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经过庄边镇黄龙村,一排长长的集体厝映入眼帘,可以说是黄龙村一个招牌景点了。这是60年代修建东圳水库时,水库周围的常太人民,为了水库的建成,舍小家顾大家,第一批背井离乡移民的居民们就移居到黄龙村,这排集体厝就是他们定居的地方。除却这里,黄龙还有好几次类似的集体厝,都是当年常太移民来的居民居住地,但远不如这排壮观。
据说,当时移民过来的常太人享有和当地人一样的待遇,还优先将良田好山分配给他们。来到人生地不熟的山村之中,常太人十分团结,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集体面对,互相照应,和当地居民融洽相处。
在60年代,大部分人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再者因为是移民至山村中,谋生的手段基本上以耕种为主,不像现在那么好找工作。所以分配山、土地也是为了能让他们在黄龙村生存下去,但山里留不住年轻人,大多都出去打拼自己的事业了,留下了这一排集体的历史。
翻新的红柱与黄色门窗的集体厝已经没有几户人居住了,大部分人通过奋斗都在外买了房子,只剩下一些老者和带孩子的妇人在家。现在虽然冷冷清清,但依然能想象的出当年的热闹。坐在门口的阿姨正和人聊着别人家的长短,一位老奶奶在收拾晒了一天的竹枝,以便过几天绑扫帚,两个孩子在宽大的院埕中玩着竹蜻蜓。楼上的扶手上甚至铺了一层菜叶子,这是预备做酸菜的。60年代的热闹已经悄然远去,只剩下老人,依旧守着老屋,伴着岁月,伴着曾经的记忆。曾经的背井离乡,是为了大爱,住惯的老房,就是家。而老人是恋旧的,恋家的。
现在的黄龙村也渐渐发展起来,集体厝前面就是大马路,前面建了两个休息的小亭子,还有健身器材给留守在村中的老人活动身体。青山深处的小村,在现代化建设的冲击下,逐渐地发展起来。曾经的山旮旯渐渐为人熟悉,高速的开通带来极大的便利,农村的发展日新月异。
集体厝全景
将手机横屏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