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7520 | 回复: 38

[市民讨论] 莆田老街历史:古城里的“九头十八巷”,你还数得出几个?

  [复制链接]

255

主题

1006

帖子

8938

积分

白金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莆币
63

原创先锋奖论坛活跃奖

发表于 2015-12-1 16:47: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莆田建市以来城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方言盛行的那个年代古城内,街衢纵横,里巷交错,自宋代至民国,“九头十八巷”虽时有变更,但其奇特地名却一直为百姓所津津乐道,在民间流传不衰。

莆田古代地图2.jpg

所谓“九头”,指的是:观桥头、井头、水淈头、鳌石头、社衙头、河头、洞桥头、水关头、市头;


莆田古代地图.jpg



“十八巷”是:县巷、务巷、城墙巷、、书仓巷、仓边巷、仓后巷、坊巷、梅峰巷、雷山巷、马巷、府前巷、后塘巷、东山巷、御史巷、东黄巷、湖岸巷、坑边巷。


此外,还有府后巷、桃巷、花园巷、县后巷、亚尾巷(霞美巷)、居仁巷、岐山巷、高吕巷、英惠巷、赤柱巷、仓林巷等。

文来自莆田文化网,部分配图,综合整理。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0 莆币 +2 收起 理由
莆仙小朱 + 10 + 2 楼主已经帅成一道光了

查看全部评分

255

主题

1006

帖子

8938

积分

白金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莆币
63

原创先锋奖论坛活跃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6:48:4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说“九头”:
  
(1)观桥头:在今长寿社区东北部之“御景花园”正前方,地处北大中街,为宋建古城东北“宁真门”之所在地,西接后街,南邻“井头”;原护城河——“兼济河”今已隐入梅园路地下。因河上古有“兼济桥”连通城内外,其桥址位于唐建之元妙观“三清殿”(即“天庆观”)之南侧,故名“观桥”;桥两端及周边地带自古就是繁华市场,店铺密集,生意兴隆,人流往来不绝,街道拥挤不堪,是明代以前城北商业之头站,俗称“观桥头”。明初兴化府扩城,废“宁真门”,新建北城门名曰“拱辰门”,新旧城门之间以石板铺成“北大路”,出辰门兜上城涵驿道往涵江;而“观桥头”风光依旧,商贸集市更加兴旺。上世纪80年代间曾建有“观桥市场”、“观桥影剧院”,改革开放以后已拆迁;古护城河至雷山建成“梅园路”,东达水关头;北大路从观桥上通过,两旁高楼林立,车辆来往如梭,成了荔城东、西,南、北的交通要冲,面貌焕然一新。
1光桥头.jpg



(2)“井头”:观桥头至坊巷头之间的街巷,古称“井头”,以其北端之方氏民居大厝门口与南端之刘家古厝埕外,各有一口“三门井”,为周边人家及市集商客提供饮用水而得名。道路不宽,却甚热闹,店铺多经营文化用品、冥银祭具、戏妆道具和家用小商品等等。解放后,井头曾改名“文化巷”,今已扩宽,属北大中街凤山社区。左右侧旧有湖岸巷、岐山巷、仓后巷、坊巷等街巷,民居密集;坊巷口对面原哲理中学钟楼曾是中共莆田地下党的发祥地。上世纪20~30年代,革命先驱陈国柱、陈天章等人在此建立中共支部,培养出众多的革命志士,浴血奋战,燃起了燎原的斗争烈火,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已开辟为莆田市老年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2井头.jpg   


(3)水淈头:今之鼓楼前顶务巷口到十字街口地段,古有一处不小的水洼地,俗称“水淈头”。因其地质滩软,屡填屡陷,竟使文峰宫至鼓楼前的商业精华文献大街之南边店面无法连接起来。据说,1946年发生火灾时,熊熊烈火从“文献名邦”牌楼附近往西一直燃到顶务巷口,就被“水淈头”隔断,不再延续过去,也避免了祸及街对面的“古谯门”。灾后重建时,有人认定水淈头是个“蛇穴”,以致积水不干,于是在其两侧的十字街头建起一座朝西的观音殿以镇之,然后把文献街的南边连贯建成三层砖砌楼群,底层排列为整齐的店铺,甚为美观;水淈头的地块果然不再受到水浸,现在鼓楼前旧街改造中也不曾发生过地陷坍塌的事故,而“水淈头”的地名,在民众印象中便渐渐淡忘了。


3水淈头.jpg


255

主题

1006

帖子

8938

积分

白金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莆币
63

原创先锋奖论坛活跃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6:49:37 | 显示全部楼层
(4)鳌石头:亦叫“鳌桥头”、“衙桥头”,疑似方言同音代用;1958年此地建成五层百货商店后,因地势较高,百姓曾经俗称其为“高楼”。相传古时这里邻近梅峰寺,是块高地,矗立着好多形似鳌鱼的巨石,人称“鳌石”;后来,新开公路经过此处,地名也就叫做“鳌石头”。又因位于莆田旧县署**的后面,所以一般人便称这里为“衙后”或“衙后头”。现在,梅园路从此地北侧经过,与胜利路交叉,成为城中的一条东、西主干道,连接福厦路与荔城路。交通的发达,更加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拉动了文化的发展。这里周边集聚了荔城区政府和银行、邮局、电信、超市、证券、书店、学校、医院、寺庙等,成为人们日常光顾的购物中心,游览圣地和休憩健身场所。习惯上仍旧称为“鳌石头”。
4鳌石头 高楼.jpg


(5)社衙头:即“长寿社”,为古之长寿、衙后、后街三铺社公的庙宇,原名“灵应庙”,俗称“社衙头”,创建于五代唐长兴元年(公元930年),比兴化古城早五十余年。二十世纪50~90年代曾作粮店营业之用,今已恢复为宗教活动场所。因此处城中之商业古街交汇中心,为荔城南、北交通要冲,又供奉尊主明王、妈祖,故此行人众多,香客不少,且常有十音八乐,莆仙戏演出及弄狮、舞龙、戏九鲤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娱活动,更成为远近城乡百姓向往之所在。社门朝西,正对衙后,左接大度,右通庙前、后街,均保持古街风貌,古色古香;街道虽不宽敞,但商店鳞次栉比,行业齐全,应有尽有。以往这里曾是青果、蔬菜、鱼鲜的墟集,如今成了服装、饰品、古玩的市场,为城内保护比较完整的文物古街,是海外侨胞返乡寻亲首选的家园坐标和市区参照物。近年城市美化,街道路面均铺以光滑的大理石,平坦齐整,面貌一新,颇受民众交口称赞。
5社衙头:即“长寿社”.jpg  


(6)洞桥头:在“鳌石头”北面不远的胜利中路、健身乐园入口处,古时南接“北门街”,北对道教“真武坛”,今属梅峰社区;乃宋建古城北面护城河上游之排水洞,为圆形石构拱桥,沟通古城内外,俗称“洞桥头”,今已连同“兼济河”一起隐入地下,建成了东、西方向通往莆田学院、哲理中学、职业学校的“学生街”,南、北方向连通梅园路、东园路的交通大道。两旁高楼林立,商店鳞次栉比,车辆络绎不绝,行人摩肩接踵,街市热闹非凡;乐园内,健身设备齐全,更是吸引众多的儿童、老人、青年,晨练、娱乐、聊天,各有所乐,颇为惬意。一般人对于古“洞桥”早已没有印象,但“洞桥头”地名却依然保留下来,只是路牌被错改为“东桥头”,似为方言同音之讹误,应当给以正名,保持历史原意。
(6)洞桥头.jpg


点评

thomas0992 社门朝西,正对衙后,左接大度,右通庙前、后街  发表于 2015-12-4 09:23

255

主题

1006

帖子

8938

积分

白金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莆币
63

原创先锋奖论坛活跃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6: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7)河头:明成化三年(1467),兴化知府岳正率众疏浚“兼济河”,构筑上、中、下三处石堰,汇集古护城河上游之水,注入木兰溪丰美河。上堰在“洞桥头”以东10丈处;接下去是葫芦状的水面,泓深而广阔,西窄而东宽,横长15丈余,面积达数十亩,碧波似镜,风光秀美,一如杭州西湖,雅称“小西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湖面上曾构建“西湖电影院”一座,今已荒废。自城隍庙至后塘,有石板架设于中堰之上为桥,湖水缓缓溢过水堰底石,平泻而成一幕水帘般的小型瀑布,落入堰下河中,流声汩汩,别具一格。小桥下,石板上,细流较慢,澄碧清净,浣纱之女相继不断,捣衣之声不绝于耳;衣槌起落,水珠飞溅,形成一道小西湖特有的风景线;行人从桥上路过,欣赏美景,称之为“河头”。下堰筑在莆田四中及“三清殿”前方河床之上,距观桥约百米之遥,而后向“水关头”东流而去。旧城改造中,兼济河被铺上水泥路面,改作“梅园路”,成为城中的一条主要干道,“河头”将不再呈现昔日的风采。

(7)河头.jpg
(8)水关头:在宋代古城北边护城河——“兼济河”之东端、旧城墙出口处,今为八二一中街与梅园路交叉地段,正对丰美住宅小区。原南、北河边水面较宽,可停泊多艘船只,并自由进出于石构桥洞之间;古时是防范敌寇从水路侵入军城的关卡,近代则成为城乡物资交易、运输的重要口岸,故称“水关头”。上世纪中叶,木兰溪城涵航线开通,在水关外侧河岸建立码头,称为“汽船站”,汽船载客往返于北洋平原河道的城关与涵江之间,水上交通十分便利;到90年代公路客运发展,汽船淘汰,水关头便成了客车之停靠站,南下、北上,连通厦门、福州,公共交通繁忙,车辆往来如梭。梅园路建成后,水关隐入地下,河水仍从桥洞中流出;水关头成为城区中部陆上交通的出入口,街道两旁高楼林立,店铺毗连,市场生意日益繁荣;其地名仍称为“水关头”,从古到今保持不变。
(8)水关头 (莆田文化网贴图).jpg   

(9)市头:在北大北路之“塔兜”到后塘口地区。明初兴化府扩城,新立北门“拱辰门”以后,观桥头的集市有一部分北移到此处。凡自北门、西门入城的农产品、青果、蔬菜、燃料等等物资,均就近集中这里交易,称为“市头”,并向东延伸到辰门兜而形成“北大路”。新观前周边商店汇聚,行业繁多,俗称“十八店”,今属英龙社区。附近有赤柱巷、御史巷、后塘巷、东里巷,林、方、郑、黄等姓望族聚居的街巷,名人辈出,文化发达,留下诸多文物古迹,可惜后来遭毁灭殆尽,大块地皮如今皆被收购作为“开发区”,建起高楼大厦和娱乐广场,成了城北商业的新闹市区;东园路从中穿过,直达黄石高速公路,车水马龙,交通便捷。正荣·时代广场和麟峰小学即在这里,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堪称荔城名副其实的新“市头”。
(9)市头 莆田文化网贴图 后塘.jpg


255

主题

1006

帖子

8938

积分

白金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莆币
63

原创先锋奖论坛活跃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6:5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十八巷:


(1)县巷
  原莆田县(2002年改为荔城区)衙署坐北朝南,其东边围墙外的街巷俗称“县巷”,南北走向,宽20米,长约300米。两旁均为明建风格之古民居和小商店。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知县徐执策在县巷两端各建一座木坊,南坊题匾“莆阳文献”,北坊题匾“海滨邹鲁”;万历十六年(1588),知县孙继有改匾额为:南“文献名邦”,北“壶兰雄邑”,一直保持至民国。1946年农历正月初三(公历2月4日)黄昏,文峰宫街道发生火灾,烧毁文峰宫前至下务巷口两侧商店、民房百余家,“文献名邦”木坊亦被焚,重建时拆毁;其后,“壶兰雄邑”坊亦随之拆掉。路面先后以石板---水泥---大理石铺成,与大度街同向平行,南临文献中街,北通衙后巷,中间还有东西走向的“县后巷”。整条街巷今尚存在,为城内保持较为完好的历史文化古街。
2(1)县巷.jpg

(2)务巷
  在古谯门东侧斜对面,总长200多米,南北走向,与“十字街”平行。东大路开成后,分为顶务巷、下务巷两段,巷宽丈余,现扩宽为二十多米;北至文献中街,南通环城大道,两旁今已建成高楼大厦,底层作商业超市,高层为安置房和商品房。楼群密集,街市繁华,是城区中心最热闹的购物场所,颇具观赏价值。
  下务巷原系明朝“御史大夫第”——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林润故居;在近年城市改造中,为保护古城文物,保持历史风貌,应用现代建筑技术,已将其整体“**”至沟头社区的莆一中新校址后面重建完竣,古色古香,面貌一新。
  下务巷尾的“会仙洞”古建筑及其通道,今已拆毁,融入旧城改造统一规划。

2(2)务巷.jpg
(3)城墙巷
  在文献中街、文峰宫“三代祠”之南边,北对大度街,南通东大路,为宋代古城之东城墙所在地,故名;旧城改造后,文献路扩宽,占用了大段古巷道,今之路面长不足百米,且中段铺成阶梯状,车辆已不能通行。巷西为新建的国货精品大商场,巷东有唐建凤山寺的主殿,古迹尚存,今为市佛教协会会址。巷北的文献路,曾建成“步行街”,供民众游玩购物;今已改为地下商场,路面浇灌沥青以通车辆,从新车站直达凤凰山,是城区中心的交通主干道,行人车辆往来如梭,立体商店鳞次栉比;城墙巷及其周边的寺院广场则成为游人休憩闲聊的极好去处。古为今用,各得其所。

2(3)城墙巷.jpg

255

主题

1006

帖子

8938

积分

白金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莆币
63

原创先锋奖论坛活跃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6: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4)书仓巷
  城墙巷东侧、原莆田县印刷厂对面的南北转东西走向的古巷道,总长300多米,今属凤山社区,紧邻莆田擢英中学校舍。因宋龙图阁学士、参知政事郑侨(状元,郑樵之侄)致仕后迁居于此,明刑部主簿林遒节、山东参议廖梯及清礼部侍郎、大理寺卿郭尚先,刑部主簿关陈谟等等名宦,均曾在这里构建宅第,并有大量藏书;特别是郭尚先,为我国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尤善作兰石,作品甚多,名闻遐迩;城内人羡慕不已,雅称此巷为“书仓巷”。书香门第聚集之地,奇花异木栽满庭院,一年四季清香扑鼻,沁人心脾闲适恬静,文化积淀深厚,素为外来学生租居求学之理想去处,环境并不喧闹,却总书声琅琅,历来是出人才的好地方,其巷道名称也一直保持下来,千年不变。      
2(4)书仓.jpg

(5)金桥巷
  自大度南出口内20米处的古井旁折往东行,过一段下坡路后分别转向南、北,成一条“丁”字形巷道,这便是“金桥巷”。由于地处唐建凤山寺之北麓,开发较早,不少官宦之家都乐于来此购地盖房;时过境迁,几易其主。此名亦随之变更,有“留桥”、“刘桥”、“顶刘桥”、“下刘桥”、“金桥”等。历史上刘、杨、柯、陈、郑、彭、李,……多姓官员先后建有各自的宅第,风格不同,文物甚多,遗下不少古迹,文化积淀深厚。巷道不宽,一丈有余,三段路各长200米左右,西通大度,南临塔寺前,东接仓后巷,北端转角处有古建“三门井”供周边人家饮用,水质清冽,千年不干,如今尚存。上金桥中段有明代文物“光裕坊”,乃为名臣邑人陈钟(官济南通判)、陈伯献(官广东都副使)一门所立,是市内仅存的一座古木坊;下金桥中路有清康熙年间廉吏清官、佥都御史彭鹏故居,构建艺术颇具特色,是明清交替间第宅建筑承上启下的典型之作。
2(5)金桥巷.jpg  


(6)仓边巷
  出下金桥巷,自井头南端往东大路出口,巷道宽三、四米,长约200米,路面以石板铺成。西边有基督教莆田堂教址,东边系莆田县城城隍庙“大有仓”库址,其间之通道即俗称“仓边巷”,今属凤山社区。在旧城改造中,原有建筑仅保留基督教堂、荔城区实验小学和教师进修学校等,民居全部拆迁,巷道改成北大南街,由井头扩大并延伸至莆阳东路,文献中路穿街而过,直通阔口新东站。巷道东边曾为莆田地区、莆田市政府所在地,今已拆建成“沃尔玛”超市大商场,底下作停车场,高层为安置房和商品房,是城区最雄伟壮观的现代建筑物,一改昔日低矮破旧的落后面貌,令人耳目一新。市政府则迁至龙桥“潜龙坑”新建。易地重兴,鹏程万里。


找不到图片……
2(5)金桥巷 1.jpg


255

主题

1006

帖子

8938

积分

白金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莆币
63

原创先锋奖论坛活跃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6:53:58 | 显示全部楼层
(7)坊巷
  为大度中段通往井头的古街巷,宽15米,长200余米,东、西走向,路面以石板铺成,古名“刺桐巷”。巷道两旁多为历代莆邑名士之官邸,如宋代之翁姓“六桂联芳”(翁处厚、处易、处朴、处廉、处恭、处休六兄弟,相继登宋建隆、开宝、雍熙进士第),方姓(方通、方天若、方天任,分别登熙宁、绍圣、政和进士第),林姓(林冲之、林震、林霆、林郁、林观、林与之,分别登元符、崇宁、政和、宣和、绍兴、嘉定进士第),明代之杨姓(杨瑛,正统进士),黄姓(黄誉、黄谨、黄铎、黄穆、黄德纯、黄应策、黄衮,分别登正统、景泰、成化、成化、嘉靖、嘉靖、万历进士第),彭姓(彭韶、彭圣培,分别登明天顺、清顺治进士第)等等,朝廷赐建的石坊比比皆是,故民间俗称此巷名为“坊巷”,乃莆阳文化之发祥地。二十世纪50年代起曾组建县竹编社于此,产品远销国内外,90年代后解体。现在,坊巷西段两侧店铺延伸至大度两边,全部出租经销服装鞋帽及古玩饰物等小商品。店面窄小而拥挤,但生意颇为兴旺;巷东段则成为经营布匹、手工裁缝,修理车辆等的门市,以及民房住宅小区等,一派古色古香的老街风貌。
2(7)坊巷.jpg


(8)仓后巷
  在原兴化府城东门“大有仓”(清光绪年间改建为莆田县城隍庙)后面、原哲理中学(莆田二中)校园前方之巷道,东西走向,属凤山社区,宽20米,长达400米,东接福厦公路,西与下金桥巷相连,俗称“仓后巷”。巷道南侧原为莆田地区公署,莆田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旧城改造中拆迁至龙桥新址办公,此地改建成“沃尔玛”购物超市及安置房、商品房等高层楼房。北侧仍作市委、市府干部人员住宿之套房;其右前方至哲理“蒲星堂”,改建为建设银行及商业区。坊巷头对面的钟楼,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中共早期地下革命先驱陈国柱、陈天章等;底层作为老年人休闲、阅报及健身活动中心。巷道东段两侧是文化、医药等商铺,南有居仁巷、霞美巷,北有湖岸巷等古街巷,如今旧貌换新颜,吸引众多游客。
2(8)仓后巷.jpg


(9)湖岸巷
  原观桥头至水关头南侧的巷道,临近古兼济河,上游有“小西湖”,故称“湖岸巷”。巷西通“后街”,东临“八二一中街”,民居拥桥,人烟稠密。在“井头”中段又有岐山巷穿越向东;巷南至“仓后”之间的地片,为原哲理中学(莆二中)的所在地;哲理迁往太平山重建后,旧校址成为市委、市政府干部宿舍。在湖岸巷口,上世纪70年代曾建立城北市场;80年代改成“观桥剧影院”,而市场迁至北河边。旧城改造中,岐山巷周围居民均拆除重建,按城市规划,在“北大中街”东边形成整齐美观的住宅新区,高楼林立,店铺临街,面貌焕然一新,但其地名尚未重新设计。
2(9)湖岸巷.jpg


255

主题

1006

帖子

8938

积分

白金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莆币
63

原创先锋奖论坛活跃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6: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10)坑边巷:
  距兼济桥北100米出折向东边,是一条宽5米左右的石板路,过鞋革厂往东100多米后折而向南,直达北河边原“瑞源碾米厂”(今为梅园东路),巷道属英龙社区。旧城改造后,旧貌翻新,而地名未改,仍称“坑边巷”。在坑边口原有翁氏古民居“参戎第”,规模宏大,建筑豪华,占地面积达3000平方米,今已成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东边建成新“北市场”。坑边口西边,原“桥下”、“三角埕”、“塔兜”地段 ,现已改成“北大中街”,原麟峰小学校园扩大,成为城内一所重点实验小学,在校学生众多,街道车辆拥挤,商家云集,生意兴隆,呈现出一派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的崭新景象。
2(10)坑边巷.jpg


(11)东黄巷:
  亦称“东里巷”,地属英龙社区;出英惠巷即达北大中路。宋时尚为城外,明初兴化府扩城后,划入府城之东北角处“拱辰门”附近,今为“八二一中街”,东临福厦公路,北靠东园中路,西为莆田军分区,南邻莆田鞋革厂。环绕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滔祠”及其四周黄氏古民居,巷道长达800余米,住户一姓“黄”,俗名“东黄”,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始祖黄滔为唐御史;八世孙黄公度为宋状元;十八世孙黄仲昭,官江西提学佥事、明理学名臣,编著《八闽通志》等书,是全国历史文化名人;十九世孙黄廷用,官工部右侍郎……东里黄氏家族,科甲鼎盛,人文荟萃。历史上——唐代1人、宋朝56人、明代35人、清朝2人登进士第;现代:国际驰名的氟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双院士黄维垣;福建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黄国璋……皆系东里黄姓之裔孙——杰出人物,不胜枚举;东黄地名,古今不变。这里是莆田城内唯一的一姓氏族聚居之地。
2(11)东黄巷.jpg


(12)御史巷:
  在北大路“十八店”东侧、军分区赤柱巷对面,地属英龙社区,南北走向,宽约3米,长五百余米;石板路面,两旁系民居和垞地围墙,为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城里通往“教场坡”之东山土木工程职业学校及城北乡村的主要通道。巷口为北大北路,东达“拱辰门”,西通市头、后塘口、塔兜。南宋龙图阁学士、著名文学家、爱国词人刘克庄之府第,即在此巷之“后村”,今划入“九五医院”建设用地范围。北大路改造中,东园路穿越东去,沿街住户多已拆迁,御史巷及其附近的龙坡社、双池、忠巷里、十八店等均已消失,成为城北一处开阔、繁华的“时代广场”,商店密集,车辆穿梭,人流如织,热闹非凡。
2(12)御史巷.jpg


255

主题

1006

帖子

8938

积分

白金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莆币
63

原创先锋奖论坛活跃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6:56:50 | 显示全部楼层
(13)东山巷:
  雅称“东岩巷”,是从莆田二十四景之第一景“东山晓旭”南麓下的“乌石尾”登山观景的一条通道,途经“金刚寺”、“禹门亭”、东山祖祠、东山报恩寺到达山巅;土路两侧有围墙环护果园,从山脚到山顶遍植苍松翠柏,道旁矗立无数巨岩乌石,空中松涛飒飒,地上灌木丛生,到处花香鸟语,四时游人如织。特别是夏秋清晨,城内居民纷纷登山,欣赏日出奇观,流连忘返;常有师生携带食品举行野炊,在山间石滹避暑聊天,嬉戏游玩,乐趣无穷。二十世纪中期,松树被砍炼铁,巨石切块开山,东岩风景区面目全非;本世纪初,政府斥资重建“东岩山公园”,恢复旧风貌,开辟新景点,东山巷又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海内外游人。
  登山之路,尚有从九五医院新大门西上的“仓林巷”、拱辰社区居委会南侧的水泥村道、胜利北街两端的公交路线,以及安福新区拾级登攀的阶梯等等,四通八达,方便极了。
2  13)东山巷.jpg   


(14)后塘巷:
  从英龙社区“市头”后塘口往西北行约八百米到胜利北路,沿途房屋参差不齐,新旧不一,道路崎岖不平,宽窄不同:这就是改造前的古巷——“后塘巷”的旧貌。此处,支路甚多:有宋、明两朝五百年间共26人登进士第的方氏家族官邸——后塘“草舍里”,以及明代扩城后通往新城西门兜的巷道“画屏巷”(俗称“瓦牌巷”);有明代朝廷派来兴化督建府城的高、吕二太监为自家构建的宅第及其通道——“高吕巷”;有清代嘉庆进士、水利专家陈池养的府第和通道——“濠浦巷”;还有“下井巷”、“龙井巷”、“下萧巷”等。
  旧城改造中,古老破旧的后塘巷被彻底改造了:崭新的集购物、休闲、娱乐、健身、宜居、观赏于一体的“时代广场”屹立于区域中心,宽敞、平坦的东园路、北大街在广场前交叉而过,各奔远方。高楼林立,街市繁华,人烟密集,道路畅通:一派繁荣热闹的气象——后塘巷成为城区又一处经济文化中心,一改昔日旧貌,喜迎更好明天。  
2(14)后塘巷.jpg


(15)梅峰巷:
  梅峰寺天王殿前,原横亘着一条石板巷道,左接古“北门街”至洞桥头,右穿雷山巷到县供销社及公安局,南北长300多米,两侧为古民居,俗名“梅峰巷”。旧城改造后,民房全部拆迁,胜利中街扩宽,梅峰寺临街构建山门,原巷改成广阔石埕,筑以围墙圈护,作为殿前之休闲场所,两头各植榕树一株,亭亭如盖,乘凉者多,寺门内又增一大景观。原梅峰巷被切断,两侧建起高楼,作为临街店面及安置房。古雷山巷与桃巷改造成梅园路,连接水关头与雷山,成为市区内东西走向之交通干道。过梅园路之梅峰巷路段,即今荔城区公安局前方小巷尚待继续规划改造。其南边有马巷、安然里(广福路);东边为梅峰小学校园;原莆田医院之大部分院区迁往南郊村,建成“莆田学院附属医院”。梅峰巷之原形今已不复存在。
2 (15)梅峰巷.jpg


255

主题

1006

帖子

8938

积分

白金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莆币
63

原创先锋奖论坛活跃奖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16: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16) 雷山巷
  衙后头至雷山顶的土路,长达千米,宽约丈余,自东向西逐渐升高,两侧多为果园,砌以围墙,环境幽静。宋代古城西门即建在雷山北麓之瑞龙庵附近,明初扩城时改建于“真武坛”西北角。解放后,雷山作为监狱,少有行人路过,是城西较为偏僻之所在。上世纪80年代,莆田华侨体育师范、福建省税务学校、莆田学院相继建成后,这里成为学园路与梅园路之交通枢纽。雷山巷是梅园路中段的主体路基,地形复杂,工程量大,沿途开山凿石,改弯取直,两旁构建高楼店铺,东接水关头,西达荔城大道,成为城区东、西之主干道,车辆如梭,热闹非凡,一改往时之冷清旧貌,昔日的雷山巷如今已难觅其真容。
2 (16) 雷山巷.jpg


(17) 马巷
  今荔城区委大楼对面至区法院门口的路段,古时俗称“马巷”。明初兴化府扩城以后,在今胜利路中段建立莆阳驿铺,供南来北往的文武官员住宿,该地段名曰“驿前”;驻馆的达官贵人们乘坐的马匹,都圈养在街对面的小巷两旁一排排马棚内,这里就被称为“马巷”。今人觉得巷道不长,且不起眼,便误把自法院门口文献中路的整条巷道都叫做“马巷”。其实,那条街巷从宋代就称为“阮巷”,是邑人阮骏——宋绍圣元年(1094)进士、官河南少尹的府宅所在地,其子孙阮符、阮鹏、阮肱、阮砥、阮敷、阮次膺等,分别于宣和、绍兴、绍熙、嘉定、宝佑年间各登进士第,实为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因此,百姓俗称该巷道为“阮巷”。而“马巷”是明初才产生的地名,其西边巷口往北的分道叫“梅峰巷”,往南的叫“阮巷”,往西的古称“丘马顶”,后名“安然里”,可达“西岩广福寺”,又叫“广福路”。阮巷中段又有小巷名“花园巷”,今已拆建为“大唐”商业区。
2  (17) 马巷.jpg


(18) 府前巷
  民国20年(1931),在清末兴化府署(俗称府里)创建莆田县公共体育场,其南边通道自“五城门”向西长100多米,称“府前巷”,巷南侧有“博物馆”、电厂(后改为供电所)、粮站、孔子庙等;北边通道自今“新街口”至“阮巷口”长约200米,称为“府后巷”,有城厢供销社、保健院及西岩旅社、水文站等。旧城改造中,府后巷扩宽延伸至凤凰山麓,宽50米,长2公里,取名“文献西路”,东接古楼前文献中路,直达阔口新车站,为城内最宽阔、最繁华的东西交通主干道,高楼林立,商店毗邻,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是城区之中心。而体育场、旧车站、交通局等,则已全部拆迁,重建成现代化的宜居新城——文献步行街,设施齐全,功能多样,将成为莆田的标志性建筑。下磨溪自西而南向东环绕流过区域外围,可视为新区之“护城河”。  (续完) (黄秀峰)
2(1)县巷.jpg


发帖爆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