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自挂东南枝 于 2017-9-1 11:20 编辑
莆田市区的古六街不仅是明清民三代莆田县城的中心,也是明清两代莆田官宅的聚集地,这里有不少的官式大厝,很多已经列入莆田市或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录。
新桥巷的树屏书屋
金桥巷500多年历史的“光裕坊”
坊巷的宋德星老宅 还有... 等等...
从步行街繁华的大路穿行进金桥巷,这里以前开发比较早,曾有不少官宦贵族到此买地盖房,这条巷子总共几百米却有不少“皇宫起”的大厝。在金桥巷,与荔城区第一实验幼儿园一墙之隔有座彭鹏故居,故居于1993年列入莆田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房子建于清朝康熙年间,占地4.8亩,有120多间房,是名副其实的“大豪宅”,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是清朝康熙年间广东巡抚彭鹏的故居,房子几经易主,如今是李家后人居住。
大门口的一副对联:
唐室安王裔 宋朝制幹家(幹通干)
白塘李氏,是中原李氏南迁的重要支裔,常以“唐室安王裔,宋朝制幹家”的家族传承自许。在彭鹏故居大门贴这样一副对联,正是因为这座曾经的彭氏民居已经易主为李家人所有。
彭鹏故居如今已用作“金桥书社”,供附近的居民举办各种社庙活动。民居大门的墙上还贴着金桥书社2017年元宵社名乐捐名单及书社支出余额明细,在下方还可以看到金桥书社卫生人员值日表,从2017年1月份到2017年12月份的值日人员名单都排出来了,看来这座故居有新的用处,如今也有人在打扫,这倒是件好事!
在彭鹏故居大门左侧有个小门,看到门开着,我便走进去瞧瞧这民宅的内部。
这里面也有个大门,不过这里面已经没人居住了,平时都是锁上的。
透过门口缝隙窥见里面的天井厅堂,古代民居大都会在庭院种树植花,而且讲究多,这些树或花都有特别的象征。
如今只有几户李姓人,他们大都居住在彭鹏故居旁边的砖瓦房里,因为民居年久也没有厕所等配备,在里面生活也不方便。
回头再看这座300多年历史的木构架庭院式民居,几根粗壮的顶梁柱已经烙上了历史的印记。
在这座民居里看到一名男子,他正忙着打扫卫生,对我的冒然惊扰,他并没有苛责,他告诉我他是李姓后人,以前住在这房子里的人比较多,后面一部分人陆续搬走了,现在住在这民居里的只剩几户人家。
看到民居里的两间房子里有一些老家具,我便问那名男子这些老家具是以前祖先留下的吗?那名男子说是以前留下来的,不过这是不是几百年前祖上传下的就不得而知了。
关于故居主人彭鹏
彭鹏(1635年5月7日-1704年),字奋斯,又字古愚,号九峰,莆田小横塘(今黄石镇七境钱塘村)人,由于为官清廉而史称“彭青天”,是清代长篇公案小说《彭公案》的主人公原型。
三藩之乱时,吴三桂邀请为之效力,被拒绝。三藩平定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被朝廷选授为直隶三河知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因表现卓越,调任为广东巡抚。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因积劳成疾而卒,时年69岁,后葬于今华亭云峰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