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白村一群尴尬的原住民 房子拆了七年依然没新家……
近20年莆田市区规模不断扩大,原先相邻的郊区农村都渐渐变成城区一部分,这是土地集约使用的必然。期间伴随了大量的拆迁安置。有些农村随着拆迁安置,很快变成市区一部分,有些则不见得那么幸运,或者准确说还得等到那一天的到来。溪白村位于龙桥泗华溪公园以北区域。这里地段得天独厚,毗邻市区最大的绶溪公园,有着极大的开发价值。很早开始这里的村民就加入拆迁户的大军。城北房价从5000涨到2万,按理应该最受惠的就是是这里的原住民,可就是在这一波的原住民中却有这么一群人活得挺惨的。为什么呢一起来看!
从九华大道修建开始,第一批的安置区很快就落实了,这也是幸运的一波原住民。
在九华大道与荔园路交叉的另外半边旧村,还保留着淳朴的民风。
村道进来500米,一排铁皮房显得十分眨眼,铁皮房门口都挂着红灯笼目测有10多户,全部都是7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居住。
上去打听才知道,原来他们不是福利院老人院的老人,而是土生土长的溪白村村民,老家被拆到现在7年,搬了2次家,都是住的是这样的铁皮房,因为老人因为年纪缘故,不方便找不到合适的租房。也不想耽误子孙就近搭起临时铁皮房就住下了,这铁皮可不比自己的老房子,夏天一到暴晒的铁皮非常闷热,冬天寒风吹进来也是各位刺骨。
老人从65-90多岁都有,都是一些不想耽误子孙的老人互相帮扶在一起。老人还感慨说到其实他们苦了一辈子了,现在为了国家继续把仅有的土地也都捐出去了。只是苦了孩子,很多20多岁的本地小伙子碰到相亲对象,人家都会说你家的房子到底在哪里,不知不觉熬到30多还没结婚的大有人在。何时是个头!?
跟老人交流一会儿,继续往村里走进去,这里跟莆田其他地方的农村没什么分别,村道变得狭小拥挤。随处可见帖子拆迁数字的红色标记。
没什么人气,很多人都外迁出去再找地方出租了。
都在盼着早点拆迁,早点安置,但是想想现在这安置,也是后怕,还不如不让拆。
从溪白新村一旁走过去,原先的家被圈了起来,要盖商品房。可商品房疯狂推进,安置房迟迟毫无动静……
如今城北房价都涨到2万,溪白的安置房还没建起来。
被圈起来的农田,农民们还在耕作着,也不懂会到个什么时候。
整个城北商品房疯狂扩张,高涨的房价都鼓了多少人的腰包,对应换来对这一波原住民如此冷漠,真的让人多少心寒。
做这里的原住民真的不好受。什么拆迁户陪多少套,只能希望这些人能尽快有个家吧……
我就是土生土长的溪白人,从小伙子熬到现在都成大叔了。 我也是溪白人,七年了,我的父母辈的都担心他们辛苦了一辈子,怕等不到住上自己家的安置房的时候 小编写得不错,我集赞兑换桃花 跟土条贤相比,统统都是巫山三峽中的小巫而己 万科白埕安置房也是七八年了!仍未动工!我不想骂谁,可不知道其他拆迁户怎么想? 给发表的人大大点赞, 可怜啊
楼主不说,真的不知道有这么久。一村人的幸福迟迟未到。。 感觉比乡下农村过的还简陋。。 本帖最后由 广告哈哈哈 于 2018-4-13 20:22 编辑
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铁皮房的 也是要找人说人情的,
铁皮房也有空调
不然没地方让你放铁皮房。
房子不赶快建,确实会影响所有人,不论年纪大还是小,都不方便。
对于找对象影响是一方面,不是最重要的,虽然房子正在建设,也是有房子的,结婚在酒店,这些结婚仪式都可以正常完成,主要是平时生活终究比不上住现成的自己套房好。套房是有价值的,不仅可自住更可出租出售。早拿到早好早安心。可惜已经不安心七年多了,再过几个月,八年的抗日战争都快胜利了。
最主要的影响是楼主拍的,是老人家没地方落脚。七年来,多少老人家见不到自己家的房子,不能在自己的房子里渡过晚年。也是一种遗憾。
summer.cl 发表于 2018-4-13 17:28
感觉比乡下农村过的还简陋。。
因为旁边就是两万一平米的高楼 没有对比就没伤害
为了建设,禁止翻新很久了,这边的房子都是几十年的建筑了
很多老人在低矮的租住土坯房里老去!太心酸,都是一个人或者跟老伴租住在一起。 不要以为拆迁就是土豪!一拆下来,多少个年头没有房子。与乞丐无样啊! 我们霞林都八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