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莆仙佑佑

[活动公告] 走进莆田婚俗!扒一扒你知道的独特的莆田婚嫁习俗!

  [复制链接]

465

主题

6227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9Rank: 9Rank: 9

莆币
117

原创先锋奖论坛活跃奖最佳摄影奖街拍达人奖

发表于 2015-5-29 10:3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探路者 于 2015-5-29 10:39 编辑

常太镇,嫁出女儿时,要往女儿身上拨一盆清水.俗说:"嫁出去的女儿,拨出去的水!"
寓意拨出去的水,是没脸也无法再收回来的(当然可以常回来省亲了).嫁过去的女儿,一定要好好持家守妇道,相夫教子!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0 莆币 +1 收起 理由
莆仙佑佑 + 10 + 1 楼主已经帅成一道光了

查看全部评分

141

主题

1576

帖子

2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莆币
160

原创先锋奖论坛活跃奖

发表于 2015-5-29 11:29:3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娘第二天要早起做早饭,表明贤惠勤快和当家做主。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0 收起 理由
莆仙佑佑 + 10 楼主已经帅成一道光了

查看全部评分

147

主题

1064

帖子

9273

积分

白金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莆币
197

论坛活跃奖

发表于 2015-5-29 11:3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去定亲的亲人大小不能是丧偶或离婚的,也不能穿短袖衣.

评分

参与人数 1莆币 +1 收起 理由
莆仙佑佑 + 1 楼主已经帅成一道光了

查看全部评分

187

主题

6418

帖子

2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莆币
533

金牌会员奖

发表于 2015-5-29 12:32:5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娘嫁出去后,第二天回门的时候,娘家要叫一男童和义女童去街,还要拿着甘蔗树去,意思生活如甘蔗那样甜蜜幸福。

评分

参与人数 1莆币 +1 收起 理由
莆仙佑佑 + 1 楼主已经帅成一道光了

查看全部评分

152

主题

2537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莆币
42

金牌会员奖

发表于 2015-5-29 12:38:1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石男方向女方提亲时候,男方要叫12名大妈去女方家提亲,而且必须是穿红色衣服浩浩荡荡的过去提亲。提亲后,女方要跟着这12人回家才算真正定亲。

评分

参与人数 1莆币 +1 收起 理由
莆仙佑佑 + 1 绝盖连~~~v( ̄︶ ̄)y

查看全部评分

40

主题

1万

帖子

9182

积分

白金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莆币
47
发表于 2015-5-29 13:45:42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娘刚进新房的时候,要把挂在门口新狼的裤子扯下,意思就是新郎以后都听她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莆币 +1 收起 理由
莆仙佑佑 + 1 绝盖连~~~v( ̄︶ ̄)y

查看全部评分

25

主题

982

帖子

3537

积分

黄金会员

Rank: 6Rank: 6

莆币
27
发表于 2015-5-29 13: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闹完洞房掩门,要请年长的喊四句,大家起喊好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0 收起 理由
莆仙佑佑 + 10 绝盖连~~~v( ̄︶ ̄)y

查看全部评分

15

主题

409

帖子

3642

积分

黄金会员

Rank: 6Rank: 6

莆币
0
发表于 2015-5-29 14: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花金满头妆宝髻,两眼乌珠红嘴皮。

定是新娘有福份,皆有月老作良媒。

万绿丛中一点红,今宵织女会牛郎。

恰似好花开并蒂,成双成对入洞房。

莆仙民间歌谣生动地描述了男女婚嫁时的真实情景。

议婚。在莆仙,男女到了适婚的年龄时,当父母的要请长辈出来议婚,或请媒人设法最合。千里姻缘一线牵,人们常以月老、月下老人来称呼媒人。媒人这一行,历史十分悠久。据《诗经》载:匪媒不得。指的就是当时的婚姻要经过媒人撮合的风俗。

媒人。有主人请来的,也有其主动找上门的。她们往往用伶牙利齿,把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门当户对、郎才女貌、天生一对、地造一双等话语,把本来互不相识的男女双方的父母和尊长说得心动,并进一步要求男女双方开出庚贴(即生辰八字贴),以便两边撮合。女方父母如有意联姻,便开出女儿的生辰八字交给男家,根据男女双方的八字进行对照和推算,俗称“合八字”,并将双方的八字压在灶公香炉下搁三天。若三天内家中一切平安顺利,说明是相生而不是相克,是天作之合,男方就可以正式请媒人向女方提亲。

相亲。相亲,莆仙俗称看亲情。就是男方正式向女方提亲之后,男方父母就要到女方看厝相亲。相亲的仪式较为简单。男方选择一个吉祥之日,由媒人告知女方父母,在相亲之日,让女儿多加打扮,男子及其父母只观察女子的外貌而已。这时,女子也趁机偷看男子的身材容貌。男方若对女子的容貌及体态满意,认可就行,其他单凭媒人说词。男女双方也因此生发出不少笑话或悲剧来。
  按莆仙的礼俗,男方登门相亲,女方若对男子感到满意,就会给男方的每一位客人一碗煮熟的鸡蛋,俗称“月老蛋”,男方若对女子(包括家庭状况等)感到满意,便可以吃下月老蛋;若不中意,就不运这碗蛋。以这种委婉的方式表达当事人的心意,避免双方产生尴尬不愉快。男方吃了月老蛋后,女方还会煮出点心~线面(长寿面),意即平安长寿。客人吃了长寿面后,每人都要在碗底放一个较丰厚的红包,以示谢意。经过了相亲,男女双方及其尊长都无反对意见,这门亲事就算基本议定了。

定亲。定亲,俗称“订婚”“贺定”“放定”。男女双方相亲后,便由媒人发挥很重要的作用,她周旋于男女双方之间,几经讨价还价,使双方皆大欢喜,从而顺利进行定亲的仪式。
  定亲时,男方要选定吉日,由男方的亲人,如夫妻双全、子孙兴旺,或头胎生男孩的妇女等有福气的人,组成6人、8人或12人和媒人等(双方是双数的),女性要穿红色衣裳,携带聘金的一部分及金银首饰,连同庚贴、香烛、花炮送到女方家。这时,女家放鞭炮,然后煮出点心(线面)分给亲邻,表示女儿已许配人家。现代则把男方送来礼品中的糖果、香烟分赠亲友和邻居,同时备酒宴招待男方来宾。当女方家中再次放鞭炮时,定亲的仪式遂告完成。

订佳期。俗称“看日子”。男方决定迎亲的日子,把吉日用红贴告知女方,并送担盘礼物。盘是细竹篾编成有墙边的圆形盘,漆红,叫红盘,其口径为50厘米左右。每担共有10个大小的红盘,每边5个、下大上小叠层而上。也有富豪人家备礼丰厚的达10担盘。担盘之礼,是对女家尊重之意。若女家的祖母健在的,红盘中应有猪肉、线面各一盘作为敬奉上辈,俗称妈盘。送担盘的礼物中,有猪脚肉、线面、米粉、红团、糕粿、菜丸以及聘金,各色衣料衣屣等,分别依层装入盘中。女家接收红盘之后,即行祭告祖先,然后将礼物中的肉面、糕粿分给亲友,借以告知女儿结婚的佳期。亲友知道之后,便要为其送礼添妆,俗称捧花粉,也叫送嫁、走喜。随着佳期的临近,女家根据男家的聘金多寡,开始备办嫁妆。男家把备好的红头巾(莆仙称新妇罩)、宽膊大袖的红袄(俗称上头衫)、花烛喜炮和礼贴按议定的未尽礼数,由媒人送到女家。出嫁女迎娶前三五天,发梳妆打扮试新衣。一些沿海和山区的乡村,女方还有带内亲的男童(俗称小舅)与新娘伴睡的风俗,祈盼来年生男孩。

送嫁。姑娘临嫁,女家亲友赠送衣饰布料,红花,香粉等物,表示祝贺,称为"送嫁',俗称"捧花粉'.女家备办酒菜招待送嫁的客人.

纳吉份。纳吉份莆田人变音叫"担试粉'.婚期到时男方把未交足的聘金礼物装入红漆礼盘把猪肉,线面,红团,菜丸[特大的用豆腐包菜馅外以薯粉染成大红包]等食物装入红漆"担盘',共十个盘,分两组合为一担,故俗称"担盘'.有的农村,用竹面篮[面阮]装十多担.如姑娘的祖父母健在,则须另备一担奉敬,俗称"妈盘'.各种盘担及时送到女家,纳吉份这项礼俗系由古代"六礼'中的纳吉.纳征两项演变而成的. 

迎亲。俗称迎娶。男女双方张灯结彩,布置一新。妇方在出嫁的前一天,将嫁妆分为数杠,然后抬往男家,扛数越多,女家越体面。嫁厚薄不等,主要有五伯衣(内外衣裤)、线袋五谷种子等日常用品作嫁妆。如今在经济条件好的一些地方,有自行车、摩托车和彩电、电冰箱等家用电器作嫁妆。
  古时,莆仙迎娶,要行笄礼,俗称新娘的成人礼或上头礼。新娘在上红桥之前,要在闺房内梳妆。女家请一位福寿双全的长辈妇人,给新娘梳头饰发,并把纸制或红绸制成的五芯花,分别插在新髻的两边,俗称“上头”。“上头”其俗非常久远,据《花蕊夫人宫词》称:年初十五最风流,新赐去鬓便上头。所以男冠礼,女加笄俱称“上头”。
  迎亲时,男方事先派人雇素菜桥抬放在女家厅堂内。红轿,莆仙叫“新妇轿”。红轿用木头制成,雕花镂、施以色彩,轿的上方,插上四条扎金色滚龙,所以又叫“龙轿”。轿门两边,贴上红纸条一对,体现女家的身份,以示体面。轿门悬挂一块染红的猪肉,以避“白虎”伤害。红轿后改成扎花通风的花轿,俗称“催妆”。但新娘仍按例俗举行上轿前的仪式,依依离情,迟迟不愿上轿。直至吉时已到,才和父母亲友告别,穿上红褂,戴上红绸结花巾帽,在喜娘的扶持下,挥泪泣别上轿。喜娘关上轿门,把用红绳结牢。轿子起行时,喜娘将一脸盆清水,和轿底洒去,口赞四句吉祥语,俗称喊四句。喜娘每喊一句后,众人都跟着  喊一声好哇!如:
  洒轿夫啊……好哇!
  好丈夫啊……好哇!
  洒轿脚啊……好哇!
  好达家(莆仙方言婆婆)啊……好哇!
  新娘的花轿一出厅堂,女家立即紧闭大门,并用铁耙拦在大门后,以防财龙被女儿拖去,这是一种旧俗。
  花轿出门上路,新娘在轿里要嘤嘤哭泣。若父母已丧,更要喊叫父名母名,放声大哭;若不这样,会指为不孝。
  花轿到男家大门,新郎的祖父祖母、父母及家人都须暂时回避,俗称避冲。新娘的花轿进门后,主婚人即请“送房兄”把嫁妆盘中的蚊帐取出,挂在新房中的眠床上,然后把红枣、花生、瓜子、桂圆干、糖果和硬钱币等向帐子的四解撒去,取早生贵子之意。送房兄一面撒帐,一面口赞吉祥语:
  撒帐东西南北方,
  百无禁忌姜太公。
  桂子兰孙联科第,
  荣华富贵喜匆匆。
  莆仙民间婚嫁请“送房兄”是古代掠婚制的遗俗。这在支云许多地方还可以看到古老掠婚制的踪迹。据《嘉庆滇南杂志》载,古时女儿出嫁前三天,在门前搭起松屋,并储备淘米水几十缸。男子迎娶那天,新郎跟娶亲队伍直入松屋,挟持女子乘快马而去,父母用淘米水泼洒男方,并呼叫亲友追赶,追赶不上便返回。男家掠婚后,怕妻族率回抢,遂请壮健的亲友多人来防御或助威,直到鸡鸣掩门后才散去。
  在莆田沿海一带,也有新娘提前一天到男方家中,次日举行婚礼的风俗,与众不同。

拜堂。俗称“成人”(行婚礼)。花轿进入厅堂后,新娘还不能立即下轿。到了吉时,司仪高喊行亲迎礼、请新郎登堂。喜娘即引新娘到花轿前,由新娘亲手把轿门的红绳解开,然后新郎退到厅堂的左边等候。这时,喜娘领着新郎的小弟弟(小舅子)或父母双全的两个孩子,到轿前,请新娘出轿,这才由喜娘打开轿门,扶出新娘,到厅堂神案前的右边与新郎对面站定,即行婚礼。
  在莆仙,婚礼一般要在黄昏时举行。这可追到古代娶妇以昏时(《说文解字》)的婚俗。是因为古时男女情爱之事,较为神秘,往往要在夜幕掩盖下才相宜。举行婚礼时,厅堂外鼓声起、鞭炮齐鸣。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再拜祖宗。然后夫妻交拜,并要喝交杯酒、进三汤、三点(即小碗内装桂圆、红枣、莲子熬汤)。接着,请出新郎的父亲母亲,双双分别端坐在八仙椅上,接受新郎新娘的拜礼。拜毕,父亲给了一副红箸(10双),预祝早生贵子,母亲给了一双红团,以示全家团圆。新郎新娘还要向在场的长辈拜礼,长辈们回赠给小红包~ 压拜钱。
  新郎新娘在告祖、拜堂之后,新郎家要备办酒席,宴请宾客。全席应有12道菜,表示一年12个月,月月美满。上第6道菜时,新郎由一位大爷陪同,和各桌敬酒。酒席的最后两道菜是甜的:有用糯米粉做成圆圆的丸子;桂圆、红枣、莲子熬成的甜汤,寓意新婚甜蜜、白头偕老。婚宴的最后一道菜吃完之后,鞭炮再度响起,酒席散了。莆仙独特的婚俗~“闹洞房”开始。据说,古时婚俗,在娶亲的路途中,对新郎和新娘戏弄或取笑,夹杂着许多笑谑的节目。莆仙把便古代的婚俗搬到洞房中进行。
  莆仙婚俗中,闹洞房是整个婚礼的高潮,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麒麟送子(即送孩儿),在喜宴开筵前,由乐队和凤灯前导,送房兄手捧瓷孩儿,后面跟着提灯的,捧烛和果盒的,从户外送到洞房,新郎在洞房门口迎接,把瓷孩儿安放在眠床的板架上,并将红烛、果盒、一碗清水等排在桌上,凤灯挂在床前的楼梁上,捧果盒的人赞吉祥语:
  今夜大家送孩儿,
  新郎新娘笑微微。
  燕尔新婚鱼得水,
  早生贵了耀门楣。
  赞语唱毕,宾客拥入新房看新娘。送房兄故意把一碗清洒在床上,名曰孩儿洒尿了。
  抱出灯。在喜宴结束时,已是夜深更静了。宾客们在送房兄的组织下,聚集在洞房内,准备闹洞房。首先是抱出灯(表示早生男丁),在洞房的新床前挂小红灯一对,俗称百子灯。在送房兄的号令下,新郎将新娘抱起,让新娘用双手交换左右灯笼,再次挂后,送房兄随即赞吉祥语:
  洞房花烛小神仙,
  一对凤灯挂两边。
  东西交换入门喜,
  一刻千金乐少年。
  做经文(即抱出灯后,戏谑新郎新娘的节目)。其主要节目除了抱出灯,还有瓜子装鼻、仙女过桥、争吃仙果、观音滴露等。一般俗例,只作一个戏谑新郎和新娘的节目,但“送房兄”节目较多,直闹到东方快泛白,雄鸡啼鸣时候,“送房兄”才让主人放鞭炮。并唱四句赞语:
  大家齐出门,
  双手掩房门。
  洞房初会面,
  夫妻情意绵。
  在唱赞语的同时,送房兄便随手为新郎新娘掩门,俗称圆房。这时,筋疲力尽的新郎新娘才算松一口气,想要休息,但东方已经放白,金鸡叫得更欢了。
新娘回门。俗称请转马(新娘在新郎的陪伴下,第一次回娘家)。
  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要到厅堂上问候公婆、长辈,与家中亲人会面,俗称出厅。并要亲下厨房作第一次炊事。
  新郎新娘婚后第三天(现在一般在婚后第二天)新婚必须偕同新郎家,回门前,女家派新娘的弟弟(小舅子)到男家邀请新郎,俗称请子婿、亦称请转马。新婚夫妇坐轿(新郎或骑马),由大爷引导步行上门,而新娘则可一直坐轿到门前。新婚夫妇入门时,女家鸣炮奏乐,之后,又免不了要办味道宴,按当地风俗热闹一番。
————————————————————————————————
结婚 结婚俗称“成人”,取儿女长大成人之意,故而很隆重又有很多礼仪习俗。

物色“能嫂”和“送房兄”。“能嫂即喜娘”。旧时婚姻,男女素未见面,新娘初到男家,需要能嫂在身边传话、指导礼仪,故应选老于世故、谙诸礼俗、口舌灵便、善于应变的中年妇女担任。选“送房兄”则是古代掠婚风俗的遗留。古代婚姻男方常用暴力把女的掠夺过来,因怕被女方抢回,故需请一批青壮年守夜,年代久远,这批人就演变为帮人家结婚之忙的“送房兄”,因他们以闹房(俗称“送房”)为中心,前后做了不少工作,故主人对他们招待备至,敬称为“送房兄”。

接受贺礼。婚前一天,亲戚朋友送喜仪贺礼有钱币,贺幛,红烛鞭炮等.如在婚日送贺礼则有失礼之嫌,过了婚期送贺礼,更被认为是不吉利之举.主人接受贺礼时,要甾贺客,是晚排宴席招待,称为"人客晚'.

布置洞房、婚筵、绡头、挂表轴、安床等。洞房俗称“新妇房”,门楣挂米筛麻袋和一条男裤。挂米筛麻袋代表天罗地网,为驱除邪祟。挂男裤,为要新妇将来对丈夫服从。洞房内挂条染红猪腿,因俗忌新婚之夜“白虎”占床,故以猪腿禳压之,祈免灾祸。房中除设崭新眠床、橱柜、桌椅外,壁上挂“麒麟送子”或“孔雀开屏”画轴镜屏,床前悬挂“百子红座灯”一对,“送房料”(撒帐,送孩子等用物)例由姐夫或姑丈或送房兄备办。婚筵设在厅堂上,门楣挂横长幅红绸,贴大红婚联,厅堂内外挂满贺幛。婚期前一晚(俗称“上头暝”),新郎新娘要分别在家中举行绡头(俗称“上头”)仪式。新娘的绡头是开脸(用细绳纹去面上的汗毛),梳妆,缚高髻。新郎是剪发、剃脸、戴礼帽,还要沐浴。之后穿上“上头服”(这副衣裤婚后收藏起来,等到本人临终时再穿上),待到事先择定的吉时,请福寿双全、夫妻健在的长者为新郎梳头,然后束发加冠(戴上插金花五蕊的礼帽),送房兄唱赞:今早“上头”喜匆匆,东来紫气满华堂,××(男女两方的姓氏)二姓谐连理,新郎新妇振家风。婚日凌晨,悬挂表轴于厅堂壁上。表轴俗称“表德”,四尺长两尺宽,分左、中、右三行书写;左行写新郎的原名和字,中行写上新郎的表德字,一般为二个字,斗大,意义与原名相谐,多取吉利字眼,右行写上新郎在同族同辈中的排行。挂表轴时,放鞭炮,送房兄赞:挂起表德真及时,金鸡报喜迎佳期,亲朋戚友来贺喜,一举成名天下知。接着男家用铜钱垫洞房里眠床的四个脚,俗称“安床”,取夫妻恩爱平安吉利,共同劳动发家致富之意。安床时赞:眠床垫上太平钱,岁岁平安福来临,一对鸳鸯交颈睡,夫妻恩爱百年亲。

婚日上午,男家雇红轿,由媒人和“能嫂”到女方家去接新娘。红轿俗称“新妇轿”,轿上四周披围红绸,并在轿门上挂一块猪肉,亦禳“白虎”之俗。新娘用大红帕(俗称“新妇罩”)罩住头面,带着“新娘妈”像由“能嫂”引导,哭别父母,然后抬往婆家。传说 “新娘妈”是莆田古时一位爱护女子收养弃女的黄氏妈的化身,闺女们以她为保护神,以一支红箸为骨,灯笼座为座,用红头绳束三十六根稻草,糊上红纸衣裤、头面、四肢,扎成一善良妇女形状。旧时莆田女子出嫁,都要带她到夫家奉祀,以求平安。新妇轿到了婆家门口,男家的公姑、妯娌、大人、小孩等均暂回避,并熄灭灶堂里的火,俗叫“避冲”,冀日后一家和睦相处。新娘下轿进入厅堂脚不能沾地,必须踏着米袋,共五条,取个“五代见面,代代好”的吉利。在仙游,迎亲时有个独特习俗,是新郎要亲自往女家去迎亲。

新娘下轿后,送房兄将妆奁中的蚊帐挂到洞房的眠床上,并以红枣、瓜籽、花生等果品向蚊帐的四角撒去,俗称“撒帐”,取多子多福之意。此时赞道:撒帐东西南北方,百无禁忌姜太公,桂子兰孙联科甲,荣华富贵喜苍苍。黄昏时,送房兄又行“送孩儿”礼,送房兄分别手持龙凤灯、百子炮、双喜花烛和一对白瓷“孩儿仔”、果盆等由婚筵附近的土地庙开始,列队鼓乐放炮送入洞房,由新郎新娘接过这对“孩儿灯”安放帐内板架上。由捧果盒的赞:今夜大家“送孩儿”, 新郎新娘笑微微,燕尔新婚鱼得水,早生贵子耀门楣。

新娘下轿后,新郎新娘由“能嫂”作礼仪指导,先拜天地,再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行合卺大礼。之后,又端出猪头、猪腿、线面等祭告祖先,俗称“告祖”。新郎带新娘叩拜祖宗后,又逐一跪拜全家各位尊长,有些地方受拜人应回以“红包”。礼毕,新郎新娘双双进入洞房。

拜堂、告祖后,宴请贺客厅堂左上第一桌面对大门的座位是首席大位,俗称“横头位”,乃新娘母舅座位。其余座次,请乡里年高望重长者就座。如母舅姗姗来迟,须一请再请,要他来后方可开宴。

宴罢送房兄为首拥入洞房闹洞房。第一个节目是“抱出灯”:新郎抱起新娘,新娘举双手,取床前悬挂的两盏“百子灯”互换挂好后,才能把新娘放下,赞曰:洞房花烛小神仙,一对凤灯挂两边,东西交换入门喜,一刻千金乐少年。“灯”谐“丁”音,出灯表示出丁,取早生(男丁)贵子之意。接下来是“做经文”。所谓做经文,即古代新婚戏妇之俗。送房兄事先准备一些妙趣横生的节目,此时用来导演,让新郎新娘作主角“逢场作戏”,夫妻对话、动作等多带有戏谑、挑逗的内容,故意制造闹趣为难新婚夫妇,多由“能嫂”解围圆场。一直闹到更深夜阑,雄鸡初唱时才结束,放鞭炮后,送房兄赞:大家齐出门,双双掩房门,洞房初会面,夫妻情意绵。赞毕,大家退出洞房,将房门掩上,俗称“ 掩门”。

绡头这里再补充一句,每个结婚时必定要绡头,咱老家有一句老话:没绡头40岁还是小孩.


回门俗称“请转马”或“请子婿”。婚后第二天,上午新娘出厅堂问候翁姑及长辈,会见家中亲人,俗称“出厅”。并下厨房第一次作炊事,即古诗的“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这天新娘家小舅子来请新娘偕同新郎回外家拜见“外家”长辈亲友。娘家设午宴款待,俗称“子婿酒”,酒后新郎先告辞回去,新娘则等到黄昏时才返家,带回童子鸡一对,红纸封腰的甘蔗一双,祝愿从头到尾夫妻和气,日子甜蜜。去时新娘坐轿在前, 回程时在后;古时是骑马回门,故俗称“请回马”。

换花 婚后第三天,女方备办“换花篮”,由小舅子送到男方,看望才出嫁的亲人。“换花盘”有红白纸花等,白花象征得男孩,红花象征得女孩。
送年暝就是新婚第一年的农历腊月廿五日,娘家备办担盘给婿家送礼。礼物有线面、猪蹄、红米团 等,还有一对大红绸布金字的红座灯,由一个6,7岁的小男孩送上门。第二年起年年送的只是白纱彩绘的灯笼一对,加上一支小灯笼(叫灯仔),寓意“年年添丁”。

不要问我为什么懂这么多。我查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0 莆币 +1 收起 理由
莆仙佑佑 + 10 + 1 楼主已经帅成一道光了

查看全部评分

1

主题

3391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莆币
31
发表于 2015-5-29 14:31:43 | 显示全部楼层
结婚那天新娘没接到家里,不能与老公以及家人碰面

评分

参与人数 1莆币 +1 收起 理由
莆仙佑佑 + 1 绝盖连~~~v( ̄︶ ̄)y

查看全部评分

629

主题

3060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9Rank: 9Rank: 9

莆币
39

金牌会员奖原创先锋奖论坛活跃奖论坛贵宾奖

发表于 2015-5-29 10: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家有个婚俗、  1.中午办婚宴、
  2.宴席开席中新娘只能呆在洞房中、
  3.含是末婚者参加婚宴,主人都要包红包与其挂豆。
  4.礼金超过乡里例、还有面前一袋当回礼。
   5.贺仪簿中的有人托钱前来贺喜、明明是托、风俗中却写寄,
   6.婚礼中途有问候礼节,一对新人提着灯笼先向厨房中掌勺厨师先第一个问候起、
   7.当姐夫的礼金至少要一万以上。
    8.迎亲队伍中有个提尿桶轿夫,如今换成红色小塑料桶,会得到格外一包红包
   9 ...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0 莆币 +2 收起 理由
莆仙佑佑 + 10 + 2 楼主已经帅成一道光了

查看全部评分

3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莆币
22
发表于 2015-5-29 14: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都什么年代了,
好多习俗早都没了。
发帖爆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