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莆房网
  • 二手房
  • 新房
  • 导航
  • 登录
查看: 9367 | 回复: 6

[市民讨论] 黄石惠洋十音百科

[复制链接]

66

主题

2240

帖子

8029

积分

白金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莆币
46
发表于 2014-2-9 08: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hum-f3ccdd27d2000e3f9255a7e3e2c4880020120706031036.jpg

莆田素以“文献名邦”著称,位于台湾海峡西岸,是海神妈祖的故乡。这块古老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源流远长,传统文化积淀丰厚,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既有被称为“宋元南戏活化石”的莆仙戏艺术,又有“太古遗音”、“南曲活化石”之誉的民间音乐。

  莆仙音乐自晋末衣冠南渡之后,丝竹之技就传入兴化。唐代莆仙地方民间音乐、歌舞已非常盛行。唐明皇时,莆田黄石江东美女江采萍被选送入宫,赐封梅妃,倍加宠幸。其弟随同进见,封为国舅。明皇赐“梨园”一部带回家乡以供宴乐,于是唐代宫廷教坊音乐开始传入莆田。现江东蒲口宫(公元756年建,奉祀江梅妃)旁飞云庙至今奉祀莆仙“梨园戏”祖师爷--戏神雷海青田公元帅的神像,  以缅怀梅妃和雷海青对莆仙戏剧及乐曲作出巨大的贡献。

  宋代莆仙文化较为发达,科举鼎盛,不少人在外居官,他们有的善音律,有的好歌舞,年老回乡后多置家乐自娱。据《宋史》记载,“蔡攸作燕宴乐三十四册”。

  明嘉靖间(1522-1566)莆田黄石镇重新在后洙村、东洙村分别建造“北辰宫”和“谷城宫”,并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前后举行游神行傩。莆田、仙游、惠安、福清、平潭各县善男信女前来膜拜请香。最多时有170多个十音班在溪船上演奏。而且各十音班还要轮番到两宫殿前演奏,并登台比赛,优胜者可多得红包。至今还流传着‘‘后洋十音独占北辰宫首席”的故事,惠洋十音独占鳌头,“首席”的殊荣世袭相传。黄石惠洋重视十音演奏,至今仍沿袭古制,当作立村之本。二OO六年十月,中央电视台《风华国乐》栏目专题播映,全面介绍其历史渊源、沿革、发展情况。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7),莆田县各戏班与民间联合举办、“王母十番大赛会”,参赛的十番班多达169个。

  1937年莆田民间著名“十番”名师郑天飞与其子郑焕仁等10人曾赴台湾进行莆仙“十番”民间艺术交流。现在,在台湾省兴化会馆的兴安乐府乐师彭文淼的教习辅导下,莆仙“十番”在台湾广为流传。

  莆田“十音”,古称‘‘十番”。以黄石镇惠洋村的十音器乐演奏最为经典,经代代沿袭传承,仍保留传统的古老器乐和曲牌。清末至今是惠洋十音典盛时期。有段时期全村每个角落都有十音队,最高峰达20多队。一九五八年代表莆田赴晋江地区参加文艺调演荣获一等奖。一九八八年和一九九一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编辑部的专家和来自日本、韩国以及台、港地区的海内外音乐专家、学者,在欣赏了惠洋十音演奏后,分别以“闽中雅乐”、“太古遗音”和“古韵风骚”等盛赞它,称之为中华民间音乐艺术的一大瑰宝。八十年代初期,黄石惠洋民间音乐艺术演奏家郑文富先生参加莆仙戏《秋风辞》晋京演出,其独特的演奏乐器和演奏技巧受到首都音乐界专家、学者的瞩目和好评,主奏乐器四胡今为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一九九七年惠洋十音参加莆田市“迎接香港回归十音调演”获特等奖。二00二年惠洋十音代表莆田市参加“全国老年文艺调演”,荣获器乐类演奏铜奖(由全国老龄委、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文化部、人民解放军总政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颁发)。二00四年初,惠洋十音参加莆田市“十音八乐鼓吹”比赛,荣获十音比赛第一名。二00五年初,惠洋十音参加“上海第二届‘长三角’地区业余民族乐团展演”,在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演奏传统曲牌《古台序》、《孟道·风入松》、《荔枝楼》,还赴福州参加迎新春”福建民族器乐专场音乐会”,得到音乐界的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二OO六年十月,中央电视台《风华国乐》栏目专题播映,全面介绍其历史渊源、沿革、发展情况。

  黄石镇惠洋十音在演奏时,弓法齐整、音色甜美、韵律明快、气氛热烈,既有江南丝竹之音乐艺术风格,又有北方粗犷的音乐特征。十音演奏种类繁多,曲目丰富,可分三种类形:

  1、十音演奏:吹、拉、弹。

  2、十音八乐:以十音为后台,八乐为前台。用鼓、钹、锣等八项打击乐配合前台的女声合唱,

  3、组合演奏:以十音,配合打击乐器及大鼓吹演奏。

  由于莆仙语系独特,十音曲牌繁多、乡土韵味浓郁,据记载,  曲目有大牌360题,小牌720题之称,合计1080多题。广泛应用于十音、八乐、大鼓吹,提线木偶、莆仙戏曲演奏中。

  十音演奏应用十分广泛,它几乎渗透在莆田社会活动及群众生活的各个领域。首先是民俗活动:如寺宫、社、庙、祠的开光、告竣,菩萨诞辰忌日,参加活动的十音班少的有10多班,多的时候有几十班不等。其次是婚娶,寿诞、新屋落成、节日庆贺等都请十音班演奏。现在各种会庆活动、赛事活动,商贸开业、项目成立,集体拜寿,文娱晚会等,都请十音参加演奏。

  十音的演奏形式可以乐台演奏,即利用舞台,院厅、廊、空地演奏,也可以行进演奏。

  一般十音班组成的人数为10至12人,如因赛事或大型活动,可组合成乐队、乐团、同组合乐器、打击乐、大鼓吹,进行有机组合,创作大型乐曲,以丰富十音的表现形式。

  黄石镇惠洋十音至今沿袭古曲调音符为“合、四、乙、上、尺、工、还、六、五”等九个音符。使用器乐独特,可分为三大类。

  l、拉弹类:

  四胡(外弦定为四音即G调la),尺胡(外弦定为尺音即G调re),老胡(次中音尺胡),单弦八角琴(为单弦定为合音即G调S01)单弦小三弦<为单弦与八角琴定同度音)

  2、吹打类:

  飘笛(笛子):定音韵锣盘(韵锣3-5面)

  乐器四胡,尺胡、老胡、八角琴等制作别具一格,板面均为木质结构。造形奇特、其主柱头部均为宫廷孝扇造形,结构合理,音形并茂。

  莆田十音源于唐,形成于宋,盛于明清,延伸至近代。已有千余年历史,形成了如下一些特征:

  (1)伴随民俗活动产生和发展,而形成的对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特征。

  (2)在长期的佛、道、儒信仰及礼俗活动中,形成了根据活动不同阶段的内容进行演奏,定形了成套的乐曲,因而形成了参与各项活动的程序性特征。

  (3)既有唐代宫廷歌舞的继承,也有对“散乐”、民歌、民间小调的吸收,又有从戏曲、木偶戏、南戏等曲艺、乐曲中引进,因而具有曲目形成的多源性特征。

  (4)不仅类别繁多,品种齐全,而且拥有近两千首的曲牌,具有曲目丰富的特征。

  (5)莆仙语系属全国特有地方语言,所流传的十音、八乐、戏曲等只有在莆仙两地所遗存,具有全国稀有性特征。

  (6)莆仙十音的乐曲对生活、生产中的客观事物,采用拟声、形状、达意、传情、叙事等方法,而构成相应的多种乐曲,  因而具有乐曲构成的摹似性特征。

  (7)十音乐器以吹、打、拉、弹组成,声律明快,音韵悠美,具有娱乐性特征。

  (8)根据史料记载:莆仙十音“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具有高雅与简朴的特征。


66

主题

2240

帖子

8029

积分

白金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莆币
46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08: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QQ截图20140209081020.jpg

惠洋十音:南曲活化石

  十音,为莆田独具特色的古老民间音乐,而最经典者当推黄石惠洋十音,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享有“南曲活化石”之誉,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音,古称“十番”,因由十种演奏乐器组成而得名。它集器乐、声乐、表演为一体,可分为文、武两种。其中,文十音旋律舒缓,音色古雅低沉,所用的乐器有云锣、四胡、尺胡、三弦、苏笛、奚琴、八角琴、九弦琴、丹皮、檀板。武十音旋丰富激昂,音色洪亮尖锐,所用的乐器有所不同,除了沿用云锣、四胡、尺胡、三弦、八角琴,另有横笛、碗胡、贡胡等。

  惠洋十音之所以被誉为“南曲活化石”,首先在它保存着唐代以来宫廷、民间音乐丰富元素,既有江南丝竹之清雅,又有北方音乐之豪犷;既传承唐代歌舞特征,又撷取古代教乐、乃至民歌、民间小调精萃,还融入百戏、木偶戏等曲艺音乐元素,为全国罕见古乐遗存。据专家介绍,惠洋十音表演大致可分为十音演奏、十音八乐、组合演奏三种,保存至今曲目多达上千题,曲牌则多达近二千首,堪称古代音乐宝库。

  惠洋十音又是乡土音乐瑰宝。它仅用莆仙方言演唱,自唐至今广泛流传,渗透于莆仙地区社会活动、民众生活诸多领域。如今,不仅众种民俗活动、社会庆典、商贸开业、项目剪彩、文艺晚会等,而且百姓婚嫁、节庆、乔迁等家庭个体活动,随处可见十音演奏助兴。

  惠洋十音系莆田十音发祥地,始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进入现代,其演奏仍沿用古制,保留古韵。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政府越加重视这一“南曲活化石”发掘、抢救和保护,成功为其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将惠洋十音第五代传人方元往、第七代传人吴元林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以教授后学,使惠洋十音得到进一步保护和传承。留  晖


66

主题

2240

帖子

8029

积分

白金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莆币
46
 楼主| 发表于 2014-2-9 08: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千年余音缭绕——惠洋十音
  当着装整齐古朴的老人们在你面前吹拉敲弹《古台序》《荔枝楼》《北台妆》等优美轻快的民乐时,仿佛把你带到梦幻般的江南风光中去……这就是惠洋十音。
  莆田的民间音乐古色古香,“十音” 古称“十番”,是一种器乐、声乐和表演的综合艺术。这一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乡土韵味极浓,以黄石镇惠洋村的十音器乐演奏最为经典。惠洋十音是莆田十音的发源地,始于唐代,历经千年,在整个莆仙地区音乐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有“江南丝竹”的音乐艺术风格,又有北方粗犷的音乐特征,是“闽中雅乐”的缩影,是“太古遗音”、“南曲活化石”的遗存,也是莆仙地区优秀的民间音乐文化。
  “十音”在古代多为迎神赛会和婚丧喜庆时演奏,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经代代沿袭传承,至今保留一批传统古老的器乐和曲牌。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群众文娱活动。其演奏技巧和艺术是我国古典音乐中的一朵奇葩。
  根据史料记载:莆田十音“集盛唐古典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称之为中华民间音乐艺术的一大瑰宝。至今还流传着“后洋十音独占北辰宫首席”的故事,惠洋十音独占鳌头,“首席”的殊荣世袭相传。黄石镇惠洋重视十音演奏,至今仍沿袭古制,当作立村之本。
  黄石镇惠洋十音源于唐,形成于宋,盛于明清,延伸至近代,已有千余年历史。演奏时,弓法齐整,音色甜美,韵律明快。气氛热烈,既有江南丝竹音乐的风格,又有北方粗犷的音乐特征。使用器乐独特,有:四胡、尺胡、老胡、单弦、八角琴、单弦小三弦、飘笛等。独特的主奏乐器四胡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收藏。
  十音演奏种类繁多,曲目丰富,可分为十音演奏、十音八乐、组合演奏三种类型。由于莆仙语系独特,十音曲牌繁多,乡土韵味浓郁,据记载,曲目有大牌360题、小牌720题之称,广泛应用于十音、八乐、大鼓吹、提线木偶、莆仙戏曲演奏中。十音演奏应用广泛,它几乎渗透在莆田社会活动及群众生活的各个领域。首先是民俗活动,其次是婚娶、寿诞、新屋落成、节日庆贺等,现在各种会庆活动、赛事活动、商贸开业、项目成立、文娱晚会等也都会邀请十音参加演奏。
  据了解,惠洋十音在长期的佛、道、儒信仰及礼俗活动中,根据活动不同阶段的内容进行演奏,形成了成套乐曲,既有唐代宫廷歌舞的继承,也有对教乐、民歌、民间小调的吸收,又有从戏曲、木偶戏、南戏等曲艺、乐曲中引进,具有曲目多源性;它的类别繁多,品种齐全,而且拥有近两千首的曲牌,具有曲目丰富性;莆仙语系属全国特有语言,流传的十音、八乐、戏曲等只有在莆仙两地所遗传,具有稀有性。
  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审美需求日渐提高,对十音演奏的兴趣愈来愈淡漠,对古老的十音乐器重视不够。而且十音演奏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革,传统民俗日益淡化,传统节日逐步为现代节日代替;一些颇有造诣的十音能手,因年事高,退出舞台,有些绝技难以被传承,年轻演奏乐手技艺尚未成熟,不能独挡一面,处于青黄不接状况等因素,使十音发展举步维艰,濒危状况日渐突出。
  一些乐手改行,而且参加演奏活动的机会也愈来愈少,如有演奏活动,也是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十分少见。十音发展举步维艰,濒临状况日渐突出。
  因此,做好惠洋十音进行发掘、抢救和保护,对丰富和完善莆仙音乐和中国音乐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更好地保护这一千年古音,惠洋当地的老文艺工作者每年的暑假,在黄石后洋片的惠上村和惠下村中,把年纪在8-15岁之间的男女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了少年十音演奏队,利用节假日对他们进行免费培训,既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又使这一民间传统文化项目得到发扬。从根本上解决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等难题。
  经过老艺人们的精心培训,现在这个少年十音演奏队已能够独立演奏“十音八乐”了。“我现在要好好学习十音,将来像爷爷师傅他们一样,为保护和传承我们惠洋十音尽自己的一份力。”方玉亭一个11岁的小姑娘,别看她年龄小才学艺3年多,说起话来和演奏十音那可是一点也不含糊。
  “为了下一代,要把这些传统的东西做好。”吴元林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惠洋十音的第七代传人,不但精通十音乐器演奏,而且还能制作各种十音乐器。
  从事十音演奏40多年,对打、拉、弹等器乐,如四胡、尺胡、三弦、八角琴、老胡、韵锣等有较深造诣,单奏技术全面,曲牌熟悉,并能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全部十音乐器。如今他又积极投入各项民间民俗活动演奏及传授十音技艺,无私培养下一代。
  人物:
  方元往,惠洋十音的第五代传人,十三岁起师承民国初著名民间十音演奏家方春杏,并在宗亲影响下,精通乐器演奏,原汁原味,及具有乡土音韵十音,尤其在笛子的吹法上有独特的技巧,他本人演奏十音至今50多年,对惠洋十音中演奏的拉、弹、吹等器乐,如:笛、胡、韵锣等有较深造诣,单奏技术全面,曲牌熟悉,尤其在笛子的吹法上有独特的技巧。

82

主题

3581

帖子

8838

积分

白金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莆币
19

论坛活跃奖

发表于 2014-2-9 09: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莆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啊

50

主题

518

帖子

22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莆币
37
发表于 2014-2-9 09: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没什么看头

50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莆币
14

论坛活跃奖

发表于 2014-2-9 09: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江采萍被选送入宫,赐封梅妃,倍加宠幸。其弟随同进见,封为国舅。明皇赐“梨园”一部带回家乡以供宴乐,于是唐代宫廷教坊音乐开始传入莆田。现江东蒲口宫(公元756年建,奉祀江梅妃)旁飞云庙至今奉祀莆仙“梨园戏”祖师爷--戏神雷海青田公元帅的神像,  以缅怀梅妃和雷海青对莆仙戏剧及乐曲作出巨大的贡献。
发帖爆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