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挂东南枝 发表于 2019-6-24 08:38:21

场面震撼!莆田神秘的少数民族村变成一片废墟,300多人将.....

本帖最后由 自挂东南枝 于 2019-6-24 08:38 编辑

莆田市内居住有汉族、畲、壮、苗等33个民族,据2011年的数据统计,莆田少数民族以回族居多,共26488人;畲族次之,共4150人:土家族138人,蒙古族130人。其余如藏、苗、彝、壮、侗、瑶、黎、高山、水、傣、白、纳西、京、朝鲜、布依、满、达斡尔、俄罗斯、佤、怒等都在百人之内。回族以仙游度尾蛎山村和涵江白塘双福村居多,各有2000多人。而畲族则多散居常太镇,蒙占族多数在枫亭镇。目前,这些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汉族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了。

http://static.bbs.0594.com/image/hrline/3.gif
西天尾渭阳村是莆田畲族人员聚居地,居住有70多户、300余名畲族人,渭阳村,原名“围庄” ,他们的祖先明代时来到莆田,现这一畲族钟姓分支经历了从常太镇到白沙镇,清中期时迁徙至渭阳村,在渭阳村定居已数百年之久。畲族文化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她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尤其是妇女的发饰,以凤凰为原型,独具一格。他们信仰钟馗,系中国民间传说中降妖除魔的神灵,他们不吃狗肉,祖祖辈辈与狗和睦地相处在这片土地~
渭阳村的村民热情好客,和他们的沟通交流没有障碍,一言一行中都有着莆田人共同的传统特色。

当时就听说了莆田大学城的规划,渭阳村亦在拆迁之内,内心感到无比的遗憾,家门口的畲族风情再也见不到了….
时隔经年,再次来到这里,随着莆田大学城建设的推进,原本小山村的安逸宁静被打破,现在的渭阳村到处都是瓦砾土堆、残垣断壁。


一座座教学楼,实验楼拔地而起。一些还未拆掉的小房子似乎翘首以盼他们的主人回来。


周围的房子都拆了,村民亦举家迁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土地庙,在默默的守护着渭阳村,就像当年村民守护它一样。

(拆迁前后对比照)
施工队伍忙忙碌碌,很多高楼纷纷挂上了“封顶大吉”的字样,这一片土地即将迎来新的辉煌。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即将带着他们的求学梦,来到这片深情的土地。



这些仅存的大海报,依稀能让人回想起“三月三乌饭节”的热闹。注释:“三月三”,即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畲民们云集宗祠,自晨至暮,对歌盘歌,怀念始祖,并炊制乌饭,故又称“乌饭节”。 这是畲乡人民的传统节日,在中国畲乡景宁节日期间,畲民们云集乡村,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并采撷乌稔树叶,取其嫩叶汁浸糯米炊制乌饭,款待宾客,以驱邪祈福。我深感遗憾,这么特色的民族风情,我从来没参加过,以后也只能看照片回味了。




民族之魂,文化之根。为了莆田大学城的建设,渭阳畲汉人民举家搬迁,为莆田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为了更好传承保护畲族文化,各级党委,政府非常关心少数民族的发展,已在紫霞山麓设计建设畲族风情园。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四散各地的渭阳畲族人民能重新聚集,就像他们的祖先一样,在这片土地扎根。



离开车轮滚滚的工地,隔壁的沁后村依然恬静,两个大妈望着残垣断壁的渭阳村,边洗衣服边聊着,沁后村亦在大学城拆迁规划之内,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也将举家搬进城里的安置房,和印象中的拆迁爆发户不同,大妈更喜欢这有天有地的老房子,对于即将的到来的拆迁没有丝毫期待。或许这句是他们内心深处的乡愁。


蓝天白云之下,九华山巍然挺立在村后,山脚下处处可见成片绿意盎然的树林,一座座古厝已经被高楼大厦取代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希望渭阳村民 “守住历史和希望守住乡愁”



“三月三,三月三
山哈人的节气
爸妈有交待
这日要记得”


回不去的伤 发表于 2019-6-24 08:54:02

为了一座城

无名指的微笑 发表于 2019-6-24 08:39:48

呜哇!!少数民族在莆田啊!

爽歪歪 发表于 2019-6-24 08:46:07

可惜以后看不到这个村了

whatisyou 发表于 2019-6-24 08:48:41

村民们搬迁到哪里去了呢

看透不说透 发表于 2019-6-24 09:27:41

9月要开学了呀

梅川酷子 发表于 2019-6-24 09:28:38

村民们该咋办

老男头的春天 发表于 2019-6-24 09:29:14

村里的总人口是300多吗

绿萝的守望 发表于 2019-6-24 09:34:59

记住民族魂

谢小禾 发表于 2019-6-24 09:37:31

好可惜啊!这个村子我还没去过!遗憾!
页: [1] 2 3
查看完整版本: 场面震撼!莆田神秘的少数民族村变成一片废墟,300多人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