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闻“东方二十五坎”盛名,前些日子前去瞻仰,厚重敦实的红砖外墙,整齐美观的西式拱门,幽长通透的中式长廊,诉说着过去的辉煌,但残酷的现实赤裸裸地向我们表明:曾经的“小上海”早已不复存在{21-25}
门可罗鹊、门前冷落鞍马稀也不过如此!
学习下:
“东方廿五坎”,建成于1933年,见证涵江“小上海”历史。由靠经营煤油和豆饼发家的陈湖松、陈济松兄弟所建。上世纪20年代,陈湖松、陈济松两兄弟就是靠着经营煤油和豆饼发家,并成为当时的涵江首富的。兄弟俩就在涵江挖沟填土打桩,利用进口的红砖和水泥,建成拥有二十五间店面的“涵江通美商号”。陈家鼎盛时,三江口上停了不少货船。一艘船每次能运10多万张豆饼,一张豆饼是50公斤,每艘船一次要运5000多吨豆饼。大船在三江口港卸货,然后货物改装小船,通过河道送到“涵江通美商号”。当时的涵江还有‘水上威尼斯’的说法。据悉,“涵江通美商号”就是当时货物进出的中心。
这是座中西结合的建筑,吸纳了西方建筑的特点,是上世纪30年代涵江经济贸易繁荣的实物资料,也是当时涵江被称为“小上海”的有力佐证。
[ 本帖最后由 涵江人 于 2010-3-31 15:3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