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一拜异地来的本地神
本帖最后由 追忆草 于 2015-7-17 09:32 编辑来木兰陂时,有个纪念祠堂,屹立着一位女性雕像,她就是钱四娘。
说起钱四娘,其实她不是莆田本地人,而是长乐人,家世无考。生于宋朝年间,家资殷富,立志兴修水利,造福后人。治平元年(1064年),她16岁,携其家资,来莆田建木兰陂,毕生心血都花在筑陂上,最后因洪水冲垮而跳水殉陂。
后人为了敬仰她修了这个水渠。修建了这个木兰陂钱四娘祠
最早的木兰陂,是钱四娘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年),在将军岩处建陂,陂建成后即被溪洪冲毁,叫“钱陂遗址”。
钱氏是长乐人,早年失母,其父广东为官,病故任上;四娘扶柩回乡,途经莆田,为木兰溪水所阻,并听闻木兰常年患灾,遂生建陂宏念,时年方十六。
她葬父后变卖家产,凑十万缗来莆建陂。一缗即一串或一贯,有一千文,合一两白银,10万贯有一亿文。
据说,按粮食的购买力计算,宋代一文合现在一元,1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1000元;那么,钱四娘捐出的人民币有1亿元;如今动用大型机械加上人工成本,修建这么一个水利工程,一亿元估计是不太够的;考虑到当年很多劳力是义务的,工程却是浩大;而从这个捐出的资金看,钱四娘是倾其所有,可谓“裸捐”,不可说不伟大哈!
钱四娘孤身来莆建陂,感动莆田广大民众,有"抓也十八,捧也十八"的故事,每天18元人民币的工钱也是蛮低的,但是劳工们都很自觉不多拿。
陂建了三年,终于大功告成,但是很快一场洪水过来,陂被冲毁,钱四娘悲痛欲绝,于是投水自尽。
可以想象一个把建陂当做毕生事业来看待不惜倾家荡产的少女,面临毁灭性的打击,是多么的走投无路,多么的悲愤?
钱四娘的陂虽然没有产生多大的实际功能,但是,她的功绩是开创了在木兰溪上建坡的伟大创举,留给后人巨大的心灵震撼,更激发了百姓的修陂激情;她的殉陂也震动了朝野,在讲究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投下一份兴奋剂,鼓励后人继续践行她的未竟事业。钱四娘开创了莆田建陂的一个新时代,新局面意义非凡。
钱四娘之后,同邑林从世捐家财十万缗,在温口继续筑陂,但工程垂成时,又被凶猛海潮冲毁,亦憾败。
林从世(生卒年月不详),北宋福建长乐县人。唐九牧循州刺史林蒙的后裔,乡贡进士,家饶资财,人号为林十万。性好博济,常作漫游。
治平年间(1064~1067)至莆田,见四娘筑陂悲剧,发愿完成她的未了志愿,把十万缗家资带来莆田,在钱陂下游的上杭温泉口(今城厢区城郊乡木兰村黄头)鸠工兴建,工程垂成时,又遭潮毁。筑陂几年,随带家眷,定居瑶台(今黄石镇瑶台村)。林从世的义举却也是令人叹息不已。
钱四娘和林从世的建陂义举以及四娘的殉陂行为很快惊动朝野,莆籍宰相蔡京上奏皇帝下诏招贤建陂。至此木兰陂工程由民间行为转为政府行为,上升到国家的意志力,有中央财政拨款资助。
木兰陂主体工程整座花岗岩条石分层交插砌筑。闸墩顶面用长3.1米、宽0.9米、厚0.4米的巨石压顶,重2吨。墩后末端,竖埋一支断面为0.45×0.45米的石柱(俗称将军柱)钳入闸底,在石柱两侧凿有凹槽,再围护条石"钩锁结砌",形成整体。闸墩下游还埋设2~3根尺寸较小的石柱加固。
为减少激流的冲击,确保闸身稳固,一座座闸墩朝向上游的高度只有0.7米,至墩尾其高度才有2米。上下游坦水起端也与闸底同厚,而且从闸底至下游坦水一律使用大条石成台阶式纵向迭压铺砌。条石长度多在3米以上,也有块重3吨多的5米长条石。在堰闸坝中段下游处,布设两大块加厚的舌状方形护坦,各长13米,宽8.5米,厚2.2米,用来加强消能,增加陂体稳定。从现在工程工艺来看也是很先进的。
木兰陂基础牢固,堰闸坝施工时采用"换砂"办法改善地基:表层淤泥深挖2.5~3米,用砂砾料回填,增强基础承载应力,靠坝的两端则夯填红粘土为基,从而保障堰闸坝较均匀沉实。
坝体条石是使用白灰、糯米、红糖浆和黄土拌和的胶合料浆砌,历千年而不毁。
{:pfw5:}{:pfw5:}{:pfw5:}原来不是莆田人 治水女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