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9319 | 回复: 3

[吃喝玩乐] 福建九地婚礼习俗大汇总!

[复制链接]

36

主题

679

帖子

2337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莆币
11
发表于 2014-4-4 16:5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的婚礼越来越西化,很多古时留下来的习俗正在慢慢被淡化,昨儿个还有条鱼来鱼网求问,莆田订婚习俗是神马?该如何做?准新娘准新郎们可要好好瞅瞅啦,小编整合了福建各地婚礼习俗,学着点吧!

一、福州(婚礼11步骤)

1、订婚仪式:
  “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过礼”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证,正式确定婚姻关系。


2、男方下聘礼
  男方父母、媒人带着新郎去女方家订婚。(现可约在酒店内订婚,后大家吃顿便饭。)
3、男方要送
   聘金:3万3,5万3(美金)或10万3,13万3...(议定的聘金尾数必为三字。福州方言三与生谐音,象征婚后多生儿女)。喜庆十色(喜糖5斤2包、2个大猪腿、2只大鱼、2头目鱼干、线面5斤2包(线面要用大红纸包好)、红蛋若干、苹果或桔子若干、红酒2瓶、10只脚脚健全的煮熟后变红的2只大螃蠏{意为十全十美}、一对活鸡{要用三尺三的红绳将两只鸡的脚绑在一起的,得打活结哦。男方回去的时候要把母鸡带回去,这时候母鸡的两只脚用那根红绳绑好。)黄金若干(注意:不一定要订婚时送,黄金何时送双方可以协商)以上这些东西都要用红纸外包装,或者在送的东西上放上四方的小红纸。
4、女方回礼
   可备一只母鸡,以便与男方订婚送来的母鸡交换下,让男方带回一对鸡(包括对方原来送来的那只公鸡也返还)回去。有的女方家里不事先备母鸡,只是把男方送来的母鸡留下,让男方只带回公鸡去。须回送:新郎内衣一套、新郎西装一套、新郎衬衫一件。新郎男袜一双(不能是白色的袜子)、金戒指一个。其中的“袜金裤”,寓意新郎以后发展为:“活金库”。至于女方要回送多少礼金给男方,可以在订婚仪式时当场返送,也可以在结婚时,当嫁妆给新娘。
5、女方置办嫁妆
一、办些新家需要的电器:根据各人情况,按需办理。如女方有条件,现流行置办“轿车一部”。
二、红皮箱:(个数一般2个,取好事成双之意). 皮箱里装些常用衣物及女方父母办给女儿嫁妆物。
三、红伞:接亲时,伴娘为新娘撑红伞出门,上车,下车,露天。这把伞要求要崭新的而且没有商标,颜色红色和粉红均可。这也是旧时讨吉利的说法,比如挡灾,辟邪。
四、红塑料桶1个:需用3尺3的红布(男方提供)包裹. (意为新娘马桶,桶内要放上红枣、花生、莲子、桂圆、瓜子,寓意早生贵子)。
五、喜娃:一男一女娃娃一对,讨吉利的说法,多子多福之意。(最好是女方朋友送的,千万不可是新娘本人去买的)。
六、儿童澡盆1个,红色化妆箱1个,镜子一面,红毛巾2条,红牙杯一对,牙刷2把,2把角梳,红脸盆2个。
七、塑料花和花瓶(男方提供);塑料花白色百合花和红色玫瑰花2种颜色各九朵,代表男生和女生,也寓意百年好合和富贵荣华。
6、接亲
  结婚第一天,男方家要准备两辆以上装饰好的婚车来女方家接新娘与嫁妆,也叫接亲。当新郎的婚车到女方家时,女方家要放鞭炮,放完后新郎方可进入女方家。新郎还要带上新娘手捧花与上等香烟来新娘家。见到新娘时,把手捧花给新娘拿着。同时,把香烟大方地分给女方家人抽。新人在女方家里,拜见完祖先后,要吃太平面(注意:太平面的汤料必须是鸡。而且新娘要吃得慢点,最好不要比新郎吃得快)。新人吃完太平面后,带上嫁妆准备出嫁。在新人出门前,新娘家还要放鞭炮,放完后新人才可出新娘家门。新娘迈出女方家后,千万不可回头,要高高兴兴地往前走,即使是忘带了东西,也不能回头,要叫别人去拿。新人从迈出家门一直到上车前,新娘接出门的时候伴娘要为新娘打伞,车门则有伴娘负责开。当婚车启动准备开走时,女方家人还要再放一次鞭炮。福州女儿出嫁,一定要在上午12点到男方家,一般新郎上午8到9点前就出发接亲了。
到男方家。随后拜堂,先拜天地祖先,再拜公婆,后夫妻交拜。拜毕,由“福寿双全”的一对夫妇持凤烛引新郎新娘进入洞房。入洞房后,新郎新娘并坐床沿,名为“坐床”;饮“合欢酒”,名为“合卺”;由一父母双全、兄弟众多的男孩在马桶小便称“开桶”,取早生男孩之意。
7、吃太平面
  新郎到女方家时,新人一定要吃一碗太平面,新娘接到男方家里后,同样还要再吃一碗太平面。意为保平安。按福州传统,新人在见家人之前,要吃太平鸡面,新郎吃鸡头,预示着一家之主,新娘子吃鸡翅膀,鸡脚,这个要用福州话来讲,大意就是持家有方,多子多福。太平面里还有两个太平蛋,通常要吃一颗留一颗,意思为大家一起平安。
8、铺床
  福州人要男方家的长辈铺新房的床,长辈要选父母,儿女齐全的表示新人可以象这位长辈那样幸福。然后找1至2个乖巧,聪明,漂亮的小男孩到新床上打几个滚,意将来会生漂亮的男宝宝。如果喜欢生女宝宝,就找一男一女,或者直接女生来打滚好了。还得记得给每个小孩包红包。
9、见长辈
  下午3到4点,新人就要开始拜见祖宗,及长辈,老人和亲戚,讨红包。福州人叫“见厅”。按先直系后旁系,先父系后母系的程序一一叩拜。受拜者要给新娘“见面礼”。至亲长辈多赠以戒指、项链、手镯等贵重礼物,此谓“见厅”。拜见毕,由喜娘扶新娘到厨房走一趟,称为“拜灶神”;动一动厨具,名为“出灶”(农村第二日先出灶后出厅);
10、酒店设酒宴
  差不多5点新人们就要到酒店迎宾客了,最后就是酒店常见的礼仪了。新人的亲戚朋友就聚在一起喝喜酒,吃喜宴。在酒桌上见过与自己同辈的亲戚,那时候也还是可以拿红包的。
11、回门
按福州习俗,结婚时,第一天是男方家办酒。第二天,女方家办酒,也叫办回门酒。婚后第二天是回门的日子,娘家要派小舅子去接新娘,新郎要给小舅子钱。然后新郎备礼品,和新娘一起往岳父母家拜见,当日需返回。
至此,整个结婚仪式算是结束了,那我们可爱的新娘,新郎,就可以带上你们的旅行箱渡蜜月去咯!

二、莆田(婚嫁8步骤)
1、说媒
  儿女长大之后,父母托媒人为其物色对象,有个别在婴孩时期的或有所谓"指腹为婚'的。一般是由媒人从中说合。媒人为了赚取媒礼[莆田俗例是田3园4冰人5]。千方百计、花言巧语"玉成其事'。由此也酿成姻婚悲剧且多。
2、相亲
  媒人说亲之后,其父遇"门当户对'的,即可代儿女登门相亲[一般提男方到女家相女儿],对方要煮线面或鸡蛋当点心招待,倘相中了,才吃了对方煮的线面.鸡蛋,如不中意,就不能动点心的.
3、送庚帖
  男女双方如果同意亲事,就通过媒人互送年庚八字{出生年月日时---庚帖],男方却把这女的庚帖放在灶头箸笼里,经过三日三夜,若家里没发生什么事故就认为此女能够服家.尔后,双方各请算命先生推算合婚,看男女俩有无冲克,合婚的吉凶等.
以上说媒,相亲,送庚帖属于议婚阶段总称"说亲情',符合古代"六礼'中的"问名'和"纳吉'仪式。
4、订聘
  断过"八字'合婚之后,如双方满意,就由媒人从中商定聘金,嫁妆,再择吉日订聘,俗称放定.男家选定"双日',请亲戚中认为命运好把聘金的一部分和一些金银首饰,送到女家,把戒指,手镯套在姑娘手上,把项链,金银锁[也有封红包]挂在姑娘脖子上,俗称'挂豆'.女家放鞭炮,把糕饼果品分赠亲人,邻居,表示女儿已许配于人.然后备办酒菜招待男方客人,并给每人一封红包.这一礼俗与古代"六礼'中的"定盟'相合.
5、定日
  俗称"看日子',古代"六礼'中称为"请期'.男方请择日馆择选结婚佳期以红贴转告女方,女方回以允期红帖.之后,男女双方根据议定的婚期,各自择日为未来的新郎新娘"裁衣'[制作婚装]
6、送嫁
姑娘临嫁,女家亲友赠送衣饰布料,红花,香粉等物,表示祝贺,称为"送嫁',俗称"捧花粉'.女家备办酒菜招待送嫁的客人
7、纳吉份
  纳吉份莆田人变音叫"担试粉'.婚期到时男方把未交足的聘金礼物装入红漆礼盘把猪肉,线面,红团,菜丸[特大的用豆腐包菜馅外以薯粉染成大红包]等食物装入红漆"担盘',共十个盘,分两组合为一担,故俗称"担盘'.有的农村,用竹面篮[面阮]装十多担.如姑娘的祖父母健在,则须另备一担奉敬,俗称"妈盘'.各种盘担及时送到女家,纳吉份这项礼俗系由古代"六礼'中的纳吉.纳征两项演变而成的
8、结婚
  结婚莆田人称"成人',取儿女长大成人之意.结婚日称"成人日',成人日前要做好许多准备工作,有许多礼仪习俗.

三、厦门篇
1、"提字仔":
  厦门俗称提亲为"提字仔",男方托媒上女方家门提条。女方父母若无意结亲,煤人只得怏怏离去。如女方父母有意,即向煤人要来写有男方姓名籍贯、出生年月日、职业等情况的红纸条——"字仔",让煤八三天以后再来,这门婚事算有了希望。在提亲议婚的过程中,"煤太婆"往往凭借其三寸不烂之舌,鼓动议婚双方振成亲事,好从中捞取"煤人钱"。厦门议婚很早就有"对看对相"的相亲风俗。两家通过"提字仔",彼此认定门户相当之后,即通过煤人进一步谈论聘金、聘礼的具体数目,婚事的各项程序、日期和要求。  
2、"吃定":
  称为"订婚",男家差煤人带着装有礼帖和订婚帖的帖盒前往女家,送去金手环或戒指一对,以及部分聘金和礼饼、香、烛、鞭炮、猪肉等,作为订婚礼物。女家以订婚帖回复男家,同时回赠金表链等饰物,并退回部分礼饼,由煤人送往男家。女家给煤人的"煤人礼"钱银也一并放在帖盒内。男家收回帖盒,视盒内"媒人礼"的钱数,再给媒人双倍的"谋人礼"。以后每次有劳煤人,都要给谢礼。订婚的当日,男女两家都要办订婚桌,宴请自己的亲戚,庆贺儿女订婚。女家将男家送来的礼饼分送亲友,宣告女儿出嫁在即,男家也分喜饼。收到喜饼的人家,要送上结婚礼物致贺。
  现在婚礼一般都不再经过"订婚"这个环节,合并到"送定"这个步骤,节省了应酬花费、也有送女方一只金戒指或一条金项链作为信物的,这颇有旧时代"吃暗订"的订婚意味了。
3、"送走"即送聘礼、聘金。
(1)聘礼:扎饼,俗称"大饼着花"。"大饼"即特制的碗口大的马蹄酥,两个一包,动辄数百数千包。"着花"即中空的油炸糯米球,外面用糖浆粘上"米香"(爆米花),类似今日的"麻著"。还有"四色饼",即各种小馅饼,包装成封,视"大饼"的多少,按一定比例搭送。
(2)礼糖,俗称"大糖小巧"。"大糖",由糖压制成块状,中空;"小巧",顾名思义,是较小的糖块,多为乐形或菱形,实心。女方大部分收下,退回小部分。男方也散发礼饼礼糖给亲友,常再加香蕉搭进,寓招子之意。男方在"送定"前已给亲戚喜物,为红糯米汤圆一桶(用红色饭桶装)或糯米掺四大团和礼糖若干。
(3)面线。寓白头偕老之意。
  冰糖、冬瓜糖、桔饼、柿饼、糖花生等蜜料、茶料(饮茶的条配),女方也退回部分。这些都是招待客人的甜点佳品。甜应俗语"吃甜甜,生后生",桔饼寓吉意,生花寓早生贵子。女方陪嫁也都有这些。
  瓮酒、活鸡活鸭。女方留下酒,鸡鸭要退回。
  龙风大红烛、礼炮、礼香。都是婚事必需品,龙凤大红烛供女子出嫁前举行"上头"(冠礼)仪式用。
  四时水果。香蕉、凤梨、柑桔等,香蕉寓招子,凤梨寓"旺来",柑桔寓吉意。
  饰物。手环、戒指、项链、珍珠片头、金银河、珠宝等。
 
4、婚期既定,各项婚前准备就加紧进行...   
(1)男女双方都发出红帖遍告亲友。有的再发礼饼礼糖,以示隆重。自"吃定"以来,收到喜糖喜饼的亲友都准备结婚礼品.前往致贺或"添妆"。婚家派送喜糖喜饼也颇有考虑,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宜厚送,反之薄送。
(2)吉日裁衣,男女两家同时进行。过去结婚外装多请外工裁缝制作。裁衣日,女家还制作新妇结婚系的"肚裙",也以白布为之。这件"肚裙"在头胎婴儿出生后裁作儿衣,具有预兆早生贵子的意思,也是必不可少的。
(3)合帐。男家在裁衣当日,须制床帐一顶,也是"好命人"执剪,在当日缝制好,称为"台帐"。
(4)安床。男家择吉日安床。安床即摆放新床。
(5)送嫁妆。迎娶前一日或数日,女家将新妇随嫁的物品——嫁妆先行送往男家。

  送嫁妆由女方派人押送,不用煤人,煤人只算男家的代表。男家也同样礼待女方客人。
  婚期前夜或当日清晨,男女双方要举行"上头"成年礼。新妇在"上头"之前,请"好命人"用结实的纱线绞去脸上的汗毛,并且把眉毛绞得细细的,叫做"开面"。
  "上头"即将新人童孩发式梳成成人发式,都在正厅祖先神位前举行。"厦门人认为结婚了的人才算成年人,未结婚的还是孩子。未婚者,不管多老,过年都还有人给红包。
1、女家在迎娶队伍到来之前关闭大门,让媒人来敲门。媒人敲门时,女家问说"何事?"谋人答:"要娶新娘!"这时,女家将门稍稍开启一缝,谋人依礼递进一个红包给开门的人,门又关上了。煤人重新叫门,如此三次,女家才开大门迎客。这就叫做"打门娶新娘"、故意延长出门的时间,是世俗认为新娘拖延出门的时间越长,对女家越有好处,能留住更多的财气。也有说这样才显得男家有诚意。新郎进门入厅,拜见丈人、丈母娘,女家小舅子辈即为新郎拜上剥壳的熟鸡蛋煮糖水的"鸡蛋菜",以及"龙眼干苍"、"四果茶"、"茶心茶",新郎依例只喝汤水。新娘一身盛装,头脸罩上紫帕,与新郎拜过祖先,叩别父母后,由父母(或兄弟、好向人)牵上轿。新娘上轿时要哭几声,俗称"哭好命"。新娘轿一出门,女家立即紧闭大门,俗称如此财气才不会被拔去,然后放炮礼送、门外的迎亲鼓乐自始至终尽情欢奏,鞭炮越放越热闹。
2、迎得新娘的迎娶队,这时除了增添了新娘的花轿之外,又增加了陪送新娘的轿乘,乘有小男(新娘兄弟辈)、送嫁婶。
3、花轿到达男家,先停在门口,等待出轿入门的吉时到来。男家小姑(新郎姐妹辈)捧着茶盘和盛着柑桔的桔盘,站在轿旁。新郎则立于轿门前。轿前还燃着一盆炭火。吉时一到。新郎抬脚猛踢轿门三下,轿门才开。这时,小姑捧上甜茶,再捧上桔盘,让新娘触摸柑桔。新郎牵新娘时;新娘稍起身又复坐下,再牵再坐,反复三次才出轿。这时,原来挂在花轿后的米筛,由男家人举在新娘头上。新娘出轿,踏在瓦片上,才由新郎牵着,跨过炭火,进入大门内。在整个入门的仪式过程中,鞭炮震天动地,硝烟弥漫,红色的鞭炮纸屑把地面都铺满了。
4、新妇入门后,与新郎在正厅拜天地后往入新房。新妇要第三天才能出房。厦门人说的"新妇娶来,藏在房仔内",很形象地道出了这个细节。新娘入新房,若踏门槛而过,意味着她想压服新郎。这种斗法一般不为家法所容。
5、在新房里,点着龙凤大红烛,俗称左烛主男寿,古烛主女寿,那盏先灭那个先亡。
6、新郎新娘在新房里先吃"‘合婚圆",自己夹着吃一粒,再各夹一粒给对方吃,还要吃庆贺婚事的"酒婚桌’,民间又讹为谐音的"水婚桌"。新郎新娘端坐在圆桌的两侧,由"好命人"掌具。厦门的酒婚桌要上十二道菜,六荤六素,由"好命人"拿筷子—一夹起,递到新郎新娘嘴边,作喂食状。
7、夜幕降临,新人上床圆帐之时,仍有需要注意的禁忌。新郎衣要搭在新娘衣之上,新郎的鞋要放在床下不易被人踏到的地方,否则将兆男被女压。
 
 传统的厦门婚姻礼俗,可谓"先兵后礼"。从"提字仔"起,双方看门风、谈聘金聘礼,买卖婚姻的劲头十足。"生意"谈成后,"请期"、"亲迎"、"三朝"、"做客"、"请女婿",才讲起礼来,但是仍十分注意讲究金钱上的对等。传统的婚姻礼俗,当事的男女双方没有丝毫的自主权利,不知葬送了多少青年人的美满青春。古老的一辈人介绍自己的婚姻时常常说:"你们现在是先恋爱后结婚,我们过去是先结婚后恋爱,好坏都是一世人。"

四、三明篇(婚礼五步骤)
1、提亲
  民国及其以前,农村男十五六岁,女十三四岁就配婚。男家看中女方,便托媒提亲。若女方父母同意,就将女儿的生辰八字交媒人送至男家(俗称出婚头),压在厅头祈桌中央,3天内家中诸事顺利,便可“合婚”,将男女双方的八字交算命先生合算,若无相克即可成亲。
2、订亲
  男女双方家长商定彩礼和婚嫁事宜后,男方即向女方“过定”,送财礼。富贵之家还要送“庚全”、备礼单。一般的只送4包糖(冰糖、饼干、米糕、糖茶或蓼花)和定头钱。女家收聘后需回礼。
  娶前,男方需向女家送“三节礼”。礼品除米粉、猪腿、粳米、糯米外,端午节加送粽子百个;中秋节送月饼;过年送鸡及猪心肝全副。娘家回礼:端午节为笔墨、纸扇、夏布;过年为裤料1件,布鞋3双(公公、婆婆、女婿各1双)。
3、嫁娶
  由男方将双方的出生时辰和全家人的年庚送星家诹吉,写好全红柬帖托媒人送女家求娶。此后,男家布置新房、置礼品、备花轿等。女家为女儿备办嫁妆。嫁妆中必备子孙桶(马桶)1个、雨伞1支、灯1对、小种鸡2只、火笼1对(内装松明1把或木炭、火柴1盒、芋头1个、圆葱2株、姜等)、鞋盘1个(内放剪刀、尺各1把)。有的富家还备“全厅面”或“半厅面”嫁妆。“全厅面”嫁妆除锅灶外,其余样样齐全。普通的是“一扛半”(“一扛”指一橱、被子和蚊帐,“半”为一箱或一柜),多者“二扛”或“二扛半”,少至3套衣裤。
  临娶的前一天,男家张灯结彩。花轿、礼担、各种礼帖,由媒人随迎亲队送到女家。迎亲人数去时为单,回时必双。至时,女家在大门前鸣炮迎接。其母必须“哭担”,意为女儿到夫家才会得到疼爱。女方的母舅“开担”,有意“骂担”(即嫌礼担欠丰厚,意为有骂,俩亲家越亲)。女家收礼后,回拜礼帖。同时,请舅母或“好命妈”(公婆、夫婿、儿女皆全的妇女)在闺房内用线给新娘“挽面”,谓之“开脸”。出嫁日清晨前,按吉时给新娘行加笄仪式,俗称“上头”。旋在厅尾摆上供桌,焚香点烛,新娘穿上红色的嫁衣,坐在交椅上,脸朝厅尾,两脚踏在“七星斗”上(即米斗中点燃1盏七芯油灯,斗上置1块米筛),左右两旁站着童男童女,由舅母或“好命妈”给她梳妆,童男童女也依次给她梳头三下,再把头发绾成一个髻,插上簪子、白花(以示白头偕老)、红花,并说四句:“今日梳妆绾髻是大人,(某)家女子(某)家祖妈做到成,白花插在前,好子生在前。”母舅或兄向厅尾开新伞三下,谓之“出伞”。边开伞边说四句:“(某)姓阿使(女儿)到(某)姓做祖妈,人未去,魂先去,传枝接叶,旺子旺孙。”然后将挂红的伞,头朝上放在厅头。男方需给女方加笄礼物:米1斗、公鸡1只。同时辰,男方开洞房,厅头、洞房点灯火,表示将新娘灵魂迎进男家房中。
  亲友向出嫁的女子送米粉、红蛋、香皂、花粉、袜子等喜礼,俗称“送嫁”、“添花粉”。母舅、伯叔须送衣服1套。新娘要“饿嫁”。母亲要向女儿交待一些婆家规矩。女家要请母舅、众乡亲吃“嫁饭”(亦称吃“红担”),并分发“阿使糖”、“阿使粿”。
  新娘由母舅或好命妈搀扶依次辞拜灶神公、土地公,哭别父母、亲朋,谓之“哭嫁”。父母、众乡亲即送给红包。新娘上轿,放下轿门,贴上轿符,轿起登程,鸣炮送行。兄弟、母舅随轿至大门外,由兄弟与她交换手巾扇。母舅锁箱橱,锁孔用红纸贴封,锁匙交给新娘。新娘分别给兄弟和母舅送红包和一双袜。
  娶亲队路遇县老爷的官轿不必回避。若遇上另一娶亲队,两个新娘下轿互换银戒指或礼物。
  花轿到男家门前,等待吉时入门。新娘入门时,公婆须回避,意为使媳妇服婆家管教。吉时一到,鸣放鞭炮,轿夫头将“全婚”礼帖盒送至厅堂,并说吉语,以示天赐良缘。一对红灯置厅头祈案左右,寓意“添丁”。接着四名轿夫用手抬花轿至厅堂中。新郎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子帽迎接新娘,用脚把花轿门帘踢起。“好命妈”搀扶新娘下轿。新娘脚踏米筛而出,走到厅头三拜祖先,谓之“拜堂”。“好命妈”讲“(某)姓阿使做(某)姓祖妈,手抱五代孙,做得五代妈。”新娘拜后缓步退至灯梁下,面向宾客边拱拜边说:“客公请坐”,即入洞房。“好命妈”将新娘的戒指脱下一粒给新郎为表记,以防当晚歹徒乱婚。接着让新娘吃点心,鸡、鸭蛋各吃半个,留一半给新郎吃,意为同心同德,白头偕老。
  母舅和舅祖在客厅行挂灯仪式,唱四句:“新灯挂起,宾客恭喜,今朝成亲,来年抱孙”。新郎向母舅及众客敬冰糖茶,以表谢意。
  酒宴开始,母舅坐首席。酒过三巡,由媒人向新娘取锁匙交母舅开箱橱看嫁妆。母舅可得橱中的红包、冰糖,边取边说吉语。看后将锁匙交回新娘。宴席继续,新娘向母舅、宾客依次敬酒。
  傍晚,新郎、新娘喝合卺酒,俗称“交杯酒”(用红丝线将两个酒杯拴在一起)。饮后开始闹洞房,由母舅带领至亲依次送房烛、雨伞、馔盒等陪嫁品入洞房。接着母舅等排草席、叠被子、安放枕头、挂蚊帐等,都要讲吉利话。
  新娘拱手站立,让人闹房。最后由母舅手捧一支烛火,从新娘的头到脚反复照三遍,并说“美满姻缘天作合,夫妻偕老结同心。”新婚之夜,洞房灯火通宵。夫妻就寝时,一定要说话,避免生哑巴儿。后路一带,新娘陪嫁的猪心、猪肝、鸡肉、鸡心、鸡舌、红蛋等十样要给新郎吃。意为夫妻心心相印,永结同心,白头偕老。
  次早,男家设宴请媒人,由至亲作陪。新郎手捧茶盘向媒人和母舅等敬冰糖茶。宴席间,新娘由“好命妈”陪伴,向众宾客敬冰糖茶,宾客以红包回礼。
4、回门
昔时,新娘需3年始得回娘家。回娘家时新郎新娘须当日傍晚天黑时返回。意为“暗摸摸,生丁务(男孩)”。50年代后,一般3天回门。
5、弥月
  女婿请岳父、岳母一家大小来家作客,谓之做“满月”。翌晨厅头排馔盒、酒,地上和交椅都铺红毡毯。女婿请岳父、岳母至厅堂,并行大礼。岳父、母劝免,将红毯掀折一角,表示谢坐。酒宴请亲族长辈作陪。当日下午或第二天,岳父母回家,女婿挑着回赠礼担送行,岳父母以红包回谢。
  特殊婚嫁主要有童养媳、改嫁、招婿、姑换嫂等。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行,废除旧婚俗,男女青年婚姻自主,嫁妆、婚礼从简,新娘过门以步代轿。
  60年代,需一二百元聘礼,盛行用手表、缝纫机陪嫁。70年代,青年干部、职工结婚,许多机关单位举办集体婚礼。80年代,有的旅行结婚。男方须送女家一定数量的聘金,迎娶以车代轿。盘担、婚宴日益丰厚。90年代,城区流行新郎到女家亲迎,女家以彩电、电冰箱、洗衣机、收录机、自行车、金项链、戒指、高档布料等陪嫁。
五、漳州篇

古时,漳州的婚嫁基本按传统的“六礼”进行。曾任漳州知州的朱熹主张删简古礼,清代漳州宿儒蔡世远谓“吾闽昏(婚)礼由纳采、纳币、请期而亲迎”。可见其时已将六礼中的“问名”并入“纳采”之中,并将“纳吉”与“纳征”合而为“纳币”。据蔡氏所辑《朱子家礼》,婚礼的程序为:“将昏,主人告于祠堂,遂以酒醮其子而诫之,子受酒跪听训诫……”此当为诗书之家所设。民间嫁娶较侧重于物质形式,礼俗极繁复,而且地区差别很大。
  漳州完婚的仪式大致包括古代的拜堂和合卺。男方要请一个内行人来主持仪式,称为“管事”。
  新娘进门后,管事手捧圆斗,边走边唱好话边撒斗里的谷粒,引导新娘走上厅堂。管事高声唱礼,新夫妇先拜天地,再拜父母,然后夫妻交拜成礼。

  拜堂后在送嫁姆引导下新郎以红缎牵新娘入洞房,双双坐在床沿上,同时厅堂鸣炮,开始大宴宾客。
  新娘进洞房时,新郎的家人要把带路鸡放进床底下,然后撒米引诱,想方设法使公鸡先走出来,预兆新娘头胎生男孩。带路的母鸡在一两天内下蛋也被视为新娘早生早育的吉兆。送嫁姆在进洞房的前后都不停地唱好话,她教新郎用秤杆挑去新娘头上的红色或黑色绸盖帕,并指导新夫妇食用洞房里由12道菜组成的“新娘桌”。送嫁姆先将酒倒在一对以红线联系在一起的酒杯里,让新夫妇互递酒杯,同饮合卺酒。接着,送嫁姆要为新郎、新娘搛菜,每吃一道菜她就唱一句与这道菜有关的吉利话,12道菜寓意12个月,月月美满。“好命人”点燃洞房里的一对红烛。自是夜起,洞房里要连续13夜彻夜灯火不熄。

  厅堂的宴席上由新郎舅父坐首席,新郎的父亲作为主人向来宾敬酒。酒过三巡,新郎新娘要出来敬酒,席终鸣炮送客,至门而止。有些地方新娘要一直呆在洞房里,仅由新郎和家长出面敬酒。在客家的婚宴上,由新娘的叔父或兄弟坐首席。

  清代,漳州就有看新娘和闹洞房之俗。“于初婚之日,亲戚朋友拥挤而至,索见新妇,嘲谑新婿。”新婚宴席散后,新夫妇端坐床沿,男左女右,中间插坐一个男孩,送嫁姆和其他人以次就坐,一两个男孩上床翻腾跳跃嬉闹一番,象征新娘早生贵子。新娘要向众人分发糖果、花生、蜜饯等,众人边吃边念歌谣式的吉利话。为增加喜庆的热闹气氛,任何人都可以随意与新娘逗乐戏谑,新娘必须端坐任亲友观看、笑闹,由送嫁姆来应付一切。闹洞房时参加者不必拘泥于自己的辈分和地位,故有俗谚:“闹洞房,无大细。”但闹洞房者不得站到门槛上,也不得将雨伞带入洞房。
  闹洞房的人走后,小叔捧进甜汤圆,称“合房圆”,新娘要赏给红包,然后与新郎一起吃合房圆。有的地方合房圆要由新郎新娘亲自搓成。吃过合房圆,送嫁姆退出,新夫妇即可安歇。
  一些地方,婚礼中“新娘桌”的陈设与祭死人的供桌类似,婚床上要铺的草席也属葬死人的用品,这些寓意两人要白头偕老,至死不渝。新郎新妇的亵衣以白布制成,婚后三日洗净珍藏,以备死时再贴身穿上,此俗也与贞操和互相忠诚的观念有关。

婚后
  完婚之后,喜事并不算办完,此后4个月内不得参与他人的红白事活动。同时也忌家庭内的喜事“相冲”。一年之内家中不能有两个喜事,如儿女之中有两个嫁娶,或一个嫁娶一个生育;遇到这种情况必须设法再增加一个喜事,俗称“三打散”,就没有忌讳了。
1.出厅
  新婚的第二天,新娘在鸡鸣时就要出洞房,盥洗修容,准备正式参与婆家的家庭生活。
  新娘先要煎四果汤,或者以桂圆干或蜜金枣沏成甜茶,准备“拜茶”。待到全宅的上辈上堂,新妇便到厅堂祭祀祖先和神明,然后端甜茶敬奉尊长,并把自娘家带来的鞋子敬献给公婆,随后公婆引新娘与全家大小见面。拜茶即古代“庙见”之遗礼,长辈接受新妇拜奉甜茶时要在茶盘内压上红包。拜茶所得的红包钱照例尽归新娘私有。
  拜茶后新娘由送嫁姆陪同下厨初掌炊事。新娘要下厨做第一次饭菜,显示自己的身手;此外还要喂猪、饲鸡、舂米,显示自己的勤快。后者有时只是象征性的,新娘只舂几下米,撒一把谷子,搅一下泔水缸。
  新娘每做一件事或做一个动作,送嫁姆就要在旁边唱一句针对这种家务事的吉利话。如新娘搅泔水缸时要说:“搅潘(泔水)搅会浮,饲猪恰大牛(比牛还大)。”
2.探房
  迎娶的第三天,新娘的弟弟要坐轿到姐夫家探望,俗称“舅子探房”,是古代“?`女”的遗俗。
  舅子带糖、饼、香粉、抹头发的茶籽油和一篮鲜花或纸制石榴花,径直走进新房,将礼物放在床上,并邀请姐姐回娘家作客。婆家应设宴隆重招待阿舅。
3.归宁
  完婚后过一定时间新娘要“回门”(回娘家),俗称“做客”。新婿有时应陪同前往,俗称“回礼”。送嫁姆也同时伴新娘回门,至此完成她的任务。
  迎娶后的第四天(有的地方是第七天)新娘首次归宁,俗称“做头摆(次)客”,客家人则称“转朝”。依礼新婿要陪同并备香烛、礼炮、礼饼、猪脚等礼物。上路时如有小舅子同行,则舅爷轿在前,新夫妇在后。若步行则新郎要跟在新娘后面,俗称“趁(跟随)某(妻)吃”。
  抵娘家时岳父母到门前欢迎,入门后新娘径入旧闺房和女眷们话家常,新郎则留在厅堂上接受甜茶的款待。岳父要引女婿与亲友相见。有的地方礼俗,新郎要以红包分赠岳家亲属。按例,中午岳父母要宴请姑爷,厅堂上新婿坐首席;新娘则在内室坐首席,其他女眷作陪。
  宴席散后新夫妇休息片刻即应告辞回归。回程时要男轿在前,女轿在后。首次归宁的新夫妇不得在岳父母家过夜,如确因归途遥远需要留宿,也不得同床,否则对娘家大不利。
  女儿做客返回婆家时,娘家要赠送布料、上插石榴花枝的甜糯米饭、一对连根带叶箍上红纸的甘蔗、一对或一窝脚上绑红布的雏鸡。雏鸡用小竹笼装,挂在轿(或车)前,俗称“带路鸡”。有的地方还赠一对猪崽,称“带路猪”。有的地方娘家要派小舅子捧一瓶花生油伴送新娘回婆家;花生油是添灯的油,寓意尽快添丁。
  按旧俗,新娘婚后12天和婚后一个月还各应归宁一次,来回都要携带礼品。但夫婿就不一定再陪同,而且新妇可以在娘家留宿几天。以后新妇回娘家就习以为常,无须遵守特别的礼仪。

六、宁德篇(婚礼七步骤)
境内传统男女婚嫁通常由"议婚"、"嫁娶"、"闹洞房"、"下厨房"和"回门"几个环节组成,有我国古代婚姻六礼遗留的痕迹。而"嫁娶不亲迎"是闽东婚嫁礼俗中的一个突出特点。
  男女到了结婚年龄,经过家长物色,或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由男方父母托媒人向女方求婚,倘女方父母表示同意,"合婚"认为男妇生庚无"冲"、"克"后,男、女双方家长就聘金、聘礼妆奁、婚期等进行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由男家择吉日送礼到女家,婚事就算定下来,俗称"小定"。"小定"后男家再次选择吉日,送乾坤贴、聘金、聘礼、布料至女家;女家回送以糕果、新郎布料,为大聘,俗称"大定"。送过聘礼后,男家将选定的结婚日期写在红纸上通知女家,俗称"送日子"。迎娶,这一天晚上,新郎、新娘各自设祭拜祖宗。新娘还得向其亲属长辈行拜别礼。
  迎娶之日,女家设午宴请亲友,俗称请"出门昼酒"。男家摆酒席遍请亲友,俗称请"新妇酒"。午宴后,接亲队伍前往女家(新郎不必亲白前往)。花轿到达女家,新娘凤冠霞帔,盛装而待,上轿前必须伤心哭嫁,以避凶煞,并与兄弟举行"分家契"仪式,最后由全福的长辈搀扶上轿。并由小舅小姨伴送新娘前行,俗称"送媳妇"(蕉城区风俗,送亲的小姨特别多,少则4人多则12人)。花轿大抵天黑到达男家,再由男家全福长辈出来,揭去轿门上的"轿前符咒",点火焚化,然后开启轿门,"正中姑"(全福小女孩担任)请新娘下轿,再由"伴娘妈"(通晓当地婚姻礼仪的老妇)搀扶到大厅,等待举行拜堂成亲大礼。当花轿到男家大门口时,新郎及其父母兄嫂都必须上楼回避,以示身份尊上,将来镇得住新娘。经"子弟官"手提"风雨灯"(全福小男孩担任)来回上楼三次相请,新郎身着长袍头戴礼帽下楼与新娘一道拜堂,三拜九叩礼毕,新娘由全福长辈持喜烛、捧"斗灯"(内置大米、红蛋、镜子、剪刀、尺子、筷子、戥秤、点燃灼油灯并围上红纸的红漆圆形木斗--即俗称"斗灯")缓步引入新房,新娘进入新房后端坐床沿,让人观睹,俗称"瞧新妇"。拜堂后,大厅上再次摆起酒宴请亲友,俗称"请接亲酒"。一般午宴的"新妇酒"宴请女宾,晚宴的"接亲酒"宴请男宾。
  "接亲酒"后,另备一桌精美丰盛的筵席,俗称"佳期酒",赴席者多为预先选好的父母双全的全福青年,喝"佳期酒"和"闹洞房"往往间杂进行,通常"闹洞房"要闹三次以上,直至拂晓(也有是夜送房的)。
  迎娶次日,天一亮新娘便在"伴娘妈"的引领下进厨房行"下厨礼",当天新娘还得参拜亲属长辈,行"见客礼"。当夜,"伴娘妈"备办糖茶、点心两份送入新房请新郎、新娘一道吃用,俗称"送房"。
  迎娶第三天,新郎须陪伴新娘同往岳父家,即新娘"回门",新郎做女婿"。女家要摆"女婿酒"宴请女婿,于当日返回男家,至此整个婚姻礼仪才告结束。

七、泉州篇
1、初识阶段——相亲
  闽南婚庆步骤虽说现如今提倡自由恋爱,男女青年皆较为开放,但大多人仍选择走“相亲”之路,这时媒人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一般相亲分两个阶段:第一、先四处托媒人“探听”看谁家有女(男)到婚龄了,一旦“目标”出现,托人方就先去偷看下,这一步骤称之为“初瞥”,就是“稍微看一下”的意思。也有的把“初瞥”的地点选在媒人家。第二、如果“初瞥”觉得还好的话,就叫媒人安排男女双方正式地见面,地点一般选在女方家,届时男女双方皆会“派出大队人马参加”,共同参考,俗称:“对看”。当然啦,也有的则跳过“初瞥”这一阶段而直奔“相亲”主题。
2、发展阶段——探家风
  如果“相亲”成功了,那么接下来女方就要到男方家里“探家风”了。到了那一天,由女方的父母、叔伯、嫂婶组成的的“亲友团”就在媒人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开往男方家,其意就是看看男方的住址及家庭基本情况。回到家后相互听取意见,有的不放心的还托朋友或是亲戚询问其背景以及年轻人的情况。
3、确定阶段——谈聘金和衫裤钱、系红包
  如果“探家风”后女方觉得不错的话,媒人就要再次发挥重要作用——谈聘金和衫裤钱。这时事情已经是差不多了,这一阶段比较好说,只要女方要求不是十分过分,一般男方是会接受的,当然也有个别讨价还价的(怎么有点像是在做买卖?)。聘金一般在3888元左右,衫裤钱则一般在10000元左右,意取吉祥,当然这其中有包括给女孩子买金器的钱。聘金和衫裤钱谈拢了,接下来男方就要选一天到女方家系红包,就是先拿一部分钱给女方父母,土话就叫“系三带”。女孩子则要从中拿出一小部分给自家的父母、兄弟姐妹买一身新衣服。
4、巩固阶段——找日子,送日头
  “系三带”过后,男方要准备按照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找喜日(一般是请佛祖来看日),确定在哪一天后,就把装有“喜日”的红贴子及一小篮糖饼送到女方家,这一步骤就是“送日头”,女方知道日期后就得紧锣密鼓地准备嫁妆,男方则忙着准备请人、酒席等方面。
5、婚礼阶段——担盘,上头,典礼
  喜宴结束后,等好友都散后,新娘还要在新郎的陪同下给双亲和直系亲属敬“乌糖茶”。敬茶应按长幼顺序逐一进行,新娘在敬茶时还需准备给公公和婆婆的礼物,并第一次叫声爸和妈,其它的也需在新郎指引下一一称呼。到了晚上夫妻同房前,两人还要同喝“合欢茶”,要以红枣、花生、桂圆、龙眼等泡入茶中,是取“早生贵子跳龙门”之意。有的地方晚上要安排“闹洞房”、“认亲同”等节目,大家都会玩得很尽兴。
6、“头桌客”
  婚礼结束后第二天,新娘子就要第一次回娘家,(也叫“头桌客”)女方父母要张罗着请女婿,到时参加的人是:新郎和伴郎、新娘和一个未婚女孩(有的地方是未婚男孩)、女方的亲戚。男方那天还要带足那天用的烟和钱,因为那一天请客的烟和钱要由男方出。宴席结束后新郎要和伴郎先回家,而新娘则要等到即将天黑后跟挑甘蔗的小女孩(取“甘蔗”寓为甜密和节节高)回婆家,取义为“入门乌,生搭补”(入门天黑可以生男孩),新娘回到婆家时新郎的家属仍需回避(不能看)。
7、“台亲家”
  婚礼结束后第三天,男方就要准备请亲家了,方言叫“台亲家”。这一天参加人数比较少些,分别是:男方父母及其直系亲属、女方的父亲、陪同女方父亲一起来的两三个同辈人,女方的母亲在这一天则不能参加。婚礼后大约五日内,女方还需回一趟娘家,到了那一天,女方的兄弟还需来到男方家带新娘回家。男方在结婚前一天需做一件重要的事情——担盘。什么叫担盘呢?就是男方准备好一些东西:猪脚、礼品等必需品,载到女方家去,女方不能全收,只收一部分,然后再加进些芝麻、五谷之类的东西让担盘的人载回去,因为以前都用人力挑的,所以叫“担盘”,担盘这天媒人要同去。男方在结婚前一晚还要请人铺床,铺床也是要十分讲究的,应根据新郎的生辰八字摆好床的方位,床脚的四角还需垫上“金纸”,同时新郎当晚还得请个童男(最好是属龙的,较为吉祥)跟其同睡。

八、龙岩篇(婚礼六步骤)
一、婚礼准备
1、提亲
  不管男女双方认识不认识,都先由男方托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有意,就托亲人到男家“游家风”,观察男方长相及家境情况。有的先由媒人带男方去女方家,与女方相见认识,男女双方及家长都认可,就由女方把生相及出生日子用红纸写好送男方,男方把女方送来的红纸藏入米缸,逾三天后双方未出不吉利之事,即请算命先生占卜,男女可和合否,如无相尅对冲,即可订婚。
2、订婚
  男方要送订婚饼和聘金给女方,送多少双方商议,有的要带九,表示婚姻爱情长久。男方送订婚饼及聘金到女方家后,女方要回赠花生给男方,后男女双方向亲戚朋友分送花生和订婚饼,以告知此婚事已定。女方向亲友送订婚饼后,亲戚要送布料给女方作嫁妆,朋友送红包。接着,男方请人择良辰吉日用红纸写好,加一包“盐米”,把婚期告知女方,俗称“庚贴”,又称“送日子”。此后,男方备办婚事,女方备办嫁妆。 结婚:在结婚前一天,新郎及朋友到女方家搬接嫁妆。此前,男方购买的结婚用品,先送到女方家,也作为嫁妆以显耀女方嫁妆的丰厚。
二、结婚进行
1、婚礼当天
  这天,新娘房门前挂喜庆联,把嫁妆全部摆出,点燃长明灯,并请一位年高的女性亲人守新房,亲人与新娘新郎对冲者,不得进入新娘房内。大厅布置很堂皇,张灯结彩,正中悬挂双喜金字,两旁按亲疏辈份挂亲友赠送的贺轴,男方母舅贺轴应挂首位。
新娘出门,旧习要请一位老练的老妈子陪新娘,向新娘授教婚礼的风俗,井挑一对小灯笼到新郎家,现在陪新娘不请老妈子,而是女方的女朋友。有的山村新娘出门还得新郎去背出大门。迎新娘旧时是坐轿,现在是乘汽车过去。有的地方新娘出门后,女方要办“出阁”喜宴,宴请亲朋好友,现在是女方发帖,邀请亲友到男方家参加婚宴。新娘到男方家叫“入门”,进门时要走大门,公婆及兄弟要回避,不得迎面相遇。接着在大厅举行拜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交拜。
2、婚礼毕
  新郎新娘进入新娘房,后新娘在老妈子陪同下,去见识亲友,泼新娘茶,喝过新娘茶的亲友,要送红包给新娘。此时,请小舅子将女方送来的一对小鸡,从鸡笼里抓出一只,如是雄性,预兆新娘首胎生男婴。中午举办婚宴,宴请亲友。婚宴座位有严格规矩,先得请新郎的母舅入座,坐大厅首位,俗话叫“厅头”,厅头桌由新郎陪坐。开席时,厅头桌没有举杯动筷,客桌不敢开宴。席前席后都要放鞭炮,席前放炮后,晚来客人就不敢进去赴宴;席后放过炮,客人一定要离席。龙岩酒菜的地方特色,一定要有烊鱼、什锦。酒席接近尾声,有一道“姜鸡”,是主婚人与新郎向客人敬酒菜。
3、闹洞房
  俗称“彩新娘”。晚上亲朋好友成群结队,打着锣鼓到新郎家,进入新娘房,致词祝贺,如“足踏新娘房,金鸡对凤凰”、“新娘色色新,明年添新丁”,此时新娘向大家“敬茶”,杯内放入冰糖、蜜饯等。然后到大厅,进行“彩新娘”,由宾客派人主持,要求新郎新娘表演节目,唱山歌,喝交杯酒,新娘向新郎点烟等,一直闹到深夜才散。当新郎新娘就寝后,有的躲在窗外偷听新娘语,用小竹竿从窗口插到床前,把蚊帐挑起,称“挑帐眉”。
4、婚后第二天
  新郎带礼品陪新娘做客,拜访岳父、岳母及兄弟亲人,女方父母备酒席,宴请新女婿及亲戚朋友,双方互送“彩头”,新郎新娘返回时,丈母娘要送甘蔗、芥菜二棵,表示新婚夫妻爱情甜密、相亲相爱、永结同心。新娘的兄弟姐妹要到屋前送行,新郎发给红包。有的地方接连二、三天回娘家。
九、南平篇(婚礼六步骤)
1、定亲
  南平市传统婚俗。又称“下定”,男家要做肉丸(取团圆之意),备六碗菜(取六合六顺之意),宴请媒人与亲友。将定亲首饰、男女双方庚贴“乾坤书”、六祥干果装在一个特制的“红桶”内,由寻人送往女家。女家也备六样宴请媒人和亲友。20世纪70年代后,民间定婚仪式有“大定”和“小定”之分。“大定”则男女两家设早宴,女方备午宴,定亲男女青年入席后,男(女)家的长辈要分别给“见面礼”,定亲礼品仍由媒人送到女家,但提红桶之俗已废。“小定”双方都不请客,男女青年会面赠纪念品,商议有关婚嫁事项。
2、送贴
  又称下聘、送“日子单”,或者称“送银”。南平市传统婚俗。男家备早餐请亲友,将写上结婚日期的红贴连同聘金礼品,交媒人送往女家。聘金越重,则表示男家体面。女家不收或少收礼金,则认为是“自降身价”,以后到男家将不被“看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礼金废。20世纪60年代要彩礼之风又起,农村流动“六个六”(礼金360元,衣服6套,红酒60斤,猪肉60斤,鱼360斤,蛋360个),彩礼的钱物要合六数,还要缝纫机、收灵机、手表等。80——90年代还要彩电、电冰箱、洗衣机、金首饰等。
3、迎亲
婚前三天,男家要给女家送披风、花髻等。婚前一天,男家要给女家送一坛“离母酒”,女儿生育时,娘家用此坛子装酒送女儿。过门日,男家雇花轿鼓乐、举大灯笼到女家迎亲,抬新娘嫁妆的人同行。中午女家设“家母宴”送新娘。午后新娘要理去汗毛,梳装打扮,辫子要挽成发髻穿上新绣鞋,戴上霞帔,拜别父母长辈,然后由父兄抱上花轿。有的要“哭嫁”,以示从此是“两家人”;有的新娘上轿时要换下带土的鞋子,表示不带走娘家的“风水”。新娘的小弟坐小轿送亲叫“做舅仔”。一路鼓乐吹吹打打,鞭炮不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坐花轿等旧俗已废,新娘多由新郎迎接新由女友数人陪伴,其中一个撑伞步行或坐布置一番的新娘小轿车到男家。
4、婚礼
  旧时,花轿到男家,新郎要站到楼台高处,以示“男尊女卑”,门前放鞭炮接新娘的同时,撒食盐于火盆中发出爆响声,取“大发”之兆。新娘下轿时,送接亲男童一串龙眼干,以示“圆满幸福、百子千孙”。司仪引新人在鼓乐声中入厅拜堂。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然后拜长辈、内亲,每个受拜的人要给礼钱。随后喜宴开始,乐队弹唱侑酒,小舅坐厅堂首席,新郎要到席前端菜敬酒。新娘由家娘带着向亲戚敬酒(有的则宴后敬茶),以辈份为序,长辈要送礼钱,俗称“见面礼”。新娘的公婆要给小舅送红包。礼毕,送新娘入洞房,饮交杯酒,然后开筵席。有的每上一道菜,新娘要更换一件衣服,向宾客致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此俗多有废除。
5、闹房
  新人入洞房时,长幼亲友都可以去闹新房,向新婚夫妇逗趣。要新郎新娘表演节目。俗话说:“三天新娘没大小”,“闹房闹喜越闹越喜”,旨在增加热闹气氛,但也有的因戏谑粗野,闹得不欢而散。临睡前还要请长辈念吉词,在床上撒掷钱钞、彩果,俗称“掷床”,以兆早生“贵子”。当晚洞房灯光不熄,若有人偷得新娘的绣鞋衣物,第二天新郎要办酒赎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掷床与偷鞋之俗已废。
6、回门
  第三天新婚夫妇乘轿回娘家拜见岳父母,称回门。回去时女在前,男在后。回来时男在前,女在后。岳父家中餐请回门酒留宿,晚餐男方请回门酒。女方亲友要送给新郎见面礼。三日后新媳妇始下厨房,操持家务。结婚满月,娘家送女红用具。当年除夕前,给岳父母送年货。次年正月,男方亲戚请新娘,女方亲戚请新郎,俗称请新亲。亲戚均不收新郎、新娘拜年糖果。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20 收起 理由
星空xingkong + 20 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2012

主题

2万

帖子

15万

积分

版主

做 爱做的事; 交 配交的人

Rank: 7Rank: 7Rank: 7

莆币
169

原创先锋奖论坛活跃奖优秀版主奖终身荣誉奖

发表于 2014-4-4 20: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多了,来不及看

32

主题

1万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莆币
22
发表于 2014-4-4 21:50:26 | 显示全部楼层

嫁女儿的时候,可以用

点评

星空xingkong 以后嫁女儿,只收卡,其它全免……  发表于 2014-4-4 21:54
发帖爆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