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一古桥重现圣旨碑文!清代就有招投标、还有监理
位于木兰溪北岸的仙游县盖尾镇石马村有一座全石结构的石马桥桥全长190米,宽2米有18个桥墩,墩高8米,跨径10米它本来是座宋代的古桥因为洪水冲刷几百年来多次重修重建石马桥
几年前,仙游文史工作者游心华先生在桥墩上发现了一块圣旨碑,可是无法靠近。今年12月1日,他组织了一批爱好者“探险”,终于看清了碑文,揭开了许多鲜为人知的趣事。
石马桥前后修缮30余次
不同年代的修桥碑近20方
历史上,石马村是莆仙来往必经之路。仙游山区大量的杉松杂木和板材、毛竹和竹制品、山货出山,榜头、盖尾一带民众的生活生产必需品进山,都要经过这里,石马村至今还留有古渡头、古石街。
史料记载,高峰时,石马村拥有近百艘溪船、近200名熟练船工,成立了行业组织溪船社。为解决南北通行,南宋兵部侍郎、仙游人陈谠告老返乡后,于嘉定年间(1208年—1224年)倡建石马桥,成为连接木兰溪中游仙游两岸的唯一石桥。
石马桥
但因为木兰溪经常洪水暴涨,桥被冲坏,历代都有重修重建。据清乾隆《仙游县志》记载:石马桥在县东,往郡孔道,宋嘉定间陈谠命僧师杰同募建,上覆以亭。元末石桥毁于水,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僧方石募资重修。后屡次重修,加上2009年后的几次重修,已经超过30次了。至今石马桥两端仍立有近20方不同年代的修桥碑。
这次发现的圣旨碑就是其中的一块。
石马桥上的圣旨碑
圣旨碑为何“立”在桥墩?
原来是被修桥工人移走
据仙游县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次发现的石碑是清光绪重修石马桥圣旨碑,石碑通长291厘米,通宽34厘米,碑额刻有“圣旨”二个大字。
本来修桥时,碑一般是立在桥头,令人费解的是这碑砌在桥北第二个桥墩的西边,离桥面近3米,离河面也有7米多高。为什么碑会被立在这个地方?
石马桥
经过进一步的考证得知,石马桥原来有18个桥墩,1958年被洪水冲毁3个桥墩。1959年仙游县人民政府拨款在一个月内迅速修复,盖尾公社社长黄明作作赋并刻碑立在桥头。但就是这次重修,施工方把立在桥头的一座清光绪年间的“修桥圣旨碑”拆下,加工并砌在桥北第二个桥墩的西边(就是现在看到的位置)。
因为碑文残缺不齐,又很模糊,许多文史爱好者多次进行拍摄,但是苦于距离太远,拍摄角度不佳,无法拍到清晰的碑文内容,只能望洋兴叹。直到2021年12月1日,游心华先生召集数位文史爱好者再次踏勘石马桥。他们利用登山绳索下到船形桥墩上的狭小平台上,对碑文进行近距离拍摄,终于读到碑文内容。
利用登山绳索下到船形桥墩上的狭小平台上,对碑文进行近距离拍摄
清代有招投标、还有监理
两任知府三任知县督造
这次发现圣旨碑有很高的文史科考价值。
据碑文可知,石碑刻于光绪丁亥年(1887年),为纪念修桥竣工而建。这次修桥耗时4年零3个月,花费金钱1400万。由两任知府三任知县亲自领导,招集专业工匠作工程造价评估,并进行“投招标”,工程由中标单位垫资,并请“监理”监工(撰写碑文者兄长),施工方为怡山长庆**(福州西禅**)住持微妙**和他的弟子性来。
这次修桥工程量巨大,有修补、增高、新建,并加固桥基、建筑桥头保护坝、设立栏杆。可见在这次修复前,石马桥已是残破不堪,几乎不能用了。碑文开头提到“朱公乾隆谕令修造”,应该是回顾乾隆24年(1795年)时仙游县令朱孔璋奉谕主持修建石马桥的历史,强调修桥的必要性和强制性。
圣旨碑
石马桥体量巨大,每次修建都是项浩大的民生工程。所以,碑文提到了乾隆的谕令,府县两级主官的主持,各种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体现重大民生工程的战略性和公益性。
仙游博物院工作人员说,这块石碑残件的重现,填补了文史界对石马桥研究的空白,是研究仙游古代交通的实物依据。
来源丨海峡都市报莆田新闻
好多都是清朝年间的 {1-134}说了那么多,仙游不还是莆田管辖的嘛 有很高的文史科考价值{:face_075:} {:pfw5:} 现在古桥都越来越少了 现在这个桥也太窄了点 一直修修补补 为啥修葺一次就要立碑一次{:face_048:} 很有历史意义啊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