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五十年代的移民,竟然住这么长的集体厝
莆田人民的大水缸,很多人都知道是东圳水库,风景秀丽,环境优美。当初艰苦年代修建水库的历史,估计许多人并不了解。水库周围的常太人民,为了水库的建成,舍小家顾大家,背井离乡移民的故事,是令人动容的。莆田常太镇常太村的下庄现在还留有一座座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集体厝,诉说那个时代的辛酸。第一次见到这种房子,有点惊讶,居然还有这么长的房子,当真是民间智慧的结晶。经过打听,才知道这原是常太移民的集体厝。我不明白为什么要建这么长,可能是因为新移民之间要相互照应或是其他历史原因吧。
除了震憾,更多的是好奇。集体厝运用了土、木、石三种建筑原料,一面条石外墙韵味十足。如今只有一小部分老人住在里面,但在那个时代,肯定非常的热闹。
长长的走廊伸向远方,斑驳的红砖柱子和二楼的木制阳台,偶尔还有老人进进出出,或许他们并不愿离开这生活过许多年的老房吧。
常太村下庄的集体厝,有的一排30多户,有的40多户,有的则有50户。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侵蚀,土坯房显得斑斑驳驳,有点寂寞又有点热闹。
靠山吃山的生活还是老人们喜欢的,所以还有些老人家住在集体厝里,只是越来越少;年轻人则出外谋生,剩下大部分的集体厝门窗紧锁,空空荡荡。
虽然历经半个多世纪,建于五十年代土木结构集体厝却依然基本保持着当年的建筑结构。
走在村道,到处清扫的十分整洁,良好的生活作风令人赞叹。
若想逃离城市的喧哗,这里或许可以寻得一丝宁静。
废弃的石磨和陈旧的编钟
小洋楼的崛起,与集体厝形成鲜明的对比,时代的发展,两种不同的风格在相互冲击。很多集体厝的居民都已入住这种小洋楼。对于这些库区移民来说,1958年既是他们忘不掉的一抹乡愁,也是他们开启崭新生活篇章的转折点。
懂了 庄边那边的也是很多的 我们华亭这样的房子多了去了 都事回忆 时代在进步,有些东西渐渐的就会消失 还有常太村坝头集体厝,有时间去拍下 历史变迁,土木石变钢筋水泥铝合金 怀旧啊 庄边镇黄龙村县到边上的集体厝有这个两倍长是我见过最长的老房子。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