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大谢天云洞洞仙护佑, 去的时候跟回来的时候风雨交加,到达目的地,雨停转阴,山林经过雨水的冲刷,显得清新,带有一层薄薄的阴云,石缝间的流水和石洞的积水构成一番别样的景致,一览万里鸟瞰平野,梯田小径,远处有海,还有依稀可见的风力发电风车,不能再说啦,怕大家受不了啦……这个景区很给力,山外有山,景中有景,百转千回,不收门票,暴强力推荐啊! 百科一下:埭头天云洞 车到莆田县埭头镇温李村,大蚶山就象一道大石屏,横亘在我们眼前。其主峰天云巅,山高海拔398米,山巅有两块巨石,宛如两扇蚶贝,我想,这应该便是“大蚶山”山名的由来。据说在东海浩渺的烟波上,此山也依稀可见。时值初夏,天气阴雨,但见青山云涌,如波似浪,时而吞没了部分山峦,景色的确迷人。难怪史载:清朝名士李光荣曾标其景为“蚶山春树”,为莆田沿海十景之一。天云洞就在天云巅上。 我们拾级而登,来到半山亭。这里建有戏台,今天已挂好帷幕,准备下午演出。往上石级显得窄些,几只容两人一上一下而过。山势虽宏大,但石径曲折,攀登至“龙喉”处,巨石扼守此处,真如咽喉要道。石上刻有今人所书“云海仙踪”四个大字,转向天云洞的一面有林井心先生所题石刻:“到眼海天成独秀,上心家国最堪思”。山岩屡经风化,形成一个巨洞,这便是天云洞了。洞里十分幽深,刚才攀登时满身大汗,到此但觉浑身清凉,确为避暑胜地。洞有一小径通向鳌峰岩,出得洞来,放眼四望,视野开阔,但见松涛起伏,山石嶙峋,近处有观音亭、孔子殿、通明殿、仙公洞、同道寺诸亭台楼阁,飞檐重瓦,依山而建。远处还有许多怪石,满眼青葱翠绿;再往下望,埭头一带的风光尽收眼底。真是“天开红日苍松茂;云涌青山古洞幽”。 主人陪我游览了天云洞处的诸殿宇,只见孔子殿系旧迹,有保留完好的楹联石刻,其中如“海内文章臻化境;空中楼阁驻仙踪”和“书藏石室云封洞;仙在琼楼月满天”等堪称佳构。通明殿即“上帝殿”,俗称“天帝殿”,“岩石巍峨环玉阙;天云瑞彩绕仙阶”等保存下来的旧楹联省去我描写此殿的许多文字。殿有拓建,新刻今人林祖韩先生的“鹭峰屏照蚶山景;金闾宏开玉帝威”一联也颇切此殿。仙公洞是莆、仙、融(福清)、惠(惠安)等地群众慕名前来乞梦的名洞,香火繁盛。稍后面为佛寺同道寺,主人告诉我:这里盛传“仙佛斗法”的神话故事,据说佛后来退居此处,满山还留下许多斗法的遗迹,形成“三十六碟”、“十八跳石”、“石鱼鼓”、“石磬”等景观,我想,应该是这些怪石使人遐想而编成的故事吧! 天云洞山青水也秀,晚唐著名诗人罗隐曾惊叹“满山皆秀”。这里有“致雨龙池”,相传系南宋幼帝与丞相陆秀夫南奔过莆时所留遗迹。新建有“天云”、“佛岭”、“东方”、“近天”四个水库,波光粼粼,俨若天池。山水秀美,引得文人骚客纷纷前来,所以这里有罗隐居留处“隐洞”、清初邑陈恒山携妻带儿在此吟读课徒的“恒山草堂”等遗址。
自然景观,先睹为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