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江这个地方生活着一群“贵族”,他们是孔子的后代
在涵江,繁衍着孔子的一脉后裔。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孔子41代孙孔仲良从山东到莆田任县令,死于任上。孔仲良是清官,死时“一丝不储”,他的三个儿子没有盘缠返回原籍,于是留在涵江定居紫璜山,即现在涵江医院附近,南宋理学家朱熹认定并命名这里为“阙里”,俗名“孔里”,后于宋淳祐五年在此地建孔庙(1245年)。在涵江旧城改造后“孔里”这个地名消失了,孔家人现今则大部分住在石坊街。如今与涵江孔家有关的遗迹,只剩下正学门、泮池、壁水桥、四十九阶和一块下马碑。
如果你耐心看到最后,你就会明白为什么这样一个看起来毫无特色的地方,会是莆田市第一批重点保护的文物单位。
正学门
原位于紫璜山上的涵江孔庙曾闻名遐迩,它建于宋,兴于明,盛于清,历史悠久,几经修葺,几经毁坏,又得以重建,规模不断扩大,形成以大成殿为核心、多项附属建筑相配套、雄伟壮观的古建筑群。涵江孔庙这一古建筑群体中的核心建筑大成殿至70年代初还屹立在紫璜山上,不幸的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72年冬,被拆毁,仅剩现在的规模。
据史书记载,涵江孔庙的正学门是明成化年(1465年)兴化知府岳正所建,上挂两块匾额均出自道光乙未年间,一块上书“正学门”,一块上书“仰之弥高”。
泮池与璧水桥
踏入正学门,正中是一座小桥,称“璧水桥”(亦称“龙桥”), 璧水桥两边是两个泮池(亦称“龙眼”), 璧水桥象征教化不息,泮池则为官学标志。
四十九阶
四十九阶,顾名思义,即49级台阶,用长13尺2寸、宽1尺2寸、高4寸8分的49块条石砌成,一级高于一级而上,尽头是孔子石雕圣像。
至于台阶为什么是49级,与古代莆田士子"四九入场中五一"的科举故事有关。传说有一年莆田有51位士子入京应试,赴考途中有2人水土不服病倒在客栈无法参加应试,入场考试的仅有49人,其中有2人在做好自己的答卷后,1人以弟替兄,1人以侄代叔,分别用病号的姓名与笔迹答卷,揭榜时莆田竟然有51人榜上有名。东窗事发后,其他地方士子联名上告朝廷,朝廷为了平息各地士子的不满情绪,特地再次组织莆田士子单独进行复试,此时原先患病的两位士子也已痊愈,亲自赶来参加复试,结果莆田的51位学子果然个个满腹经纶真才实学,文献名邦一举成名。
过去,壁水桥通往四十九阶的甬道,是由51块长9尺2寸、宽8寸2分的条石铺成,与49级台阶相呼应,只不过这51块条石已不复存在。
过去没有深入了解过涵江孔庙的历史,这里石是石砖是砖,如今再看涵江孔庙遗迹,实为文献名邦的一个缩影,"地痩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实乃是莆田的从古至今的好传统,身为莆田人我为之自豪。
讲究到没一个细节,真的很棒
莆田还有这么个地方呀 孔圣之后。。牛逼 第一次知道涵江有孔子庙 希望能好好保护起来 厉害了 这么厉害 涨知识了 然而他们高考并没有加分。。。{:pfw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