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O城到现在的地步,这个锅到底谁来背?
先说一下,楼主自己也是ECO城16#楼业主的,当初看着ECO城这么火热,每一次出来的广告语逼格都看不懂,于是也就屁颠屁颠的跑去买了。而且当初买的时候价格都快要7000了,现在这个价格都快可以买大市区一点的房子。但是,ECO城沦落到现在这样子,这个锅总要找个人来背吧?阿亮!小亮亮作为外行,当初看到房地产这么火热,也想要从中掘金,只可惜自己专业知识不够,身边的团队专业知识也是不够用。最明显的就是对于建筑成本的把控,药博园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里面很多东西规划的时候没做好,再重新敲掉再做,虽然每一次成本看着还能够接受,但是当次数一多了就吃不消了。小亮亮在造势上还是很善于借力使力,不过这个基础是建立在你有实力有资本的情况下,作鸟兽散说的就是阿亮。
**和银行。不知道有多少买ECO城的人当初是因为看到**为他站台才去买的,不仅仅是市里面的**,就连省里面的**都曾经为ECO城站台过。你站台的时候怎么就没想到会造成的后果?而且ECO城当初还是省市的重点项目,这到底又是怎么评出来的,对于阿亮真正实力难道就没有人去认真的考察过么?**盲目的为ECO城站台,有严重的误导购房者嫌疑。银行就是把ECO城推入火坑的最后一个人,看你不行了就断贷停贷,看着你一步步死去。
ECO是多方面共同的结果,开发商老板自己有问题,地方**肯定也有问题,说了这么多最后受伤的还是购房者 **来背!好像孙大妈当初也去过ECO城考察过 一声叹息,践行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综合体 烂尾了,按揭不要还了。楼都没了。还什么贷款。。。。 现在谁都背不起这个锅 挺符合国情啊 自己吧,谁叫你会买膏糕的盘?膏药有节操吗? {:pfw9:}{:pfw9:}{:pfw9:} 那时候eco宣传买房还是很轰动全城的。市区都在疯涨,那时候有考虑过eco毕竟不是非常远,因为那时候钱不够放弃了。庆幸中,今年果断买了某央企房,不看本土小开发商的盘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