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612 | 回复: 16

[网友爆料] 【年度巨献】[莆田]《莆田人的春节》

[复制链接]

1104

主题

11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9Rank: 9Rank: 9

莆币
35

原创先锋奖街拍达人奖

发表于 2013-12-31 09: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央电视CCTV央视 2004年走遍中国-福建·莆田纪录片 老视频 总共7集专题片



春节[00_00_01][20131231-093126-1].jpg



[莆田]《莆田人的春节》



  每到中国的农历新年,也就是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是我们中国人最快乐的日子。“爆竹声中辞旧岁”,一家人坐在一起,包着寓意团圆的饺子,家庭情感在这些温馨的气氛里得到了联系和强化,当整个国家和民族都沉浸在节日的温情脉脉里的时候,在福建省的莆田市,这两天却是安安静静的,一点过节的迹象都没有,这是为什么呢?

  莆田最热闹的时候是在农历正月初四到初五,这两天,就相当于中国内地的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在初四这一天,家家都要包用糯米粉为原料的红团,它的含义相当于内地的饺子:红色是喜庆的色彩,圆圆的形状寓意着家庭团圆。在初五早上这一天,家家才开始燃放鞭炮,开始沉浸在过节的气氛之中。

  帖春联也是中国人特有的春节风俗,它是把各种吉祥的祝福语写在大红纸上贴在门的两边。红色在中国是喜庆的颜色,用红纸来写春联是一般中国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是家家必须要遵守的,否则会有不吉利的嫌疑。但莆田的春联也是和内地大不一样,全都要在红纸顶上加上一道白色的镶边,这又是为什么呢?

中华民族尊重自己的祖先,人们会遵守祖先遗留下来的各种风俗习惯,也许几千年都不会变化。但是在莆田,在300多年前发生了一个重大的变故,导致了春节风俗的改变,这就是来自海上的日本浪人倭寇的入侵。

那一年,倭寇入侵到莆田一带盘踞了几个月,大开杀戒。一直到中国的抗倭名将戚继光从浙江赶来,才赶走了他们。这时已经是次年的大年初一了,在山上避难的人们陆续返家后,哪里还有心思过年?

现在莆田人过春节的日期就从那时改变了。初一初二,是当年倭寇之乱中逃难的人们回家悼念亲人的日子,所以不仅不过节,也不让串门。初三和初四日,人们开始张罗过节的各项物品,贴春联,买鞭炮,准备重新过年。初五日,人们才像内地的大年初一一样,各家各户串门走访,回忆过去的历史,联络乡邻的感情,畅谈未来的希望。莆田人过春节的新习俗铭刻着他们惨痛的历史记忆。莆田的白头春联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过去莆田人世世代代也是在门上贴红春联。在嘉靖年间的这场大屠杀以后,为了表示对死去的亲人的悼念,人们在红春联的头上加上了一条表示哀痛的白额。

  元宵节是中国人春节以后紧接着的又一个大节,它的日期在正月的十五日。可是莆田人从正月初六就开始了他们长达20多天的元宵节活动了。元宵节有两个主要的节目:一个是吃元宵,一个是观灯,莆田人把这两项内容都变成了大规模的狂欢。

  莆田人的灯至今还保持着这种古代宫灯的形状。在莆田,元宵节的灯跟内地截然不同。人们不是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观灯,而是大家要抬灯巡游的。据推测可能是因为这里古代地广人稀,中原移民来到这里以后,发现把灯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来观看的人会很少,所以他们想出了抬灯巡游的办法。巡游的路线往往会很远,有时包括好几个山头或村寨。也许这是古代中原移民向当地原住民表示友好的一种方式吧。

  莆田的元宵宴仪式证实了我们的这种推测。和中原地区一家一户吃元宵的方式不一样,莆田人的吃元宵是几个村寨间的一项盛大的交往仪式。

  路线准备完毕后,元宵节巡游也就开始了,一般是几个村寨的人共同集合到社区的公庙里头,从这里出发,开始了到各个村寨的巡游。队伍中有的是农民,有的是公司职员,也有在工厂里做工的工人,今天都放下了自己手头的工作,汇聚到一起,来参加这盛大的节日庆典。巡游的范围一般是沿着几个村寨的地界绕行一圈。行走的路线并不总是平坦的,有时故意绕开大路,含有克服困难的意思在里头,无论这条菩萨指定的路线多么难走,也必须遵照执行。在元宵节巡游仪式的中间,经过的村寨要用大锅准备好许多元宵,供大家在休息的时候食用。游行的队伍欢欢喜喜在一起吃元宵,看起来就像和和睦睦的大家庭一样。

  跳棕轿是莆田特有的一种神秘的元宵节风俗和仪式,一般会和游灯,莆仙戏等喜庆节目同时举行。在莆田的乡村,跳棕轿的仪式是非常隆重的,几乎是家家户户必须参加的全民活动。经过精心挑选出来的小伙子们打着赤脚,抬着7到9只棕轿,围着火堆穿插跳舞,这赤脚等一会是要从火堆上踩过去的。为了能够安全踩过火堆,他们事先要绕着火堆进行身体和精神上的准备。跳棕轿仪式的高潮是用脚蹈火,它表现了莆田人的豪气和勇敢的精神。

  当二十多天热闹的元宵节活动快要结束的时候,就会有社区内一个大的公庙牵头,举行最后的高潮活动文艺踩街。它是把莆田各种特有的民间乐器都集中在一起进行的文艺巡游,是在一个大范围的文艺联欢活动。站在花车上的小学生扮演出一些戏剧人物和历史英雄人物的形象,颇有些仙风道骨。他们还扮演一些当代的英雄模范人物,如航天英雄杨利伟和取得世界冠军为国争光的中国女排等人物形象,表现了人们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对国家,对生活的热爱。

  相传,在抗倭英雄戚继光重创倭寇的林墩战役即将结束的时候,有一个叫曹大金的部将,奉命在莆田这个叫“迎仙寨”的地方拦截逃敌,就在身负重伤的关键时刻,他擂起庙里祭祀用的社鼓,鼓励战士奋勇杀敌。附近的乡亲们听到鼓声后,也纷纷赶来助战,终于消灭了这股倭寇。后来莆田人为了纪念这次战斗,就把庙里的锣鼓作为一种娱乐活动,逐渐发展起来。

  莆田的车鼓在大约3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表演方式。大概是因为莆田的节日活动往往伴随着规模盛大的游行的缘故吧,他们一般是把指挥表演的大鼓放在一辆平板车上,边推边走,在行进中指挥队列的表演和音乐的节奏,“车鼓”的名称也就由此得来了。又由于这车鼓起源于战争,所以在过去一般是由男子来表演的,各个村的车鼓队还经常举行挑战赛,他们叫做“斗鼓”。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和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许多农村妇女也纷纷组成了车鼓队,与男子一较高低。在女子车鼓的发展过程中,她们又把公庙里的花伞加进车鼓表演,使它更加生动好看。近年来,女子车鼓队已经遍及莆田的乡村,她们又新发展出了许多舞蹈动作,使车鼓表演在男子的阳刚之气外,又增添了女性的英姿。

  莆田人的春节,既丰富热闹,又生动有趣。既有从过去流传下来的古代中原人纯真的快乐,又有结合当地地理环境所造成的一些变异,还有着莆田人独特的历史遭遇所铭刻下的情感记忆。在莆田过春节,不仅可以领略到新奇和惊喜,更能感受到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的博大和丰富。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10 莆币 +3 收起 理由
掌心化雪 + 10 + 3 感谢爆料!楼主是最棒的!

查看全部评分

莆仙牛评

不一定快乐 发表于8楼  查看完整内容

雾有点重哦,应该挑个晴好的天气来拍

东猫 发表于10楼  查看完整内容

为毛电视里播的地方感觉像是另一个很相似的星球,你们平时能看到这些玩意么?

本帖被以下专辑推荐:

147

主题

3504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莆币
82

原创先锋奖

发表于 2013-12-31 10: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雾有点重哦,应该挑个晴好的天气来拍

0

主题

281

帖子

3600

积分

黄金会员

Rank: 6Rank: 6

莆币
0
发表于 2013-12-31 12:5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为毛电视里播的地方感觉像是另一个很相似的星球,你们平时能看到这些玩意么?

1104

主题

11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9Rank: 9Rank: 9

莆币
35

原创先锋奖街拍达人奖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09:4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度巨献】莆田--沧海桑田的见证

中央电视CCTV央视 2004年走遍中国-福建·莆田纪录片 老视频 总共7集专题片


沧海桑田的见证[00_00_00][20131231-093154-0].jpg





[莆田]《莆田--沧海桑田的见证》

  [莆田]《莆田--沧海桑田的见证》

央视国际 2004年04月15日 16:11

  一千四百多年前,莆田的兴化平原还只是块海滩冲击荒地,木兰溪自西向东,横贯莆田中部,最后从三江口如兴化湾大海,把兴化平原分成南北两部分,即今天的南北洋平原,唐代以前的兴化平原溪海为患,每到雨季和大潮期,境内木兰、延寿、萩芦三大溪水暴长滔滔兴化湾海潮溯溪而上,直涌至上游二十多公里的灵陂,据《木兰陂志》记载,“方春夏交,湟涝奔腾,则四郊皆泽国也,若遇秋汛涛翻,则汪洋,四郊又斥卤也”。水过潮退后,大地一片荒芜,只生蒲草,不长禾苗。

  从唐代开始,中原移民为躲避战乱,南迁进入莆田,中原移民的到来不仅给莆田带来了生气,同时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和水利知识,面对莆田旱不能灌,涝不能排,有水无利的生存环境,先民们没有退缩,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要想水土养人,就要先治理水患兴修水利,唐建中年间,先民们先后在北洋的延寿溪上修建了延寿陂泗华陂,在萩芦溪上修建了南安陂,太平陂等水利工程。

  从唐代到北宋二百多年间,莆田的先民们不断的筑陂围堰,兴修水利,移山填海,围垦造田,使莆田人的生活、生存环境有了不小的改变,在南北洋平原上,开垦了不少可耕种的农田。

  但灾患,并未远离莆田人民的生活,由于唐代修建的水利工程,多以挡潮蓄水为主,工程不配套,功效有限。再加之横贯莆田大河木兰溪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和开发,溪两岸洪涝、潮灾仍时有发生,因此,治理木兰溪,变水害为水利,就成为溪两岸人民最迫切的愿望。

  这是莆田香山脚下一座不大的宫庙,庙供奉的即不是菩萨,也不是神仙,而是一位宋代为莆田人民治理木兰溪而献身的年轻女子——钱四娘。

  宋治平元年,钱四娘只身携资十万,来到莆田,在木兰溪上游,将军岩下的溪面上,开始筑陂围堰,经过三年的艰苦施工。大陂终于在1067年夏竣工,但由于陂址选择不当,刚建成的陂堰就被一场大洪水冲垮,三年的心血,一夕间付之东流,钱四娘悲愤不已,在筑陂处投水殉志,时年一十九岁,莆田人民感其恩德敬其精神,香火供奉至今不断。

  宋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王安石开始推行“农田水利法”同时在朝为官的莆田人蔡京多次奏请朝廷兴修莆田水利是年神宗渝淮蔡京之奏“诏莆阳协修水利”。侯官李宏应诏来莆田第三次筑陂,他在具有水利知识的高僧冯智日的协助下,找到了前两次筑陂失败的原因,“钱陂址地高溪窄,水量大,水势急,陂体无法抵挡山洪的冲击,因而决;林陂址在木兰溪下游离入海口近,海潮上涌时推力较大,因此陂体立足不稳,李宏、冯智日认真总结前两次筑陂的经验教训,细心勘察沿溪的地质和水情,最后选定木兰山下为新的陂址,这里溪面宽阔,洪水至此势以明显转缓,下游涌潮至此,力量也大为减弱是较理想的筑陂所在,在新陂的工程设计上,他们借鉴了许多当时先进的技术,并依据陂址的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工程施工工艺,他们精心组织,缜密施工,历经八年,终于在1083年,完成了木兰陂水利工程的建设。

  木兰陂工程,通过设在陂体两边的南北进水闸,把木兰溪水引向南北洋平原,灌溉南北洋万顷农田,使莆田的农业、种植业有了跨越式的发展。

  作为木兰陂工程的配套工程,还在南北干渠的下游修建了长达三百多公里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河道、沟渠,这些沟渠通达南北洋平原近一百四十个村镇,不仅解决了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用水,同时也解决了南北洋人民生产、生活所需的交通和运输问题。

  木兰陂工程的修建,使木兰溪水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这给后世莆田农业、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兴化平原的持续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一千四百多年来,莆田儿女不断的与海争地,围垦造田他们一亩亩、一块块的渐围渐垦,把兴化平原这片过去只生蒲草,不长禾苗的海滩冲击荒地,改造开发成了天不能旱,水不能涝,潮不能浸,土地肥沃,灌溉方便的万顷良田。 今天的兴化平原,已有四百六十多平方公里,是莆田的粮苍和聚宝盆。这是莆田塔斗山上的天中万寿塔,这座宋代修建的航标塔,古时位于海滨,今天以从海滨后退了近十公里,成为莆田人民围海造田的历史见证。

  今天的这一切得益于木兰陂工程,得益木兰溪丰沛的水利资源。是木兰陂工程,使木兰溪变害为利,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莆田儿女。现在的木兰溪两岸,成片的荔枝叶绿果红,山坡上遍野的龙眼享誉四海,枝头上金黄的枇杷,田地里翠绿甘蔗丰收在即,一派富足美满的田园风光

51

主题

500

帖子

249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莆币
38
发表于 2013-12-31 09:43:14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莆田味啊

191

主题

1151

帖子

8363

积分

白金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莆币
46
发表于 2013-12-31 09: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海桑田 对于渺小的人类 根本不值得一提

1104

主题

11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9Rank: 9Rank: 9

莆币
35

原创先锋奖街拍达人奖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09: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度巨献】莆田--妈祖和她的故事


中央电视CCTV央视 2004年走遍中国-福建·莆田纪录片 老视频 总共7集专题片


妈祖[00_08_02][20131231-093202-0].jpg





《妈祖和她的故事》


 1000多年前,在莆田的湄州岛上,有一位善良的少女,她救助着波峰浪谷中的渔民,关爱着默默无闻的生命。千百年来,民众的景仰、帝王的册封,使她成为中国的海上和平女神,她就是被后人尊为“妈祖”的林默娘,走进妈祖的故乡,您将了解这块土地的历史,倾听妈祖的传说。


  莆田市位于福建省沿海中部,是中国著名的侨乡。这里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发祥地,是中国人对于女性奉为最高地位“天后妈祖”的诞生地。这里流传着很多妈祖显灵的传说和神话故事。这里沿海的渔民供奉祭祀的是被人们奉为中国海上女神妈祖。

  莆田湄洲系海滨孤岛,据历史记载,唐、宋时期岛上无人读书,民智较差,岛上居民除了务农以外,就依靠下海捕鱼,航海作业为生。在这种自然经济占支配地位,科学技术文化水平相对低下的情况下,当时岛上居民最大的愿望就是在生活上自给自足,安居乐业,祈福平安,自求多福。妈祖信仰也就是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产生的。湄洲屿居民信赖妈祖,崇拜妈祖,传播她的拯危救难,济世救人的事迹,为她立庙供奉,定期祷告致祭,祈求继续保佑他们平安过日子。
  妈祖信仰从产生至今,经历了一千多年,作为民间信仰,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其他民间崇拜所不曾有过的。历代皇帝的崇拜和褒封,使妈祖由民间神提升为官方的航海保护神,而且神格越来越高,传播的面越来越广。由莆邑一带走向五湖四海,达到无人不知,无神能替代的程度。
  从宋代开始历经元、明、清几个朝代,前后对妈祖进行了36次褒封,并列入国家祀典,进行春秋祭祀。因而民间对妈祖的信仰愈加固定,“海神”的地位愈加牢固。
  千年来,在莆田民间保留了不少有关妈祖的民俗,反映了妈祖信仰的具体特点。其信奉礼俗及妈祖的言行、品性等逐渐被民间吸收,形成许多俗例。

1104

主题

11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9Rank: 9Rank: 9

莆币
35

原创先锋奖街拍达人奖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09: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度巨献】莆田--南少林寺探秘

中央电视CCTV央视 2004年走遍中国-福建·莆田纪录片 老视频 总共7集专题片


南少林[00_10_34][20131231-093214-1].jpg




[莆田]《南少林寺探秘》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唐王李世民与隋朝叛将王仁则在黄河岸边展开了一场激战,李世民幸得少林寺十三棍僧相救。事后,李世民嘉其破救驾有功,封昙宗和尚为大将军,并允许少林寺养僧兵五百。  

相传,唐朝初年,福建沿海海盗猖獗。李世民又派少林寺十三棍僧之一的道广和尚,率五百僧兵前往福建协助官兵平定海盗,后来,五百僧兵便留在福建,建起了一座少林寺分寺,这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南少林寺”。从此,嵩山少林寺与福建南少林寺,一南一北,遥相呼应,弘扬禅宗佛法,广度有情众生,而源于嵩山的少林武术也随着南少林寺的建立,得以在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  


然而,一千多年后,河南嵩山少林寺依旧香火不绝,武风昌盛,而那座历史上同样威名显赫的南少林寺却突然神秘地消失了。尽管后世无数的寻访者踏遍了福建的山山水水,却始终找不到南少林寺的任何痕迹,那么,传说中的南少林寺是否真的存在过?它又在哪里呢?  


1986年,福建省莆田市突然传出一个惊人的消息,他们在荔城区西天尾镇的一个山村里意外地找到了南少林寺的遗迹。消息传来,立即在海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也令这桩沉寂了二百多年的历史谜案突现曙光。  


从考古学的意义上来说,这口石槽无疑是重要的,然而把它作为证明这里即是南少林寺遗址的证据显然分量不足。  


于是人们开始向另外一口石槽上寻找答案。在这口体积略小的石槽上刻有僧继言造和北宋英宗的年号,显然,石槽同样是北宋时期的僧家用物。但是表明石槽用途的铭文却令人大为疑惑,“诸罗汉浴煎茶散”,这颇似某种药剂名称的字样又是什么意思呢? 


虽然石槽的用途仍然是个未解之谜,但如此多的石槽以及石槽上的铭文,已经足以令人们确信,林山村附近历史上一定存在过一个规模较大的寺院。那么,它会不会就是那座神秘失踪了的南少林寺呢? 


1990年1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福建省考古队开进林山村,开始对这片遗址进行长达五个月的大规模发掘。很快,一大批深埋地下的文物重见天日,它们传达出的信息充分印证了人们的推测。  


考古队的发现证实这所寺院与传说的南少林寺无论在建立还是延续的时间上都完全吻合。不久,专家们又在遗址附近发现了许多古代人使用的练功石和大规模习武的遗迹。  


至此,所有的证据都无一例外地指向同一点,这片遗址极有可能就是被毁弃的南少林寺。  


然而,随后出土的一块唐代末年的石碑却又令众人大失所望。石碑上的字清楚地表明这所规模宏大的寺院名为林泉院,而不是人们希望中的南少林寺。但失望之余,有一个细节还是引起了考古专家的注意。关于林泉院当地史志上竟然也找不到任何记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林泉院与传说中的南少林寺又有什么渊源呢?  


根据近现代一些文献著述中记载,南少林寺被焚毁于清朝康熙年间。而新发现的林泉院也是废毁于清朝初年,两者的时间为什么会如此吻合?如果说南少林寺因为反抗清廷而不被记入史籍,那为什么当地史志中也未见关于林泉院的记载?难道说这仅仅是某种吻合?林泉院会不会就是传说中的南少林寺?专家们做出这样一个大胆的假设。但是,相关的证据在哪里呢?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南少林武术。  


天下功夫出少林,而南北少林的武术却有着巨大差异。中国武术自古就有南拳北腿的说法,而据说南拳大多源自南少林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南拳的功法可以部分地体现出南少林武术的特点。就是腿法较少,而手法多变,动作刚猛有力,讲究肘臂的坚硬和桩步的稳扎。从南拳与北腿的较量中,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特点。  


在林山脚下的江口镇卫生院,专家们终于有了一个重大发现,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骨科医生向人们展示了几本他家中祖传的南少林拳谱。  


虽然由于成书的年代比较久远,书页早已被虫蛀得千疮百孔,但是,书中朴实而传神的图画和文字依然清晰可辨。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其中一本拳谱绘制的正是久已失传,海内外武术界至今仍在苦苦寻觅的南少林绝技之一点穴法。这套拳谱的发现,无疑成为证明林泉院就是南少林寺的重要物证之一。而更加让人意外的是,这位拳谱的主人竟然轻易地解开了困扰许多人的林泉院石槽之谜。  


“诸罗汉浴煎茶散”的秘密终于解开,但问题是,既然石槽是疗伤用的,那至少说明当年习武的僧人一定为数不少,否则,和尚们又何必大动脑筋,费神费力呢?  接下来的证据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推测。在另外一口石槽上,清楚地刻着“本院僧兵永其津其合共造”的铭文。  


众所周知,僧兵并非一般习武的和尚,而是一种特殊的武装组织,据专家考证,历史上也只有少林寺才被允许拥有僧兵组织,也就是说凡是僧兵一定出自少林寺,那么,林泉院的石槽上为什么会公然刻着僧兵的字样呢?毫无疑问,林泉院即使不是南少林寺,也必然与少林寺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  


但是,事情并非就此划上句号,专家们又重新深入林山村访问村民,希望能找到更为直接的证据。  


流传于民间的五百僧造反的传说,不久,便得到证实,人们在发掘的遗址中终于发现了林泉院被火烧的有力证据。  


地面火烧痕迹的发现,使南少林寺的发掘工作终于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也使这桩沉寂二百多年的历史谜案终于真相大白。  


1991年9月,莆田南少林寺遗址论证会召开。与会的国内众多专家、学者一致认定,林泉院就是南少林寺。1992年4月25日,莆田市人民政府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将南少林寺遗址研究成果公之于众。1998年一座新的南少林寺在原址上重新建立起来。  


被历史积尘湮没二百余年的千年古刹终于重见天日,而作为南少林寺主要特征的南少林武术也重新发扬光大,名扬四海。









1104

主题

11万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9Rank: 9Rank: 9

莆币
35

原创先锋奖街拍达人奖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1 10: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度巨献】莆田--古老的莆田戏

中央电视CCTV央视 2004年走遍中国-福建·莆田纪录片 老视频 总共7集专题片

莆仙戏[00_00_11][20131231-095900-0].jpg





[莆田]《古老的莆田戏》


  在莆田市城郊,有一条不大的老街,老街的路旁有一座富丽堂皇的古庙,叫做瑞云祖庙。瑞云祖庙里面供奉着一尊神像,这尊神像既不是观音也不是佛祖,他长得眉清目秀、面红如丹,可是,嘴上却画着难看的螃蟹,显得十分奇特,他是何方神灵呢?

  海青,是唐玄宗时代的闽中乐师,他自幼天赋异禀,精通百乐。传说,在他小的时候,曾有神人算定他日后必会进宫为皇帝效力,担心他太俊秀了将来扰乱宫闱,就趁他熟睡时在他脸上画上了螃蟹。后来雷海青果然被酷爱音乐的唐玄宗请至长安,成为一代宫廷音乐大师。安史之乱时,雷海青不幸被俘。在安禄山的庆功宴上,他宁死不肯奏乐,并用琵琶怒击安禄山,最后惨遭杀害。为了纪念雷海青的忠心殉国,同时因为他曾把盛唐长安的歌舞技艺带回到了偏远的福建老家莆田,因此这里的梨园子弟就一直把他尊为戏神祖师了。

  那么为什么把雷海青称为田公元帅呢?传说有一次,一个莆仙戏班出海演出突然遭遇风暴,危急时刻,雷海青在天空显灵救了大家,当时他帅旗上的雷字被云彩遮挡,只剩下一半田字,因此就被人们盛传为田公元帅了。直到今天,每一个莆仙戏班,都有自己的祖师神龛供奉着雷海青,而像雷海青那样品格高洁、演技超众,也成为千百年来莆仙戏艺人做人做戏的行为准绳。

  莆仙戏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古老剧种,有关它的故事还有很多。古老传说的真伪今天已是无从查考了,但莆田人能歌善乐的历史在史书典籍中能够找到翔实的记载。佛教汉文大藏经《景德传灯录》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唐福州宗一大师“南游莆田,县排百戏接迎”,也就是说,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莆田已有了规模浩大、载歌载舞的百戏表演。百戏包括木偶、 打球、走绳等杂技及歌舞。这些百戏,正是孕育戏曲形成的胚胎和摇篮。在今天的莆仙戏中,不难看到远古百戏那神秘的踪影。

  莆田有一种唱腔曲牌与莆仙戏完全相似的木偶戏,别看木偶个儿小,身份却不低。自古以来,莆仙戏就称小小的木偶为“戏兄”。如果两场戏在同一地点、同时演出,莆仙戏必须让木偶“戏兄”先开锣,然后它才能开场演出。不仅如此,莆仙戏的表演也同样有趣。

  莆田能够留存下这么多古老的文化,和它的历史传承有关,更得益于这里的地理环境。莆田地处偏远的海疆,历史上远离中原战乱,背山面海,环境相对封闭,外来的影响相对较小,许多传统古制得以传承沿袭。被戏剧界称为“中国第一戏”的《张协状元》以及其他一些古老曲目,在莆仙戏中上演了不知多少年,如果不是上世纪20年代《永乐大典》13991卷在伦敦重现天日,也许直到今天,也没有人知道它的真正价值。

  在福建省艺术研究所里,保存了8000多册莆仙戏的古老剧本,5000多个传统剧目。如此丰富的收藏,在中国乃至世界戏剧史上也是极为罕有的。在莆田民间学者们还发现了比《张协状元》更古老的目连戏。莆仙戏作为古老戏曲的活化石、活标本,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同。

  在莆田,尽管今天生活节奏加快,有了各式各样的娱乐方式,但人们对古老的莆仙戏始终是情有独钟。只要戏班的锣鼓一响,人们就纷纷从家中搬来椅凳,涌向戏场。“空巷无人尽出嬉,烛光过似放灯时。”“相呼入市看新场”这是宋代莆田诗人刘克庄对那时众人看戏盛况所作的生动描述。而今天,每逢喜丧事,请上一场莆仙戏,让乡亲邻里们热闹一番更是少不了的礼节。莆仙戏已经成为莆田人生活中不能割舍的组成部分。

  莆田人对莆仙戏如痴如醉的眷念,与莆田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关。历史上由于中原战乱、北方士族纷纷南迁,来到远在东南海疆的莆田,他们带来了中原的文化也带来读书出仕的传统,因此自古以来,莆田人就对阳春白雪的高雅戏曲喜爱有加。目前,莆田经常组织民间剧团的百团汇演,通过评比提高各表演团体的演出水平,以保证莆仙戏的艺术魅力千年不衰、历久弥新。

81

主题

1407

帖子

6514

积分

白金会员

Rank: 7Rank: 7Rank: 7

莆币
62
发表于 2013-12-31 10:3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央视的纪录片是做的最好的
发帖爆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