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371 | 回复: 2

[信息分享] 楼市多重利空来袭 房企回笼资金收缩战线自保

[复制链接]

151

主题

703

帖子

3253

积分

黄金会员

Rank: 6Rank: 6

莆币
0

论坛活跃奖

发表于 2018-7-7 21: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friend 于 2018-7-7 21:25 编辑

楼市多重利空来袭 房企回笼资金收缩战线自保
2018-07-07 12:53:46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                                                                          
                     
中房报记者曾冬梅丨广州报道
          山雨欲来风满楼,来自四面八方的暗流正在汇聚成一场大风暴向地产行业袭来。
          7月4日,碧桂园透露正在减少不操盘、做财务投资的项目,两天前,绿城已对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内源性现金流管理的通知》,用“倾尽一切努力、调动一切资源”的严厉措辞要求公司上下全面加速回笼资金。与此同时,泰禾集团一边忙着澄清“以18%的年利率向员工高息借款”的传闻,另一边大股东继续质押公司股份至99.24%的比例。
          之前的一周,地产行业刚遭遇了今年以来最精准的一波政策打击,棚改政策调整、房企海外债新政、30城开展市场乱象治理行动,多重利空叠加,地产股遭遇资本市场的恐慌性抛售,A股地产板块市值蒸发超过5000亿元。在股价暴跌过后,上述房企种种抢收、备粮的举动,更是印证了资本市场的担忧。
“大中小环境都不利好,房地产是全国经济的晴雨表,我们没有办法摆脱大环境。”一家前十强房企的高管王声(化名)对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表示。
缺钱、抢收、收缩

          没有悬念,碧桂园今年上半年以4124.9亿元的销售额再度蝉联行业销售冠军。相比销售业绩,业内更关注这家龙头企业在下半年会采取什么措施应对复杂多变的行业环境。
          7月3日,一则关于“碧桂园叫停在三四五线城市全覆盖战略”的传闻流出,指碧桂园数个区域的多个合作项目已经或者进行退出,退出的项目均是非操盘项目,原因是这些项目达不到碧桂园的考核标准。7月4日,碧桂园的相关人士对外回应称,公司内部会议强调的是追求权益销售额,因为去年合作项目太多,公司权益占比越来越低。为了提高权益销售额,碧桂园未来将减少不操盘、做财务投资的项目,不做表面看起来销售额很大、实际权益很小的项目,增加可以操盘、有主导权的项目。
在地产行业一片风声鹤唳的背景下,碧桂园的内部会议内容被误读可以理解。因为在碧桂园之前,绿城已经有所动作。7月2日,绿城中国在内部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内源性现金流管理的通知》,着重强调全力加快销售去化、全面加速回笼资金、控制支付节奏。绿城随后解释称,关于公司内源性现金流的管控安排是每半年度进行的常规管理动作。
           泰禾也在舆论旋涡之中。6月底,来自业内的消息指,泰禾正以18%的年利率向员工进行高息融资,相关产品100万元起购。7月2日,泰禾在互动平台中澄清,集团没有向员工借款或发售融资产品,也没有相关计划。公司现有资金能够满足偿还到期借款和经营发展需要。但就在同一天,泰禾也发布了一份公告,透露控股股东泰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于6月29日再质押公司股份757万股,占所持股份比例1.24%,所质押股份将用于融资。截至7月2日,泰禾投资累计质押的股份数约为6.05亿股,占所持股份的比例高达99.24%,占泰禾集团总股本48.60%。
           光大证券在一份报告中指出,“过高的质押比例会使控股股东处于控制权转移的风险中,因此当财务状况健康时,控股股东大概率不会选用此种明显激进的质押比例。换句话说,如果控股股东的质押比例过高,则很有可能是因为其穷尽了其余的融资方式,我们对其后期的再融资表示担忧。”在该机构列出的质押比例过高的发行人列表中,泰禾集团赫然在列。

            被传资金紧张要向员工高息借款的公司不止泰禾一家,某个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的前30强房企也被曝向员工及合作伙伴兜售融资产品,年息达15%,期限可长至2~3年,同样是100万元起购。


           在这些充斥着“缺钱”“抢收”“收缩”等敏感字眼的消息中,业界似乎又看到了几年一个周期的地产宿命。

           股价暴跌和洗牌

           资本市场对地产公司的前景担忧已反映在一泻千里的股价上。据机构统计,截至6月30日,今年以来,沪指的跌幅接近14%,深成指跌了15%,而整个地产板块明显跑输大市,跌幅高达22.6%,全板块市值蒸发超过5000亿元,行业的估值创出十年来新低。龙头股跌得颇为惨烈,仅仅6月25日至7月4日这8个交易日,万科A的跌幅就接近20%。保利地产跌得更深,已经超过25%。
          “简直就是无差别打击。从基本面看,这样的下跌并没有理由。公司今年和明年的利润实现都是非常确定的事项,但在大环境的冲击下,股价照样溃不成军。”作为国企,王声所在的公司对股价波动的承受能力高于很多民营企业,“企业当然希望市值稳定,但是这两年因为监管的问题,A股地产公司基本没有直接融资功能,公司也很困惑,市值维护是不是还那么重要?”虽然表现得很淡然,但这家公司还是专门就股价问题进行了研究,“现在是2800点左右,其实如果跟3000点时的股价作比较来看,你会发现,很多公司的股价还是有20%以上的涨幅的。”
      
           一家A股上市公司的管理层许波(化名)也是这种看法,“这一轮应该是补跌,去年很多地产股涨了超过50%,目前也还是历史的相对高位,后市继续跌也是有可能的。我们公司现在跌到6~7倍的市盈率,我认为是比较合理的水平了。”
     
            王声和许波都认为,虽然诱因不少,但棚改政策的收紧才是地产股全线杀跌的主要推手。在许波看来,此前的棚改政策催生了大量手持现金和房票的小城镇居民和农民,他们为三四五线城市的去库存和部分开发商的业绩作出了巨大贡献。政策导向的转变,势必也将给这些开发商的销售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政策调整对三四线城市的过热肯定有抑制作用,我们公司棚改项目做得不多,但这也提醒了我们在未来的投资中,要更重视城市的基本面,回避那些产业单一、存在货币泡沫的城市。

            就目前的环境来说,没有几家房企有勇气表示出对后市的十足信心。“中性看法吧,行业已经到了峰值时代,大家的预期都需要降低,市场好不到哪里去。适当的回调还是有好处的。”王声表示,大公司对房价、地价的敏感性很高,今年以来,已经很少看到大公司去抢一二线城市的地王,或者推高三四线城市的地价了。
           
            “地产股的估值越来越便宜,但是基本面确实有可能变差,短期中期都不会太理想。”国泰君安分析师刘斐凡现在对地产板块的看法已经偏谨慎了,他认为短期内,地产公司会处于一个比较难受的阶段,内外交困,“外看贸易战和人民币贬值,内看去杠杆的进程。”


           但作为经历过上一个周期的机构分析师,他相信这只是新一轮的洗牌。“一个行业不可能总是那么好,总有高潮和低谷。扛过去后,又会有好公司冒出来。上一轮洗牌不是洗出了恒碧融么?这一轮就拭目以待吧。”




569

主题

3093

帖子

1万

积分

钻石会员

Rank: 8Rank: 8

莆币
24

原创先锋奖论坛活跃奖

发表于 2018-7-8 09:45: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势所趋

151

主题

703

帖子

3253

积分

黄金会员

Rank: 6Rank: 6

莆币
0

论坛活跃奖

 楼主| 发表于 2018-8-23 23:57:29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京报评论:“史诗级土拍”流产,该降地价了

新京报 2018-08-20 00:00
■ 社论
         土地流拍,一个很明显的原因是开发商已经接收到了市场的信号,市场理性使他们不敢像以往那样在土地拍卖中豪掷千金。
         山西太原市最近举办了一场土地拍卖,拿出市内热点区域八幅黄金地块进行拍卖,总面积约82.71万平方米,起拍价合计130.82亿元。这无疑是近期我国大城市土地拍卖的一个“大手笔”,太原当地媒体将其称为“史诗级”的一次土拍。结果却让人大失所望,八幅地块全部流拍,而且其中六幅地块没有一家开发商报名,另外两幅地也因开发商出价与起拍价悬殊太大而未能达成交易。

          土地流拍,一个很明显的原因是开发商已经接收到了市场的信号,市场理性使他们不敢像以往那样在土地拍卖中豪掷千金,但从目前的情形来看,一些地方政府显然还没有捕捉到这个市场信号,依然沉湎于当年“拍槌一响,黄金万两”的盛景之中,向房地产市场供应土地,主要目的不是用来向民众提供住房保障,而是希望攫取更多的金钱,让土地继续成为地方财政的主要支撑,以致宁愿流拍也不主动降低地价。
事实上,这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不管是从市场端看,还是从中央的政策调控方向看。7月31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要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决遏制房价上涨。中央遏制房价上涨的态度是明确的,地方政府对此应有清醒认识。
          如此,土地财政也已行之不远,地方政府即应坚决与土地财政制度告别,一方面积极扩大土地供应,合理制定地价,满足住房市场多层次的居住需求,通过加大供应来遏制住房价上涨势头;另一方面则应加紧改革,培植新的经济增长引擎,创造条件从土地财政中摆脱出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