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东海快帆 于 2018-12-22 17:13 编辑
涵江最早的城区发展,是比较靠谱的,那时从顶铺到延宁宫一带的老城区,基本没动,而是向现在的区政府和涵华一带扩张。。接着的旧城改造,则把顶铺、宫下、前街一带的老房子拆了很多,取而代之的则是7、8层的钢筋水泥丛林,河道也填掉了一部分,从此,这座千年古镇拥有的历史积淀、水乡韵味便逐渐消失。。 帆哥有时在想,如果当时能把这些历史遗存延续下来,或者像成都的宽窄巷子建旧如旧,今天的涵江,除了满满的商业气息之外,还会有浓浓的文化气息。。镌刻了古镇商业辉煌记忆的东方二十五坎,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帆哥怀念曾经的那段时光,虽然那时很多东西就已不见。。帆哥就学的学校,就在涵江的历史地标之一的“49占”(49阶)附近,正学门、孔庙,这里常常是帆哥一个人看书、休闲、或发呆的好去处。。
那时的信息往来不是很方便,作为海岛人,每月的生活费,家人都要托到“红头”卖海货的乡亲带过来,然后帆哥去“海岑前”的“牙人站”(海岛人对于海产干货交易部的称呼)去拿。。 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帆哥都要从学校出发,经过宫下,那时的宫下,两侧的店面大多是卖竹制品的,过咸草顶,然后抄小路,从一幢幢楼下面的骑楼走廊,从延宁宫旁过,有时也走前街、楼下这条路,然后再到“牙人站”找到乡亲,取到钱后,帆哥会在新桥头附近转转,吃一碗偏食或汤圆。。几年前,帆哥还去新桥头看了一下,卖汤圆的摊子还在,只是换了人。。
到了周末,住校的同学基本都回去了,剩下离家较远、或交通不便的。。这样,周末有时就会出去转转,而城隍庙,则是一个不错的去处,特别是庙里有节日的时候,帆哥蛮喜欢这种民俗的氛围。。这座庙,也是古镇的文化地标之一。。 涵江的历史底蕴,就是由这些有故事的文化地标串起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