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6个莆田人,就有一个人在做鞋!
4月9日,在莆田市安福电商城内供应链平台举办了一场活动。全市众多鞋企到场,探讨联合创牌以及相关议题。现场,企业家们献言献策,也有不少问题浮出水面。莆田现有鞋企4000多家,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达50万人。2018年,鞋服成为莆田市第一个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当前国际形势下,外贸订单减少、物流等要素成本增加。这对莆田市的外贸出口企业,特别是对订单量占全市出口量60%以上的外贸鞋企提出了新挑战。
据业内人士反映,受疫情影响,许多外国客商提出订单延期交付甚至取消。不少中小微企业因订单排期需求,前期购置了大量原材料,退单导致无法变现,同时还要面临人工、租金、水电等成本费用,资金周转压力巨大。部分企业靠着年前的订单还能维持正常生产,但对于何时可以出货回笼资金、何时可以接到新订单实现可持续生产,心里没底。
3月27日,莆田市市长李建辉主持召开政府常务会议时明确指出,鞋业是莆田的当家产业、民生产业,当前做好鞋企工作,对坚定发展信心、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意义重大。
3月,在去年9月出台《稳鞋企促升级新十条措施》的基础上,莆田出台《稳鞋企促升级补充十条措施》,鼓励企业出口转内销、转电商、转理念,开拓更多的销售渠道;同时,鼓励企业开展品牌建设,加快产业升级和半道超车,乘势逆袭,变“危”为“机”。
一方面,政府精准施策,释放共克时艰的信号,做好企业的坚实后盾。莆田市设立鞋业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30亿元,用于投资提升鞋业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水平的创新型企业、平台项目。
莆田市商务局副局长郑玉礼介绍说:“我们将通过互联网+,引导企业采用线上展览+样品或电子会刊的模式代替线下展会。一旦国外疫情有所缓解,将组织产品到国外展示,通过网上贸易与实地展示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吸引国际买家的订单。”
针对莆田地区的出口产业结构和当前形势,3月26日,莆田市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福建分公司签订协议,创新推出运前信保产品,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政府支持鞋类企业积极参保,对企业实际缴纳保费的60%给予支持。希望通过此举,为出口订单系上“保险带”。
另一方面,莆田鞋企积极开展自救,寻求突围之路。
出口转内销,是莆田鞋企的务实选择;转产口罩、防护服也成为部分鞋企的权宜之计;而更多的企业,以轮流放假、缩减费用等“节流降本”的方式,在行业的寒冬中与员工抱团取暖,一起等待回暖之时。
梳理此次莆田政企联手应对当家产业“大考”的做法,可以总结为“政府给力、企业努力”八个字。信心比黄金重要。莆田鞋业从业者也坚信,“这关一定能挺过去”。
但把眼光放更长远些,莆田鞋企能做的似乎还有更多。
事实上,疫情期间,机器替代、刚性需求以及电商模式已经成为市场需求的新特点。这一点,对众多行业都适用。对于莆田鞋企来说,如何及时把握这些新变化与新趋势,加快转换“赛道”,从设计、技术上对产品进行再造,以提供适应新市场特点的产品和服务,在疫情过后实现弯道超车,值得思考。
占比很大
市长都说了。。。鞋业是莆田的当家产业,民生产业。。。 可惜没有什么知名品牌啊,泉州晋江好几个 全是鞋厂啊
遍地的鞋厂。 匡威的不是安冒产??? 匡威A货图片赶紧删了 外贸难搞啊现在 首先排除我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