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第一代博物馆:古谯楼——醉美乡音尽在其间
古谯楼是位于文献路中段,莆田地标性建筑,初建于宋代,后多经焚毁重建,距今有1100多年,是全省唯一、全国少有保存最完整的鼓楼。在民间有莆田的“小天安门”美称,她是莆田“兴化府”的象征,现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893年),兴化军知军段鹏初建,作为子城城门和门楼。绍兴六年(1136年)因火灾焚毁,知军刘登重建,并置更鼓刻漏于其上,故称鼓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因倭寇骚乱,又被焚毁。至隆庆五年(1571年)才重建,分守阴武卿书匾“壶兰雄镇”。现存古谯楼建筑物是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修建。嘉庆八年(1803年)重修的。莆田旧地图里许多昔日景点已经不复存在,她却依然坚强的挺着,经历五朝千年屹立位于市中间,确实不可谓奇迹。
https://imgbbs.0594.com/forum/201606/24/153218ty90ms9w6927tmy8.jpg
古谯楼为三层,平面长方形,长约50米,高约25米,底层基台石砌,保持宋代城阙形制,中开门洞,门上嵌“古谯楼”石额,马夔陛书;基台东西端突出成“凹 ”字形。二层楼阁为木质结构,重檐歇山造。面阔七间,进深五 间,斗拱 宏大,部分结构尚保留明末清初遗迹。三层周围有回廊,置砖石花式围栏;二、三层共有100根木柱。目前全省唯一、国内少有保存完整的鼓楼之一。
本帖最后由 若相惜 于 2017-3-2 16:35 编辑
古谯楼是单拱门结构,拱门有大块的石材拼接而成,好似拱桥的设计。二楼地板用大块的原木支撑再进行铺设。在墙壁上挂着鼓楼里醒目的字牌。
古谯楼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以漕运使杨克让奏请军治从游洋迁至莆田时知军段鹏所建。楼本为内城附在城垣上的月城(即子城)的城门楼,宋绍兴六年(1136)焚于火,知军刘登于城台上重建层楼,置更鼓刻漏于其上。明嘉靖年间(1522~1566)楼焚于倭乱,明隆庆五年(1571)郡守陈武卿重建时匾曰:壶兰雄镇。清康熙九年(1670)知府慕大颜重建,三十一年复火焚;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清知府卞永嘉重建,时于楼门洞南面的门额上画坎卦之象以制火;清嘉庆八年间(1803)知府马夔陛重修并书门额。今楼上还镶有一通嘉庆重修“天一楼”记的碑刻。“天一楼”为清代古谯楼的又一别称。
楼的后面原是北宋初尚书陈靖的宅第,后捐为莆田县都巡检廨,军治迁至莆田后,这里先后是宋代军署、州署、元代路署、明代府署,又易为明清卫署的所在地。署中有地方长官办公的正厅,正厅东有宋进士题名处的“桂籍堂”,小厅东有“清心堂”。宋代谯门内之东有回车院,是郡守任满寓居之处,宋绍兴十七年(1147)改为签厅。谯门之西,宋绍兴九年(1139)知军孙荩重建有中门,谯楼下之左、曾建有宣诏亭,谯楼下之右,曾建有班春亭,谯楼外的宣化坊之南,曾建有手诏亭。因此,原为子城城门楼的古谯楼,是历史上莆田作为八闽行政区之一的见证。
据载,宋绍兴六年(1136)在城台上就是依旧制重建的层楼。自汉至南北朝,各地城门楼多为二层或三层。隋代洛阳则天城门楼为二层。自唐至元,城门楼都是单层的。古代谯楼下部柱身很高,顶上仅小楼以备登临、了望、警戒之用。故莆田市谯楼实为城门楼旧制,又有唐前城门楼遗风。
多少年来,古谯楼经历风风雨雨,从古代到近现代,交通工具自行车也可以穿行,到现在保护起来,只能步行穿越,改革开放后的30年经历了步行街大修、十字街兴建等等商业环境的聚变。如今物是人非,后门打钥匙的老师傅还依然健在,他们都是时代的见证人,已经超过30年了。
https://imgbbs.0594.com/forum/201702/08/115200uka4ba2vos94aab7.jpg
https://imgbbs.0594.com/forum/201702/08/115159peir2wvcjlingcvm.jpg
古谯楼古时作为一座鼓楼存在,如今他在音乐的传播上继续发挥它的余光,改造成莆田第一座博物馆,陈列莆田传统乐器,还经常举办文艺十音八乐表演,可以说莆田醉美的乡音在这里久久不能散去。
全馆常年免费,不懂回头新博物馆会不会也这么来运营。
板砖规规矩矩的铺开。
登上2楼,前台设置一个导游处,有专人可以提供专业讲解,来带入更深入了解十音八乐所用的乐器。
整体原构:谯楼城台大体上仍是宋代原构,坐北朝南,高约5米,底边长42米,宽15米。东、西两端原有向南凸出的“伸手”3米一4米,今存1.5米,该型制是汉代雉门两观的残余形式,一如北京故宫午门。谯楼“伸手”的建筑材料与城台不一样,是后人增建的,何以如此,专家莫衷一是。楼的城台收分较峻,较之宋《营造法式》筑城之制相去甚远,当是本地人们独创。城台门洞前后之间上面架横梁,实为宋代规制。门洞构造不采用石拱券做法,而是在门洞两侧以条石层层相叠,逐渐出挑,顶部再盖以5米长石梁。门拱曲线是由三段弧线光滑地连成的三心圆弧线,这样,拱矢的长度比一般城门洞的拱矢短。城台南面立面中段收分也很特殊:城台与地面交接线为直线,城台上缘在平面上却呈向外鼓出的弧线,中点较两端鼓出0.2米,这样从城台下看谯楼时,透视规律使视觉上抵消了因长而大的城楼的重量感而产生的城台上缘下沉的错觉,这与古希腊建筑纠正错觉的方法真是不谋而合。
木构建筑:城台上的谯楼是木构建筑,原是无门窗、无隔墙的通透空间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柱子贯通上下两层,柱头无斗拱。整体木结构系抬梁结合穿斗结构的营造方法。梁架的纵向和横向结构刚度强,抗风、抗震、抗侧性好。斗拱数量较少,种类却多,且斗底均有假皿板,斗欹有颇,形式古老。脊桁下的一组斗拱中的拱身弯曲变化自然有趣。扎牵的尾部穿过柱身,许多穿过柱身后成为拱,起到插拱的作用,而使单步梁有较好的力学性质。
造型特色:古谯楼的造型颇具地方特色。屋顶采用中段高,两侧低的三段式坡屋顶。由于采用调节椽板在屋脊一端的高度的手法,使整体屋面形成优美的中凹曲面。上层山墙外出廊檐成为歇山顶,提高了建筑等级,造型也美。由于上、下两重檐之间的外圈是用小尺度的廊柱、栏杆石,给人外观上宛如完整的一层楼的感觉,夸大了上层建筑的外观尺度,显得更加高大壮观。而上层南面外廊石栏杆,以间为单位向外拱出,正与城台南墙拱出的弧形上下呼应,亦显出造型艺术的匠心所在。
古谯楼外观布局。常年有游客来这里查看乐器文物展览。
古谯楼上看来,十里长街文献路步行街还有十字街依旧是莆田最繁华的马路商业街。现在正值二月初,文峰宫的红灯穿在护栏上还未卸下,彩旗飘飘,车水马龙,鼓楼之上还有人在此帮人拨云见雾。
莆仙十音八乐既是莆田地区传统的民间艺民间说唱曲种,又是器乐演奏的乐种 。
“十音”又称“十番”,是一种器乐、声乐和表演的综合艺术,用十种乐器合奏而得名,分为“文十音”与“武十音”两种。
“八乐”是一种较古老的民间俗乐。“八乐”是以“十音”为基础,加进唢呐和锣、鼓、钹等打击乐,但不用云锣,其中有掌鼓一人,大小钹各一人,大小锣各一人,大吹二人,除了打击乐器外,另配有八人组成的管弦乐器伴奏队,故称“八乐” 。
2014年,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申报的莆仙十音八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十音八乐是莆田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文化瑰宝之一,只是现在年轻人不重视,觉得没有西洋乐器来的洋气时髦,随着我们国家对传统文化更加大的投入,相信以后这里面开发挖掘出来的潜力更是巨大,学一个乐器,陶冶情操是不错的选择。
{:pfw5:}{:pfw5:}{:pfw5:} 莆田的地标啊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