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存在问题与机遇挑战 一、存在问题 稳定环境质量有压力。“十三五”时期,全市在环境质量上做到总体达标率提升,环境污染因子的浓度得以下降,部分环境指标持续稳定100%达标,水、大气、噪声等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优良。“十四五”期间面临环境质量高位运转压力大的形势,如臭氧污染问题凸显,同时受外来污染物传输和本地污染物排放积累共同作用,管控措施成效不明显;木兰溪下游南洋河网和北洋河网等汇水支流水质仍然较差,国控木兰溪三江口断面总磷、溶解氧两项指标未能稳定达标;兴化湾局部水域养殖密度较大,加之兴化湾(木兰溪三江口)附近海域港口工业污染源和海上污染源增多,从而导致近岸海域省控兴化湾(木兰溪三江口)站位水质常年较差,超标项目为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受入海河流和入海排污口的影响,部分河口区、近岸海域和港湾水质较差,无机氮、活性磷酸盐污染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等等。 区域竞争持续加剧。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对莆田传统的外向型企业带来严峻挑战,部分企业出口受阻。莆田的经济实力和规模都落后比邻的泉州和福州,特别是近年福州开始打造国家中心城市的形势下,这些都对莆田工业发展形成了压力。同时,供给侧存在产能过剩、库存严重,杠杆不利,原有比较优势逐步削弱,而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经济下行压力明显,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将进一步显露,区域间竞争压力加剧。 生产要素制约趋紧。受限于莆田的土地面积、人口等因素,能源、资源和环境等要素压力增大,劳动力、土地等价格上升,金融瓶颈问题突出。莆田市在经济总量、土地面积远不如紧邻的福州、泉州的情况下,单位面积人口密度却不低于这两地,这对未来产业发展需求与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形成了较大制约。同时,莆田由于传统习俗与历史客观原因,对高端人才吸引力有限,虽然被誉为“海滨邹鲁”,近现代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但回归和留在本地的寥寥无几,导致本地产业升级缺乏人才基础。 创新内生动力不足。相比“十三五”期间,莆田产业发展有了长足发展,但同类型的问题仍然存在。部分处于产业链低端的生产加工型企业,附加值低和劳动密集,产品主要以贴牌生产为主,自主品牌打造成为名牌的较少;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较低,产业集聚度不高;带动和辐射能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大品牌相对比较少,产业链不完善。由于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较低,高新技术企业偏少,仅有部分企业设立研发机构;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尚未发挥,高端创新要素集聚水平偏低。工业产业园区载体功能不强,缺少专业型、集群型工业产业园,园区特色不够突出,产业集聚程度低、同质竞争现象突出,单位面积经济总量偏少,园区产业链较短、较窄,生产性服务业滞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