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宫 莆田原来有这么多个~~~
莆阳年微漾作品新县镇是古兴化县的县城。兴化县肇创自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县治原在游洋,后因交通闭塞,虎患频仍,人口减少,元皇庆年间,县城从游洋迁到广业湘溪,即莆田县新县之地。“新县”(即新的县城)一名就由此开始。 县城迁到了新县,县内的城隍庙、妈祖庙、县**也统统迁到了这里。当时,人们就在新县衙的旁边重建妈祖庙,因为地点在文笔峰的南面,故称“文峰宫”。
文笔峰形如蘸满墨汁的笔锋,至今巍然挺立在新县镇大街的西北面,青葱突兀,如屏障一般拱卫着县城。实乃兴化县的主山。 如今的文峰宫坐北朝南,前后二进,面阔五开间,从地形上看,正殿地势略高。二殿中间是天井。整体建筑规模大,完全可与平原地区的妈祖庙相媲美。 正殿靠天井的屋檐下有一对盘龙青石柱,圆润苍朴,饱经历史风霜。石柱上一条青龙从上盘旋而下,然后又翘起龙首,翕张着长长的龙口,好似在怒吼。石柱的下方刻着层层的波浪,时有浪花飞腾。浪中有一座山石挺立其间。旁边有一条肥壮的鲤鱼,向上腾跃,噘着嘴向上笔直地吐出一道水柱,虽然,时间久远,但鲤鱼身上的鳞片尚历历可数。
另有一条小龙从石柱上端的云纹之中探头张口,与大龙向白,好似在打斗。石柱的整体雕刻明快流畅,构图生动合理,浑然天成。确为古代石雕的精品。 按照古例,龙柱通常都安设在庙宇的大门檐下,而这里的龙柱却安排在前后二殿之间,有人估计,文峰宫古时可能只有正殿,前殿是后来增建的。 前殿进深四开间,显得十分宽敞。殿内共有八根石柱,全是方形的。两边的四根没有题刻。正中的四根石柱与众不同,石柱两两相对的一面,刻有人物浮雕,有文官,也有武将,人物大小比例十分协调,造型也生动流畅,十分耐人观赏。可惜的是,人物浮雕损坏严重,有的缺头,有断臂,据介绍,文峰宫于上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曾一度被拆为平地,石柱的浮雕就是当年被损坏的。
这四根石柱的其他三面都刻有联句,一例用楷书写就,中间的一联是: 漂海元功标砥柱 参天广业峙文峰 面向大门的一面是: 泽沛湘溪昭圣惠 峰回枫岭振人文 面向内里的一面也有一联: 后德无亏拟配天 母仪克树尊称圣 三副对联中的“漂海元功”“后德”“配天”“母仪”“称圣”等全是称颂妈祖的赞语,这些赞语可以推算出撰写的时间当在清乾隆年间或稍后。这个时间很可能就是文峰宫重建(或重修)的时间。 正殿上一前一后高悬“护国庇民”、“高明配天”两块匾额,都是上世纪90年代重建时新制的。 文峰宫历史上几兴几度。
自元皇庆间(1312—1313年)迁建后,元末毁废,明初重建,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兴化县废,土地并归莆田、仙游二县,文峰宫一度长年失修。直到清乾隆年间才由乡人集资重建。 解放后,破除迷信,又一度荒废,改充生产队仓库等用。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彻底拆为平地,宫中的匾额、碑刻也全部荡然无存。 直到1997年才重新恢复,乡人一致决定在原址上重建文峰宫。侨胞翁安宝、柯燕金一家数人闻讯,前前后后共捐金20万4千多元,极力赞襄重建工作。乡人善信也纷纷慷慨解囊相助。人们四处搜寻文峰宫旧物,先后找到了龙柱、浮雕、石柱、旧条石等石构件,终于重兴文峰宫。后来,又在大门两侧增设了两只大石狮。
文峰宫如今更显时代风貌,近年,乡人又集资在临街的大路口,新建了一座单门石坊,雕花刻字,电割打磨,油光齐整,使这座古老的妈祖庙重焕生机。为美丽的新县镇增添了一处古老的文化景点。 ——文字系转载
这个在哪里 原来有这么多文峰宫啊 文峰不是凤凰山的一座山吗 长知识了 有历史 :lol莆田 地方名字一样的 地方 多了去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