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难忘,老莆田人的地瓜情怀!
N许子和在当今讲究养生的时代,地瓜是对身体有益的绿色食品,备受人们青睐。在青黄不接之时,有钱还不一定能买到它呢。
下田种地瓜也有学问
在我读小学时,地瓜是普通百姓的主粮。母亲为了补贴家用,把家里的谷子卖了一大半,地瓜便成了每天一两顿的主食。她怕我们吃腻了,就变着煮法让我们换“口味”:有时炒咸味地瓜,有时炖甜味地瓜,有时煮“地瓜粥”。尽管没有下饭菜,可我们吃得津津有味。逢年过节,还能吃上母亲做的“地瓜糕”、“炸地瓜丸”,那是我们当时的美味佳肴。
地瓜糕|网络配图
网络配图听了母亲的教诲,我站起身来,学着她顺势握着锄头,在田里松土、做畦。可我老是把畦做得蜿蜒曲伸。母亲看在眼里,上前教我运锄的技巧:要瞻前顾后,保持运锄直线,就能把畦做得直。
做好了畦,种下地瓜苗半个月后,我们小心翼翼地握锄除草:和畦告别的是草,留下的是茁壮成长的地瓜苗。又过了半个月,施肥、培土便拉开帷幕。施好了肥,我们用锄头把土培上。可我的锄头不听使唤,不小心时还让地瓜苗破了相。仔细看看母亲握锄培土,我豁然开朗,终于掌握了轻重得体的运锄力度,不伤幼苗了。
挑担卖地瓜沉甸甸的责任
进入农历十月,已是深秋时节,地瓜成熟了。我和社员们投入了轰轰烈烈的“战斗”,挖出了一个又一个大地瓜,真是一个丰收年!我挖出一个特大的地瓜,双手捧起,瞧了又瞧,它恰似胖娃娃,甜甜地朝我笑呢。
今年我家分到两三千斤地瓜,人人笑逐颜开。于是,母亲把地瓜分成三类:选好的准备出售;剩下大些的留着吃;过于小的用于碾地瓜粉。
平时,母亲用地瓜粉做“番淀糊”、“番淀羹”美食:每碗放入适量的地瓜粉,加些红糖,用凉开水湿透它们后,注入刚烧的开水,即做成“番淀糊”;将地瓜粉加水,搅拌均匀后再煎成饼,然后切成小条块,最后加入青菜煮成“番淀羹”。
它们也是清凉解暑的美食。除夕之夜,母亲以地瓜粉为配料,做了“肉片汤”、“鱼片汤”、“肉炸”佳肴。这年夜饭才有的三道菜,我们从年头期盼到了年尾……
更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和母亲一起去赤港卖地瓜的事。
我家离赤港有三里多的路程,那里住着几十户华侨。那一天清晨,我和母亲早早地吃了饭,每人挑一担地瓜,向赤港前行。我交换着肩膀挑,才走一里路,就被担子压弯了腰,气喘吁吁。母亲望着落在后头的我,放下担子,回来要帮我挑一段路。我看着她消瘦的身躯,心想:我要是连担子都挑不了,还算七尺男儿吗?我就笑着对母亲说自己能行。她拗不过我,只好往前走。我咬着牙,挺起腰,跟上了她……
网络配图
终于到了赤港,母亲叫我放下担子歇会儿。我如释重负,可肩膀还是阵阵刺痛,但我不敢掀开衣肩看,生怕被母亲发现。
我们挑起地瓜,挨家挨户地叫卖,每卖出一些地瓜,肩膀的担子就减轻了些。到了中午快1 点,我们的地瓜还有十多斤未“出手”。
而这时,我的肚子早已饿了,母亲说要给我买块5 分钱的饼充饥。我觉得饼太贵了,相当于要卖一斤地瓜。我便对母亲说不饿,马上挑起那剩下的地瓜,继续叫卖……
回到家,我狼吞虎咽地吃了两碗“地瓜粥”,觉得它今天特别好吃。母亲吃完饭,把卖地瓜的钱数了一下,有6 元多!
看着她把收获的喜悦堆在脸上,我笑了……
作者简介
许子和,笔名:追梦、许季,莆田人,教师。系莆田市锦江诗社、莆田市诗词学会会员。业余时间,喜欢阅读,且习作格律诗、散文。近两年来,40多篇(首)散文、诗歌发表于当地报纸。(来源:海峡都市报)
跟国外的土豆性质一样 莆田话就叫地瓜话{:pfw8:} 这么好吃的东西,当然要记得 地瓜干也是可以的 来来来。。前排卖埭头地瓜咯。。要的支我 地瓜饭好吃 地瓜丸子 好吃啊 以前的岁月记忆啊 喜欢吃地瓜干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