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6754 | 回复: 35

[莆田印象] 涵江古建筑:“小上海”遗迹真不少

  [复制链接]

158

主题

1901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莆币
31

论坛活跃奖

发表于 2013-9-5 12: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bnbnbnn 于 2013-9-5 12:23 编辑

     涵江是千年古镇,自古繁华,人称“小上海”。与之相应的,涵江的红砖建筑也盛极
一时,不管是城镇、乡村还是平原、沿海或山区,红瓦双面坡建筑普遍存在,虽然旧
城镇陆续拆迁改造,但至今仍保存一批精致的建筑物。现存的有:涵江城区的马兰顺宅
、刘协台宅、林天顺宅、顺茂隆宅、周文铁宅、林海秋宅、东方廿五坎、馨美堂等;

158

主题

1901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莆币
31

论坛活跃奖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12: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二十五坎

    厚重敦实的红砖外墙,整齐美观的西式拱门,幽长通透的中式长廊,在我们眼前的这座宏伟建筑,因为设置了二十五间店面,而被人们称之为“东方廿五坎”。这是一座中西结合的建筑,吸纳了西方建筑的特点,是20世纪30年代涵江经济贸易繁荣的实物资料,也是当时涵江被称为“小上海”的有力佐证。
   据了解,“东方廿五坎”建成于1933年,见证涵江“小上海”历史。由当地商人陈湖松和陈济松一起斥巨资建造。上世纪20年代,陈家兄弟两人靠着经营煤油和豆饼发家,成为当时的涵江首富。后来,兄弟俩就在涵江镜鸿里挖沟填土打桩,利用进口的红桩和水泥,建成这座拥有二十五间店面的大楼,并挂起“涵江通美商号”的招牌。当时的涵江,有着“水上威尼斯”的美称,而“通美商号”正是当时货物进出的中心。

东方1.jpg 东方.JPG 8976.JPG

158

主题

1901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莆币
31

论坛活跃奖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12:3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nbnbnn 于 2013-9-5 12:37 编辑

“双茂隆”大宅

   说起上世纪30年代的涵江“双茂隆”商号,莆田古稀老人无人不知。新中国成立前,  仙游徐家三兄弟迁入涵江经商,经济实力增强后便开始经营纱布批发,成为“小上海”涵江的经济支柱之一。
 当年,“双茂隆”商号仅在莆田城区和涵江,就有40多家纱布商店。成为商界巨星的徐家兄弟投入13万银元,购地7亩,请名师设计,历时15年建成双茂隆大宅。
 双茂隆大宅虽是以仙游民居双座九间厢加护厝的传统格局,但又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各种精雕细绘的装饰,气派美观,红绿相配,金碧辉煌。以前站在河对岸,还可看到大宅外形倒映在河中,形成涵江水乡一大景观。
双茂隆.jpg 双茂隆大.JPG

双猫龙.JPG 456.JPG shuang mao long.JPG

158

主题

1901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莆币
31

论坛活跃奖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12: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nbnbnn 于 2013-9-5 12:38 编辑

“马兰顺”侨宅

     著名的“马兰顺”侨宅位于涵江顶铺下洋村,坐南朝北,建于1933—1936年,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框架与传统砖木结构相结合的新型建筑,其建筑格式是当时刚流行的双层七间厢回廊式大宅院。追求奢华装修是侨宅建筑的一种时尚,但该宅在装饰上更重视展现民族文化的内涵,其全宅除传统的木雕、石雕工艺外,还布满文人创作的字画作品,文化信息之多,为莆田民居所罕见。“马兰顺”的楼上廊桅完全回归传统的木构架建制。圆木廊柱配瓜楞开石雕柱础,柱上的梁架是一个琳琅满目的木雕艺术世界,包括梁、枋、桁及其附属斗拱、雀替、驼峰、吊筒等无不精雕细刻,贴金摹彩。其中对称运用圆雕、透雕、平雕等综合工艺创作的丹凤牡丹,构图协调,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

马兰可.jpg 林天顺.jpg c01d58726ff8db4496eb78ba5676a0ed.jpg

365

主题

10万

帖子

15万

积分

一等元勋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莆币
109

原创先锋奖论坛活跃奖街拍达人奖论坛建言奖

发表于 2013-9-5 12:3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还能幸存几年

158

主题

1901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莆币
31

论坛活跃奖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12: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塘北天主教堂
    涵江塘北片区旧城改造项目工地,满地都是拆卸下来的建筑碎石。一座圆顶红砖楼连着一座尖顶外国钟楼依然耸立。因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建于清末的天主教堂得以保留,成为福厦路涵江段沿线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红砖楼是二层神甫楼,屋前有广阔的前廊,配上“绿斗”廊杆。连接着礼拜堂的钟楼高耸孤立,完全是欧洲哥特式建筑。记者了解到,鸦片战争时期,天主教就在涵江塘北山设天主堂。光绪三十六年,塘北山天主堂翻建,西班牙神甫霍士盖起这座长方形
红砖木结构的神甫楼。 70多岁的程德鲁是涵江区首任文管办主任,对涵江红砖建筑有一定的研究。他说,这座天主堂是涵江“小上海”遗风,新中国成立前,这里长期住着外国的神甫和修女。

天主教堂2.jpg 天主教堂.jpg


158

主题

1901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莆币
31

论坛活跃奖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12: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学门

    唐宝历年间(825-827年),孔子四十一世孙孔仲良任莆田县令,后定居涵江紫璜山。宋淳礻右五年 (1245年),知军杨栋、涵江镇官郑维飞建涵江孔庙。明成化元年(1465年)兴化知府岳正建正学门。涵江孔庙已不复存在,但正学门木坊仍屹立在紫璜山下的宫下街口,并保存原孔庙的四十九级石阶和泮池。近年经多次修葺,疏浚,可谓“古迹换新颜”。
   正学门高大庄严,单檐歇山顶,古朴风雅,雍容庄重。“正学门”三个楷书大字遒劲有力、气势磅礴。石刻下马牌嵌立壁上,瞻仰弥高。如今,迈入正学门,踏上两座泮池间的石板路,在四十九级石阶下甬道两旁建有两道碑廊,集涵江宋、明、清列代有关涵江地方的碑碣15块,更使人发思古之幽情,抒今世之盛赞。正学门是涵江文明的见证,历史的写照,系莆田市第一批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

968571cf0dd1b6af579def083a7fbfc0.jpg

158

主题

1901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莆币
31

论坛活跃奖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12: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馨美堂

    馨美堂是一座七间厢加护厝双层楼大厝,坐落在涵江楼下新桥头,兴建这座大厝的主人是涵江富商林海秋,他在上海经营桂圆、砂糖、棉布和船头行等生意发财后,于
    1940年花巨资建造这座大厝。由于这座大厝名为双层楼,但实际高度有4层高的大楼院,在建筑造型和装饰风格上既沿承莆仙传统民居建筑特点,又吸收西方建筑的时尚元素,使整座大厝显得富丽堂皇,宏伟高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涵江区域地标
性建筑。

8787.JPG 馨美堂.JPG 13571da85d299aa7c12222a0f1d754ed.jpg 馨美堂1.JPG

158

主题

1901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莆币
31

论坛活跃奖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12:5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氏古民居

   杨氏宅位于涵江区楼下居委会卢埕。清中后期建筑,并列3座3进3落的建筑群,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除家塾部分和后尾堂被改建,其他保存完好。杨氏民居的建设历史要追溯到南宋,当时国子监祭酒刘政在涵江保尾和楼下一带重开水心河,引水注入望江。
 
早在1993年,杨氏民居就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民居至今保存完好。文物部门认为,杨氏民居用材硕大,工艺精美,是清中期江南民居的代表,极具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研究清代古民居建筑的宝贵实物材料。

uy7.JPG 866764.JPG 787.JPG

158

主题

1901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莆币
31

论坛活跃奖

 楼主| 发表于 2013-9-5 12: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氏古民居

    涵江黄氏民居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涵东街道霞徐社区。为辛亥革命莆田负责人黄纪星旧居。前后两座,分别建于明代和清初。前座占地面积约1600平方米,抬梁穿斗结构,中轴线上依次为门厅、前厅、中厅、上厅、福堂,悬山顶。后座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中轴线上依次为照屋、前厅、上厅、福堂,硬山顶。

e735c82590ec0f2eff0a79ccbb8cc78c.jpg da2b3a295306ae0cd7fc9ba446e29c85.jpg
发帖爆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