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融创 澎湃涵江」莫失;莫忘----我的涵江
本帖最后由 听歌舞月光 于 2018-12-24 17:35 编辑莫失;莫忘----我的涵江 1985年的冬天,我出生在涵江三江口沿海的小村庄,至此开启了对涵江与生俱来的永恒回忆。涵江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是那么的熟悉,毕竟脚下的那片土地,是被称为故土的地方。
我出生的年代是涵江被多数人口口相传的“红头”年代,其实我做为一个地道的涵江人, 我还不太清楚“红头”这个属于涵江独有的绰号是如何而来的,可能因为我一直都是个历史学渣的缘故,所以对历史也不太考究吧。总之,那个年代有一些标志性的划时代意义的产物。 三十多年的时代变迁,光阴荏苒,这些都成为了一幕幕珍贵的画面,被雕刻在时光中,当记忆的潮水涌来,发现是如此得清晰,如此得历历在目,掀起回忆的浪花一朵朵。 宫下古街(盛产传统类工艺制作品,老涵江都懂得哈),两边都是木质门店铺,青石板路,实际我对宫下街道的印象是在我开始上初中的时候才有的,小的时候我都生活在村里,并没有机会去红头玩,只有每年春节去外婆家时需要在旧时的三门井附近中转做“红猴子车”(以前对三轮载客摩托车的口头称呼),匆匆地路过而有了一些些印象。 我上初中开始,宫下街道是去十四中上学的必经之路,记忆也变得开始深刻而清晰起来。早上的街道随着出门买早餐以及上班上学的人群而熙攘鼎沸,自行车经过青石板路发出的声音像一首悠扬的舞曲昭示着青春年少的欢快与闹腾。宫下大大小小的店铺我在三年的初中生活里每天经过2次,成为我日常生活画面里不可缺少的一帧。宫下当时的唯一一个百货,周末的时光,我们总是约上三两好友,去里面的书店打发时光,当然,那里面琳琅满目的商品,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是昂贵的,也是消费不起的,只能观望驻足,而没有购买的能力。日子飞快的过着,转眼到了高中,去了六中,便也不走那条古色古香的街道了。又忽而一夜春风吹来宫下街道改造的消息,记得青璜报上曾经有做过一期关于宫下街道改造的感想,学生们笔下的宫下记忆便蜂拥而至,雪花般的作品乘着记忆的翅膀降落在青璜报上,青璜报前身本是六中校报,后被涵江教育局升级为涵江区报,对所有涵江的学生开放。有不舍,也有期待,在新旧交替的时刻,矛盾和希望总是并存的。很快宫下便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涵江人民面前。旧时的宫下是一般什么样的景象也就慢慢地被人们所淡忘了。
闻名莆田的“49阶”正学门及孔庙,在那时被改造了,变成了如今我们所能看到的样子。当时我记得在49阶上方还有个涵江早期的剧院,实际记忆已经非常模糊了,那是我非常小的时候,我奶奶带我去那看过一次莆仙戏,可能年纪比我更大点的朋友对剧院会有更深地了解。涵江最具代表性的地标------“49阶”因为49个台阶得名,初中时候和同学一起爬“49阶”,我们开着玩笑说:“想考好,读好的高中,就得过七七四十九个槛呢。不然为啥这孔庙非得建个49阶在这。”记忆零落飘散,正如彼时的同路人如今各自散落在天涯。没有一成不变的风景,也没有永远一起相伴人生路的朋友。 说起涵江,还要说起那宫口河,沿岸繁华的水上交易,蜿蜒的宫口河如水上威尼斯般的魅力吸引了各色商贾,造就了一度摩肩接踵如清明上河图般的繁荣景象。古玩,小吃,工艺品等应有尽有。至于宫口河是何时改造的我也记不太清楚了,只知道改造后的宫口河到底是不一样了,静静流淌的河水,欲与何人诉说那前尘往事?我对宫口河的记忆源于我小学的时候经常和同学在教师节到来前一同相伴去商业城买礼品,总是骑车路过宫口河,而后去到商业城。彼时的商业城还是传统商业里的老大。商贩云集,对零售客人那是绝对的狮子大开口,除非你很会杀价,否则去商业城挑选东西意义也不大,有可能买的更贵了。那时候商业城的老大地位似乎是不可撼动的,记得好多批发精品和文具的。想当初的我们多么的单纯,一心想在教师节当天表达我们崇高的尊师重教之风,尽管那时候的我们都很穷困,也拿不出多少钱来凑份子,呼啦啦就能唤上十来人来凑份子,一个人也就出个2-3块,就能买齐语文数学两位老师的礼品,我记得我们那时候每年都去买。买的一般是台灯,风铃这类的礼品,然后再加贺卡和鲜花。单纯而朴素的学生时代,总能勾起一些记忆,都把自己给感动了,多少年过去,我再也找不回曾经的单纯天真和朴实了。那群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凑份子的好同学,也都四散在天涯,不曾再谋面过一次。 作为涵江的学生也不能不提那在记忆中带给我们无限美好的电影院。涵江曾经有2个影院,分别是破旧的工人影院和涵江圆圈前面一点的涵江当时唯一像样的新区电影院。那时候每年学校都有统一组织各个年段去看一两部电影,我记得初中时我们去工人电影院看的《十兄弟》,作为乡下来的没见过世面的孩子,我对电影院看电影的事还是很期待和满足的,可想而知,当时的物质和精神世界都是相当的贫瘠。高中学校升级去新区电影院。可能在我上高中时,工人电影应该也是残破不堪关停了吧?新区电影院当时的人气还是相当乐观的,记得高一时,《泰坦尼克号》上映票价走到了60一张,别问我为什么这么清楚,我当然是消费不起的,可是,我城里的同学有人去看了。那时,最期待的事情便是学校集体看电影的日子,浩荡的自行车大军穿梭在大街小巷,奔向相同的目的地——新区电影院。多少年以后仍然会怀念自行车年代的单纯与快乐,彼时那般青春景象在如今是很难见到了,在车水马龙的闹市,自己个骑个自行车都得小心翼翼,更别提上千学生一起骑行大街上。那时学校组织看的全是如《星球大战》、《后天》、《风暴》这类的欧美大片,那是我初次开启欧美电影的认知。果然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和以前农村小学里经常在学校操场露天放映的地道战这类影片是完全不同的世界。我才知道原来还有另外叫做电影的东西是如此得神奇和壮观。原谅我的年少无知井底之蛙。 过了一些年头,去了外面上大学,渐渐离开了涵江,对涵江的记忆也就停滞了,缺席了涵江飞速发展的这十年。听说后来新区影院没落到只能靠出租场地给那些乡村非主流类的流动舞蹈团来存活着。想着也不知道新区影院那地方变成啥样了,因为大学毕业后,留在了莆田城区,便也不在涵江许多年了。听说六中初中从中剥离出来变成青璜中学,听说十四中搬迁到涵江二中新址,十四中原址上建了个小区,而那一带曾经有些让人迷路的交错小巷也全都不见了,统一改造了,如今路过那一带,找不到任何关于原来的记忆的影子了,恐怕只有去往集奎的那个闸门(忘记名字了)还保存着原来的样子吧? 六中这一带的涵三路段倒是十几年没啥变化,一直是记忆里的样子,只是随着时间发展,更破旧了。倒是塘北那一带的开发越来越火热,如今过去,高楼林立,已然是城市繁华景致。有了全国连锁影院,有了沃尔玛,永辉,告别只有万家惠的时代。有了商业综合体,涵江人民也不用风尘仆仆看场电影也要跑莆田去。房地产开发的繁荣一定程度上让涵江面貌全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规划也更科学合理,有了更多的置业选择,人家说一个城市的生活水平如何,还真得看房市。 涵江的这十年犹如蓄势待发,曾经被誉为小上海,却一度因为电商对传统商业的冲击而有点颓势,随着房地产的拉动,涵江的水乡优势规划,又引来了涵江新的发展机遇。涵江的近十年是一幅沉沉浮浮,跌沓起伏的画卷,带给所有涵江人的亦是骄傲和期待,骄傲着涵江能重振小上海之雄风,期待着涵江旧貌换新颜后的撩人之势。涵江还有很多可供发展的处女地,如何保存好旧时涵江的特色文化,与现代文明不冲突,这是涵江人民所期许的和谐共处。 这就是存在于人民记忆深处的涵江,魅力无限,朝气蓬勃。如初生太阳冉冉升起,光芒四射。作为一个八十年代出生的涵江人,我内心由衷地想说:关于涵江––你的过去,我们莫忘,你的未来请亦莫失你独特的底蕴风采。
楼主写的很用心,写出了许多涵江80后的回忆。涵江最可惜的就是把宫口河红砖骑楼拆掉,把宫下,延宁许多老建筑拆掉,如果保存下来……可惜啊。 六中也是出了名的 {:pfw5:} 满满的回忆 {:face_075:} {:pfw8:} 樂在其中 发表于 2018-12-24 22:26
楼主写的很用心,写出了许多涵江80后的回忆。涵江最可惜的就是把宫口河红砖骑楼拆掉,把宫下,延宁许多老建 ...
是啊。这些是涵江最具标志的历史文化遗产。
85年的?也不知兄弟是哪一年入高中的,是不是一起经历了六中一级达标校评比啊。:lol 什么时候能写写仙游啊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