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了一次灯展门票钱,却翻了一艘营销船
本帖最后由 海浪冰箱 于 2016-6-6 17:21 编辑房地产是一个传统产业,这点无需置疑。房产说到底还是靠人性化的户型设计,优良的的建筑品质以及,再加上一个品牌过硬的开发商背景,说到底,房产营销的最终目的还是提供一个放心舒适的居住空间给购房客户,说白了就是先做产品再做营销。
不过,最近呢,在论坛上和莆房网等本地公众号上,发现一家莆田某央企在搞一次灯展。利用活动从网上进行营销,借助新媒体微信等平台,这种传播的营销效果是有的,至少我身边的很多年轻朋友,大部分是青年朋友都关注到了这个事情。
无论如何,利用新媒体来改造房产传统营销的策略,肯定是不会错的。
总有人会觉得,在本土著名微信新媒体平台,如莆仙网,某鱼网等进行营销,是吸引不来真正购房客户的,毕竟房子是人生中最贵的商品,他不是快速消费品,新媒体的受众人群相对较少。顾客不可能看你一篇活动软文就下定决心来买房子了?看个你家的灯展就放了定金的?
其实不仅购房者这么想,其实很多开发商也是这么看待所谓的新媒体营销模式,因此还是按照传统媒体的思维去做,结果导致效果平平,失败后最终房产公司就觉得肯定是新媒体广告没用,然后继续回到上街发小广告,竖大型广告牌的资金投放的路径上。
举个例子,这次的某利灯展,其实就是一次失败的新媒体营销模式。某利,你的活动策划人员,建议活动结束后开除掉吧。
首先评论下,这次灯展成功的地方,就是前期铺天盖地的公众号宣传矩阵,将灯展这个比较关注创意的活动,通过莆田所有知名微信公众号渠道之间组合起来,然后以送票的形式形成有趣有效的互动,就成了新媒体矩阵,这个力量是更可怕的。我可以说,这次的营销在前期吸人气上是成功的。
但问题在于客户转换落地和持续跟踪上,这次灯展是不及格的。做营销其实和做淘宝是一样的,都是讲人流第一。谁拥有了第一量的人流,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而不是自限人流量,无疑于自断双腿吧。说道这里,我先举个例子,什么是成功的新媒体营销模式,这点要说下万达。王健林播放达11亿次的“首富摇滚”和飞机直播斗地主,就是一次非常规的新媒体传播成功案例。
所谓新媒体,所有的打法都要搬到网络和手机客户端上完成。而好的创意营销要有主动快速的吸人流,要将营销影响力缩短到三天以内,而不宜过长,过长就会形成一直边际效应,投入越多,产出越少。层出不穷的事件营销才能创造热点,形成热播态势,通过更多渠道、方式传播出去。而不是一场灯展办了半个月,还是靠着收费门票,在维持着活动经费。
所以,在转换上,这次灯展是不及格的,时间持续过长,把假收费变成了真收费,挡住了人群的潮流。收费我是不反对的,这可以让顾客以为得到门票不是免费的,而形成一种占便宜的心理,这在后期进入营销中心时候,会对开发商形成好感度。但这次灯展在于,他居然真的在收费,而不是形式收费。一场盛大的新媒体营销居然变成一次门票捞钱大会?恕我直言,我看不懂这次策划的目的所在。我记得昨天我去看的时候,下了车进去,如果不是有几个灯泡和寥寥无几的几个人,我真的很感叹:这还是莆房网宣传上,那个火爆莆田的灯展吗?在被收了大人小孩钱后,我有点觉得自己上了当的感觉,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感受,随后对整个营销产生了一点点反感心,对随后原来想参观下售楼部之类的完全没有了兴趣。
要知道,这个楼盘虽然在涵江片区内优势明显,但这个项目毕竟不是市中心项目。而且在市场上,与业内并没有非常良好的客户基础,而这次通过新媒体吸引来的客户,基本都是年轻人和带孩子的家庭,这些人关注网络,相信新媒体传播,容易接受超前消费观念,这些客户对刚需和改需是非常敏感的,如果是采用通过开通临时班车去市区和各县区集合点带人,然后采用分享二维码扫描,介绍楼盘情况,带领参观营销中心来免费赢取灯展门票,这样的模式,也许今天就不会照成门可罗雀的尴尬场面了吧。
所以,我说这次灯展,赢了寥寥无几的门票钱,却输了一次在新媒体营销上转型探索的机会。
一个纯粹售楼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购房人群不是为了购房这个主题而来,而是为了兴趣和喜好而来,售楼处的功能不仅仅是售楼,如何依靠售楼处来建立一个展示厅,或者活动主题场所,通过场景营销,进一步建立新媒体社交连接,然后留住来访客户的心,从而实现变现能力。如何打造出这个新媒体效率转换平台,这是一个值得所有莆田开发商深思的问题。
典型的因小失大,哎
撤网捕鱼,开发商大道理不是不懂,要像楼主这么说,那请明星还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就是一个活动而已~~~ 不会吧这样的营销模式还叫失败,天天都人山人海的。看来楼主是保利的竞争对手吧,竞争不过人家啊。 如果是我,反正我是不建议朋友过去 说的很对啊,666保利应该挖你过去了 狼总分析可观到位,厉害 灯光节不应该门票收费,没劲,不就是要人过去捧场制造热闹气氛,还收啥门票钱啊。 狼哥威武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