无几时,觉得这是立足北京的一线生机,于是他来到潘家园,租了个地方写字、卖字。

  没有名气,字就卖不出去。张雪明一家三口挤在房东的正房后面搭起的一个不足5平方米的简易棚子里,穷得连每个月180块钱的房租都交不上。没有人来买他的字,张雪明便主动上门推销,逐个画廊去送。许多画廊觉得他没名气,根本不问价就将他轰了出来,只有少数的画廊愿意以极低的价钱收购他的字,但是钱却并不兑现,说是代销,销完之后再结帐。直到现在张雪明还存着一个当年的欠条,后来张雪明有了点儿名气后,打欠条的人想还他钱,张雪明说:谢谢,我宁可存那张条子,也不想要那点钱了。

  卖自己的字受尽了白眼,面对现实,生存的压力使张雪明不得不作出另一种选择:仿别人的字画卖钱。但是,仿造字画也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经过很多道工序:首先要将真迹以实际大小复印,把宣纸压在复印件的上面,底下的字迹隐约可见,这时就可以开始拓印了。拓印要先起底稿,将每个字的边线描下来,就像小孩子练毛笔字时用的描红字帖。接下来的步骤就是填墨,把墨均匀地填入双描线里,一个字就算模仿完成。印章的模仿最为困难,即使按照原样刻印,也不可能做到完全一致。破绽往往出现在这里。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出现了铜板腐蚀技术,用它做出来的印章与真的别无二致。书画家的印泥质地和颜色也是专属的,谁用八宝印泥、谁用炭灰印泥,仿造者必须十分了解,这样才能做到天衣无缝。一幅仿作的完成,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需要大量的时间和成本,照这样仿造的话,张雪明恐怕还是交不起那每个月180块钱的房租。


  但是张雪明有自己的优势,他自小学习书法,有很好的基础,而他写的柳体行楷,与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字体的风格很接近。于是,他便买来市面上能够见到的所有启功的书法字帖,将每个字反复研读,开始仿写启功先生的字,渐渐地,张雪明的生意有了转机,一家小画廊以10块钱一张的价格从他那里购进了第一批货,这是张雪明的救命钱,从此,他可以在北京城生存下去了。
  慢慢地,张雪明的名字在潘家园市场传开了,大家说他基本功很扎实,写启功的字写得真好,一笔笔大订单纷至沓来。凭着真本事,张雪明的字成为潘家园市场最畅销品。

  张雪明模仿启功先生的名声大起来了,随之也惹来了前来打假和为启功鸣不平讨说法的人,与启功先生私交甚密的国家外文出版局的记者鲍文清就是其中一位。可当鲍文清来到潘家园看到张雪明仿的字时,一下子喜欢上了这个年轻人,并答应了张雪明想拜访启功先生的愿望,张雪明在心底里一直敬启功先生为师,与从未谋面的“老师”见面是他最大的愿望。

  1998年一个秋天的早晨,鲍文清和张雪明叩响了启功的家门。启功先生非但毫不介意张雪明对他的模仿,还夸奖他的字是伪而不劣,并很诙谐地开玩笑说:“你呀,学我就是个上当,我净瞎来。”说完大伙哄堂大笑。从此,张雪明与启功先生成为忘年之交。在张雪明最困难的时候,启功先生的字救了他的命;如今,启功先生的虚怀若谷,更成为他一生追求的境界。

  生活走出困境后,张雪明决心不再模仿启功先生,渐渐地,他自己的字也开始小有名气,并加入了中国书法家协会,开始了他的书法家生涯。现在,他的字已经在北京的一些大宾馆登堂入室了。现在,他的字已经与启功、沈鹏、刘炳森一同被列为当代十大名家了。在张雪明住家旁边的酒楼里,挂着一幅牡丹富贵图,落款“雪明”,可张雪明从不画画,如今,他的字也开始被别人模仿了。

  (中央电视台《记忆》栏目)

35

主题

199

帖子

3430

积分

黄金会员

Rank: 6Rank: 6

莆币
0
QQ
 楼主| 发表于 2012-4-3 12:2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马山 发表于 2012-4-3 10:08
当时在北京的时候,经常听到下面的故事-----觉得很逗的!
--------------------

多谢天马兄指教 受益匪浅

124

主题

1539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莆币
246

原创先锋奖论坛活跃奖

发表于 2012-4-3 16: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功的轶事很多:转一转
------------
启功的书法成为难得的墨宝,所以假冒之作颇多,还真有几家铺店专卖这种“作品”。启功听说此事,有次会后路经此店,便进去一件一件地细看。有人特地走近他身旁问道:“启老,这字是您写的吗?”他笑微微答道:“比我写得好!”在场的人全都哈哈大笑了。紧接着启功改口说:“这是我写的。”事后他解释说:“人家用我的名字写字,这是看得起我。再者此人一定是生活困难缺钱,他要是找我借钱,我不是也得借给他吗?”这便是启功的幽默风趣,他在家养病时,曾写一个字条贴在门上以谢客,上书:“熊猫病了”。让你吃了闭门羹,却仍不免莞尔一笑。


    好多人都知道启功的“三怕”与“二不怕”。启功第一怕是“怕过生日”,所以北师大把给他办九十岁生日的活动改为庆祝他从教七十年的研讨会和书画展。他的第二怕是怕沾上“皇家祖荫”,故隐其姓“爱新觉罗”。第三怕是怕良朋给自己介绍老伴。在他著述的《赌赢歌》中,有一个哀婉而温馨的故事:启功夫妻恩爱,相濡以沫。一次夫人章宝琛对他开玩笑说:“我死后一定有不少人为你介绍对象的,你信不信?”启功以他素有的幽默笑曰:“老朽如斯,哪会有人又傻又疯这样子做呢?”夫人进而逼问:“如果你不信,我俩可以赌下输赢账。”启功颇感意外,便狡黠地笑言:“万一你输了,那赌债怎么能生还?”夫人便说:“我自信必赢。”不料这一时戏言果然灵验。当夫人撒手人寰后,启老家中可谓“门庭若市”,不少热心朋友乐呵呵地手拿“红丝线”,进门就往启老的脚脖上系。更有人不经同意便领女方前来“会面”的。这可吓坏了启功,于是他先以幽默自嘲谢客:“何词可答热情洋溢良媒言,但说感情物质金钱生理一无基础,只剩须眉男子相,如此而已而已。”此招仍不能挡驾,他干脆撤掉双人床,换成一张单人床,以此明志,谢绝盈门说客。


    再说启功的“二不怕”,即一不怕病二不怕死。面对颈椎病发作,要他做“牵引”治疗。这般痛苦事,他却开心地喻为“上吊”,形神毕肖地写下《西江月》:“七节颈椎生刺,六斤铁饼拴牢,长绳牵系两三条,头上数根活套。虽不轻松愉快,略同锻炼晨操,《洗冤录》里篇篇瞧,不见这般上吊。”一次验血检查,见护士拿着装有他血液的试管不停地摇晃,不解地问道:“你为什么如此摇晃?”护士答曰:“您的血太稠啦,不摇晃很快就会凝固的,今后您要少吃肉啊!”此时,恰巧碰上赵朴初老先生也来此抽血化验,赵老颇为感叹地说:“我吃了一辈子素,现在也是血脂高……”这下可让启功抓住“反驳”的理由了:“你看,我说一定和吃肉没什么关系嘛!”


    在北师大校园内,“师”门弟子爱戴、尊敬启老,见面总爱称他为“博导”。启功便言:“老朽垂垂老矣,一拨就倒、一驳就倒,我是‘拨倒’,不拨‘自倒’矣!”在他被任命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后,有人祝贺说,这是“部级”呢。启功则利用谐音风趣地说:“不急,我不急,真不急!”更为幽默风趣的是启功外出讲学时,听到会议主持人常说的“现在请启老作指示”,他接下去的话便是:“指示不敢当。本人是满族,祖先活动在东北,属少数民族,历史上通称‘胡人’。因此在下所讲,全是不折不扣的‘胡言’……”如此见面语,立马活跃了会场气氛。


    早在1978年,六十六岁的他风头正健之时,就自撰其《墓志铭》,其诙谐幽默,仍充满字里行间:“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返回列表
123
发新帖
发帖爆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