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马金焰开始学习人像和艺术摄影。在这之前的16年间,作为孤儿的他,初中毕业不久就到了福建省偏远山区连城县插队,先后在省矶头水电站、省林业机械厂工作,直到1984年才调回莆田县印刷厂担任制版照相。1985年,他报名参加第一期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学习摄影艺术创作。马金焰个性上的乐观豁达,加上妻子长期的支持,使他摆脱了家庭经济困难的阴影,坚持不懈地走向他为之奋斗的艺术摄影征途。

1985年,他的处女作《新港组照》获福建省第二届青年摄影艺术展鼓励奖;1986年他的第一幅代表作《走错队伍》入选第十四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1987年,他的作品《雨中清》和《选鳗》双获福建省首届农村摄影大奖赛最佳作品奖;1988年,他的摄影作品《精选》荣获全国第八届新闻摄影优秀奖。

2001年荣获中国摄影最高奖——第五届中国摄影金像奖;2003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德艺双馨优秀会员”;2006年被中国摄影家协会授予“建国以来有突出贡献的摄影工作者;2006年、2008年两次被莆田市委、市政府授予“拔尖人才”称号。

马金焰把艺术摄影作为人生的最大追求,他自知前面的道路还很漫长,在纷至沓来的荣誉面前,他没有骄傲忘形,反而更加刻苦钻研摄影知识,用智慧和灵感不断捕捉周围世界美好的事物。

对摄影事业的辛勤付出,使马金焰先后6次荣获“福建省优秀摄影创作者”(“十佳摄影家”)称号;两次荣获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福建分院颁发的“优秀辅导教师”的称号。他家中保存的奖杯、奖牌以及省以上的获奖证书不计其数。

1993年,福建省举办首届摄影艺术节—“中国湄洲摄影艺术节”,马金焰当时还不是市摄影家协会的领导人,却事无巨细,里里外外操办得非常妥帖。他配合莆田市委、市政府和中国摄影家协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把此次艺术节办得异彩纷呈,影响极大。无疑,马金焰在这次活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高帆为此赠他“摄影之友”的题词。他自己谦逊地说:“一棵树不算绿,整片林才叫绿”。

马金焰的艺术摄影才华和组织能力被社会各界交口称赞。在第五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中,他获得“优秀组织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他不但自己功成名就,还扶持了不少人摘取摄影展的桂冠,如在他的指导下刘妮妮拍摄的摄影作品《小姑今日要出嫁》1994年荣获上海第四届国际影展银牌奖;还有一批人才在他精心辅导下脱颖而出,摄影作品入选各类影展并获奖。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马金焰的生命在追求摄影艺术事业中焕发着持久活力,他的名字不但在被誉为“中国摄影之乡”的兴化大地上几乎家喻户晓,还先后被载入《中国摄影家大辞典》等十多部丛书中。

临走前,就当下莆田年轻一代摄影家的现状,马金焰表达了几点建议:首先要有扎实的摄影知识,只有硬功夫才能有发展的潜质。二是一定要吃苦,今天拍不好,明天再拍,要追求进步必须进行长期的锻炼。三是积极参与摄影比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参赛获奖与否,就是检验一个人的摄影水平。但这个过程中不要抱着获奖的目的,随性发挥,积极送片。

目前,莆田市摄影家协会的会员已发展到三百多人。作为莆田摄影协会会长的马金焰,仍然时刻记着自己肩上的责任,带领许多摄影爱好者积极创作、分享交流,为“中国摄影之乡”的荣誉尽心尽力。