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笔记:仙水洋有千年唐墙,真的吗?
再访九座寺,寻找到僧人海汇墓塔和所谓的唐代围墙。唐代的九座寺,号称九座,规模庞大。寺庙的围墙是由溪石砌成,四至宽广,占地数百亩。历史上九座寺几经兴废,较大火焚就有宋嘉佑三年(1058),宋宝祐间(1253-1293),元至正(1264-1293)和明嘉靖元年(1522)。但是据说围墙不倒,延续1200多年,只是近代才被村民扒掉修建农舍猪圈。
其实,九座寺附近方圆数十米内的围墙还颇多,断断续续的,颇有古意,连厕所边下的那段都很有唐味宋风。寺前溪边的那段也很古朴,断续有好几十米;寺后的田边的那段也很规整,让人怀疑了好一阵子。不过经过指点,终于找到位于寺东的一堵高墙,说着才是传说中的“唐墙”。<<闽中古刹九座寺>>一书称该围墙长约71米,高4.5米,上宽1.1米,下宽1.8米。不过据我目测大概只有30米左右,中间还被扒了两个大豁口,高度也只有3米左右。
“唐墙”位于“仙游凤山学校”的操场边,成了学校西边的围墙,东南北三面则是几年前修建的红砖墙,古今相接,一薄一厚,一老一新,很是滑稽。说实在的,能把“唐墙”当做围墙的学校,普天下估计找不到第二。这座小学初中合并校建得很漂亮,规模也不小,去年据说毕业了8位小学生和16位初中生,有点“暴殄天物”的意思。
如果,着真是唐代的围墙,那高度应该是在5米以上,这么厚实的围墙很可能是用来防范土匪的。历史上凤山的匪患不绝,山后不远就有“贼营”等匪窝。所以,九座寺在历史上也可能曾经作为乡民的避难所,建这么厚的围墙才有说得通的理由。
当然,这种围墙也可能是作为防水的堤岸,毕竟溪河就在旁边,九座寺所在处原来便是山间水冲小盆地。围上堤岸后,既保护了九座寺免遭水患,又可以开垦造田。九座寺进去3公里处是新开发的“仙水洋”,洋上所筑的古代防水堤便是这种围墙,几乎一模一样,不管是高度还宽度。“仙水洋”是一块是一处可与白水洋相媲美的平底基岩溪床,规模超四个白水洋,可供开发的总面积达18万平方米,加上周边的落差1-2米的平底溪床,达50万平米,围筑堤岸后可耕面积可达7-800亩。
所以个人以为,九座寺的所谓“唐墙”体现唐代九座寺规模的说法值得商榷。凤山乡在唐前就已经有人定居,围堰造田历代都有。山间狭小,降雨流急,溪石硕大丰富,所以延续使用这种高墙围堤的做法,当为凤山一绝。(类似围堤,在仙游其它地方也是屡见不鲜,只是一般只有2米多高,基座又下沉,所以表面没有那么高大。像凤山这种平底起堤,高达4-6米的作法很少见到。
楼主好像很有研究 楼主好厉害呀。 简直看不懂。。小的孤陋寡闻了 楼主好有研究 早就没了吧 一千多年了,还会有吗 仙水洋不太好玩,什么时候有去十八股头的知会一下,跟脚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