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高已逝党委书记李旸最后的时刻,被发现时手机掉落在地
3月23日星期一
22点多,参加完荔城区项目工作会,没有返回几步之遥的家,而是赶回北高镇。
3月24日星期二
7点多,按照惯例,与镇长张金荣开了个“早餐碰头会”;
8:15—12:10,在办公室处置安排多项工作;
14:30—15:00,继续就一些项目工作与镇干部碰头;
15:00—17:50,在镇里召开五个安置区基础、配套工程工作碰头会;
18:30—19:10,与区领导在镇里参加项目推进会;
19:10,因身体不适请假回镇宿舍休息;
21点多,在宿舍,与挂钩该镇的区服务队负责人沟通项目事宜;
之后便熄灯休息………
谁也没有想到,这竟然是荔城区北高镇党委书记李旸生命最后的工作记录。
年仅45岁的他倒下了,3月26日凌晨,前来寻找的人们才在宿舍发现了他,但是他的生命早已停止,手机掉落在地……床头堆满了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药品。
这是荔城区区委领导多次提起的李旸最后的“生命日记”:没有陪伴家人,没有休闲健身,更多出现的字眼是“项目”……
这是一位乡镇主官的工作足迹,诠释的是一位基层干部的责任和担当。
■《清晨七问》《夜晚七思》的见证
清明前夕,前往北高镇的路上,新修的黄北公路宽敞平整,道路旁的项目工地上火热攻坚中,两旁还有春天里的青山绿水。
李旸却再见不到这些朝夕相处的景色。
“一周我们几乎5个晚上住在镇里。如果我能够力劝他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不要说治疗,哪怕就是稍事休息,或许他就不会英年早逝,我也不至于失去这样一位好搭档、好兄弟!” 荔城区北高镇长张金荣说:“接到李旸去世的消息时,我全身颤抖,在床上呆坐好一会儿。”
年过五旬的北高镇江边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周坤民说:“李书记去世前一天,我还去他办公室汇报换届的事呢。以前,没人时,李书记偶尔会与我这‘老大哥’聊起身体上的事,每次都轻描淡写。他是把工作看得比生命还重,要不然也不会走的这么早。”
直到李旸去世,司机陈亚方才说出心里的一个秘密。“春节前,李书记已经与我一同去了几趟医院。检查出来的指标很不理想,血糖指数超过14,低压达到140,每次医生都要求赶紧住院治疗。可他跟医生说:‘我真的休息不了啊,一堆事等着我呢!给开点药就行。’书记交代我不要说出去。看到他难受的样子,我很痛心。实在没法了,我跑到他母亲那里偷偷告知病情,希望能劝他调整一下,结果同样无法奏效。”
“觉得自己年轻,扛得住,压根就没有顾惜自己的身体,却不知紧绷的生命之弦突然崩断了,他这样拼值不值?”
李旸书写的《清晨七问》《夜晚七思》回答了这一质疑。
北高镇党政办主任汤成龙帮李旸整理资料时,发现他抄写在废打印纸背面的《清晨七问》《夜晚七思》。
《清晨七问》:我今天的目标是什么?我的终极人生目标是什么?今天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我今天如何与周围的人相处?我今天要学哪些新知识?我今天要有怎样的心情?我今天怎样比昨天做得更好?
《夜晚七思》:我今天是否完成了我的小目标?我离我的大目标还有多远?今天发生的一切对我有什么好处?我如何才能做得更好?我今天做事情有没有全力以赴?我明天的目标是什么?我对生活有哪些不满?
北高是荔城区中条件最艰苦的一个镇,离市区40分钟车程。而且,乡镇工作苦、累、烦、杂。张金荣告诉说,李旸不仅对照《清晨七问》《夜晚七思》,来衡量自己工作的得与失,还经常告诫镇干部:在百姓眼中,我们就是一个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一个责任担当。革命时期,我们有不怕砍头、不怕流血的“拼命三郎”;抗战时期,我们有冒着敌人炮火冲锋的“拼命三郎”;如今的乡镇项目一线、维稳一线等,也需要 “拼命三郎”,刚刚起步的北高更需要。李旸累倒在他心爱的项目工作岗位上,相信他会觉得自己值,对不住是他的家人。
■十多年痴心不改项目情
2002年9月起至2013年6月,李旸先后担任西天尾镇副镇长、荔园工业区筹建处副主任、荔园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荔园工业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荔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西天尾镇长、北高镇党委书记等,长期主抓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进和招商引资等中心工作。
随着我市产业布局的推进,基础设施的完善,昔日鲜有重点项目的北高,如今成为荔城区甚至全市的重要工地腹地。区里10个省重点项目,北高就占了4个。
今年,北高镇共安排重点项目26个,总投资135.36亿元,其中在建项目11个,预备项目6个,前期项目9个。其中,华峰工贸新材料项目二期征地、黄北大道(北高段)安置房建设等项目已相继完工;埕头——山前片区“幸福家园”试点村基本建成激情广场、湖心公园等配套基础设施,同时埕头珠宝一条街改造完成立项;疏港道路及岱峰溪、湄渝高速北高段安置房、北高珠宝文化街等项目正在办理、规划中。
为何北高突然间成为项目重镇?采访中,大家都说这离不开李旸这“项目头”。
位于荔城经济开发区的闽中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炳辉认识李旸10多年。他说,闽中作为省重点项目,一年多便实现投产,与时任荔城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的李旸密不可分,几乎每个环节,他都参与进来。记得那年冬天,该项目攻坚人员正为每天3万吨的供水难题发愁。李旸提出,去山上的“外渡”看看,他熟悉地形。无法通车,没有道路,他带着一帮攻坚人员,在山上爬了一大圈,体型较胖的他气喘吁吁。大伙看到带头人如此,干劲就足了,后来果真在山上找到一个合适的引水处。此类的举动还有不少。
经济开发区和西天尾镇的项目工作经历,让李旸不仅习惯了“拼”,而且成长为项目工作的行家里手。北高镇村干部之前的项目征迁、报批等工作经验较为缺乏。有着丰富项目攻坚经验的李旸2013年一到北高,就喊出“项目的事,我带着大家一起做。难办的交给我!”
说到做到,兑现承诺。湄渝高速北高段有7公里多,需要征迁建筑2万多平方米,征地上千亩。一个项目的攻坚量可抵原来全镇数年总和。
负责这个项目的镇党委副书记刘国耿说,没有“坐着轮子转、隔着玻璃看、端着酒杯侃”,而是“一天一汇报、一天一协调、村头解难题”。李旸带着镇村干部,连续奋战。其中,土地报批是一个“技术活”,李旸从一个个细节入手,与一线人员交流探讨,常常加班到深夜。一帮“新人”在“项目头”带领下,创造了令沿线乡镇羡慕的“北高速度”:湄渝高速北高段征迁任务半年多基本完成,平均每天征地10亩,征迁户全部签约。
乡镇难办的还有垃圾整治、计划生育等。李旸同样勇挑重担。
镇干部唐炳柏主抓环境卫生工作。他清晰地记得李旸刚到北高时,用一个玩笑话批评垃圾成堆的现象。“到北高那个村怎么走?你在路口看见一座垃圾山便是”。
“要下定决心改,改到位。经费的问题我来跑,你们具体分管的干部只要负责落实。得罪人的事我来做,你们大胆地把各村各卫生死角的画面拍摄下来,每次镇两委会议第一个议程便是‘看垃圾’。把垃圾整好了,北高才会吸引更多乡亲回来投资,才能与工业集中地相提并论。”
每年投入超过300万元,一系列创新举措实施,两年过去了,北高环境卫生情况有了根本改善,珠宝城、华峰等一串项目纷纷落地。
■政声人去后
采访中,记者特意来到李旸生前的办公室。办公室不大却敞亮,办公桌、书柜上整整齐齐摆满各种文件、资料,墙壁上挂着荔城区兴化湾南岸北高作业区围填海工程平面图,以及一幅书法作品:行端表正。
书写者是北高镇退休干部林桂荣。他说,李旸特意交代他帮忙写这四个字,还解释说,一个人要形态端庄了,才能做到仪表正直。
林桂荣记得,有一次他跟李旸谈起北高村一村干部生病手术的事。李旸马上带着他前往该村干部家中探望,并自掏腰包送上2000元慰问金。事后他提醒李旸报销。李旸却说,这是他当时自己的决定,没有与其他镇领导沟通,私人行为就不报销了。
林桂荣至今为此事感动。同样感动的还有北高镇群众刘金波。
3月28日,李旸的遗体告别仪式在福山殡仪馆举行,各级领导、北高镇、西天尾镇等同事好友,以及当地群众纷纷自发前往送别,大家的心情都十分沉重。
刘金波也出现在送别的人群中。他曾经多次找过李旸寻求解决问题。他说,他接触过很多镇干部。由于问题涉及标准问题,镇里无法决定,补偿等尚未完全落实。但当他第一次来到李旸办公室时,就受到热情接待。期间,李旸耐心细致地为另外一名特困户落实救助的细节,让他很感动。他觉得这一镇干部与众不同,他脸上是笑的,心是软的。几次接触后,他的心结解开了,不再纠结补偿的事了。
得知李旸去世的消息,刘金波十分难过,特地送来花圈向李旸告别,希望他一路走好。
西天尾镇的群众也来了不少。浩步鞋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金辉特意赶来送行。“企业一遇到事,第一个想到的是李旸。当时厂房用地与周边有点交叉,**遇到难题。李旸在电话里满口答应协调。结果不单单是协调,他甚至帮忙把证件代办了。”“我们洞湖村村民那天去了不少,大家是真心前来感谢。当年征迁时,村民不理解。李旸大声说,到时你们收房租时得请喝酒,党委政府不会骗你们的!现在全村每月房租收入至少20万元。没有像李旸之类的‘做项目的干部’,幸福不会来得这么快。”
清明时节,最是寄托哀思时。在同事、群众、亲人等等悲痛缅怀追忆中,一位基层干部的形象愈发高大、鲜活。身边榜样的力量,在这春气氤氲的季节,激励着奋战在项目前沿一线的人们,用责任和担当,耕耘着造福一方的新希望。 辛苦了,鞠躬尽瘁 致敬!!! 希望一路走好 好官啊,鞠躬尽瘁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致力于为人民服务,一路走好 看到这么一个好官,真的很感动。 官场的事 就不说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